⊙ 张晓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量足够大,才能让人“动心”——被文本蕴含的哲理所感动,才能实现“量化”——实现素材、思维的积累和提升,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得心应手,“能人所不能”地写出让人满意的文学作品。因此,写读后感是解决阅读深度不足的最好途径。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甚至几句名言之后,将自己从中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文章。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读后感是议论文的一种。读后感的关键词是在“感”上做文章。但“感”的思想因人而异,内容包罗万象,此之谓“因文而动,因文而感”。
那么,读后感应该如何写呢?
读后感当然重在“感”,相比于一般的作文,它有以下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一,要立足原文,读通文本。顾名思义——“读后感”,没有读何来感?“读”是“感”的前提和基础,而“感”是“读”的延伸,没有对原文内容的准确把握,就谈不上深刻的感悟。第二,要抓住关键,领会内涵。一篇文章总有一些意蕴深刻的关键句子,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深入研读这些句子,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的前提下,才能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当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去谈情感和感悟。第三,要选择“感点”,有感而发。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如果都面面俱到地围绕文本开展“感”,抒发“情”,那也显得太“滥情”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后感。以上三点值得广大学子深思!
严格意义上来讲,写读后感并没有模式,毕竟模式化的写作只会让自己的思维固化。本文谈及的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法,也算是一个写作上的启迪。笔者对读后感基本格式的阐释如下:
既然是读后感,我们当然要先简述文本。但是在介绍的时候也应该精简——简要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让读者相对熟悉,未来也有明确的阅读指向。另外,不能面面俱到地去大谈特谈,我们需要围绕自己特别有感触的一点来概述,概述需要精准,不能啰嗦。
既然我们提出了自己阅读文章的“感点”,自然而然地,我们要对这个“感点”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理解,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感点”有说服力,为此,我们需要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语段(语句)进行分析,唤起读者的共鸣。同时,如果“感点”触发了自己的反思,也可以将这种反思写出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让整篇读后感意蕴更加隽永。
如一般的议论文一样,读后感也要在文章的结尾作小结。这个小结要紧紧围绕自己的“感点”而“结”,不能“言他”,这样才能让读者跟随自己的思路。更为重要的是,读后感是个性化的解读。能让读者产生“也想阅读”的冲动,就是一篇成功的读后感了。
美不胜收的荷花淀——读孙犁《荷花淀》有感
荷花淀是白洋淀的一部分,孙犁在这里生活过、斗争过,教材中的《荷花淀》写于1945 年,学过历史的都知道,这一年是民族抗战的最后一年,作者抓住残酷战争下的另类视角,让人感叹原来炮火血战下的白洋淀有着让人感动的温柔。孙犁笔下的《荷花淀》是一首美丽的诗,诗中有景、有人、有情,可谓美不胜收。(技法:简述原著,概述“感点”)
《荷花淀》之美,美在景物。古往今来,任何形式的战争都是残酷的,这一点相信任何人都深信不疑——残垣断壁、流离失所、血腥暴力,这些都是战争状态下的常态。但是,《荷花淀》几乎不存在这样的画面,反而是“目之所及”皆美景。比方说描写水生嫂的一刻:“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是一种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的描写方式,让人置身于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白是唯一的颜色,雪地是白的,云彩是白的,雾是白的,连淀里都是白的,没有任何的杂质,十里飘香。
《荷花淀》之美,美在人物。文章出现了两个人物,第一个是水生嫂,她识大局,是一个传统、善良的农村家庭妇女,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让丈夫能够上阵杀敌,不让丈夫有后顾之忧。第二个是水生,他为抗日奉献自己的一切,不顾个人生死,有着中华民族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对于水生嫂而言,心理的刻画更为细腻。比方说当水生回答:“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含蓄地透露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女人非常关心丈夫,她克制住自己对丈夫依恋的感情,不让这种感情过分流露出来,她对丈夫的关心与爱恋超越了时空,两人既是夫妻,也是抗击帝国主义的伴侣。这种相依的情感在战争之下显得弥足珍贵!(第二至三段技法:立足文本,分析“感点”)
跟很多的战争小说不同,孙犁有意地回避了战争状态下的血腥、暴力与无情,似乎让人在濒临绝望的边缘看到了黎明初现的曙光,它就像是一股清泉,让人沉浸其中,远离了刀光剑影,寻觅到人世间的温暖,让人不觉衍生一份乐观和豁达,或许,这就是孙犁笔下的《荷花淀》的魅力和美丽吧。(技法: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分析与评价:这是一篇学生的读后感佳作,它有以下几个特色。
第一,巧设标题,眼前一亮。这位同学并不采用千篇一律的“读×××有感”“×××读后感”的标题格式,而是巧设一个标题,标题之下设副标题,这种方式让人眼前一亮。第二,结构严谨,论述得当。这篇读后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提出观点“美不胜收的荷花淀”,然后从“景物”和“人物”两个部分来论证,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旨,是典型的“三段论”格式,显得逻辑非常严谨。第三,抓住感点,感悟深刻。这位同学并没有大篇幅地引用文章的段落,而是抓住文章的一些关键句子来进行分析,且分析得非常到位。第四,语言流畅,文采非凡。读完了这篇读后感,我们分明感觉到这个学生的文学功底较为深厚,也富含哲理。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实现读者、文本、作者三者平等对话的有效过程,而阅读后获得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并不具有统一性,任何个人阅读文本之后的有感而发都可以称为“读后感”。所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作为有个性、有意识的个人,完全可以围绕自己的阅读感受抒发感想,不必有任何的顾忌。然而,读后感毕竟还是写作能力的体现,如果对读后感的形式没有一个精准的认识,也不一定能够写出一篇合格的读后感。所以,写读后感还是应该脚踏实地。先研读原著,及时记录和梳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继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