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佳敏
李婧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她奋力研制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模块”,并与团队一起在海拔4800 米的青藏高原踏勘测试。她还积极投身女性活动和科普活动,在一线科研工作中彰显巾帼风采。
太赫兹波,是可见光和微波之间存在的“间隙”,是一段没有被广泛开发利用的波段。太赫兹天文探测能探索宇宙最久远的过去,为我们解释现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前沿问题提供尖端手段。
李婧从事太赫兹高灵敏度超导空间探测技术研究,应用在空间天文中的多个方面,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目前,我们已经成为国际上少有的完全掌握4 种太赫兹天文主流探测技术的团队。”李婧说,“有了这些自主的关键核心技术支撑,我国太赫兹天文发展之路上就没有关于探测器的后顾之忧,更不会受制于人。”
李婧还记得自己2002 年来到紫金山天文台读研究生,首次接触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研究时的情形。“当时感觉这项工作不太适合女生,不仅需要经常拆装和搭建很重的低温实验仪器,有时还要出野外。”这是李婧对该研究的第一印象,但她并没有知难而退。为了学习当时最前沿的高能隙氮化铌隧道结制备技术,博士研究生还没毕业的李婧东渡日本。初出国门、独在异乡的艰难横亘在面前,从语言到生活、到学业……
为了配合低温设备的使用和器件制备的持续性,李婧曾不分昼夜、废寝忘食,连续十几个小时独自待在实验室,在夜晚和周末,常见她孤独而忙碌的瘦小身影。为了独立完成测试,李婧咬紧牙关,克服种种困难,搬抬男生吃力才能举起的制冷杜瓦设备。历经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摔倒”和“爬起”,在终于看到那条标志着成功的伏安特性“曲线”时,她才第一次允许自己“软弱”地趴在杜瓦设备上大哭起来。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和女性特有的韧性,李婧迎难而上,与合作导师成功完成氮化铌超导隧道结混频器的研制,并在回国后率先实现基于该类器件的国际首次天文观测。
满怀学以致用的信心和立志报国的信念,拿到博士学位后的李婧继续留在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她所喜欢的科研工作,追寻着前沿而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构想,探索着先进而具有自主性的科学技术,与她的老师和伙伴们一起,开辟了我国太赫兹天文探测的新天地。
2012 年,她舍下不满2 岁的儿子,只身前往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继续修学前端技术。每天,她只能通过短暂的视频连线看一眼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孩子。虽然没有朝朝暮暮的陪伴,李婧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母爱。光阴荏苒,当小男孩长成了帅小伙,眼睛里满满都是对妈妈的骄傲和自豪。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正是基于那次修学,回国后的李婧参与了她所在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仪器研制项目,成功研制出我国首例千像元大规模阵列超导探测器成像系统,性能达国际前沿,实现了我国太赫兹阵列成像技术的自主可控。
怀着对科学探索那份孜孜不倦、追求卓越的初心和使命感,李婧常常提醒自己,若要取得新的突破,就要有“十年磨一剑”的专注和毅力。为了使我国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不落后于世界,她力求更高的灵敏度、更精准的谱线、更快速的成像。
“高灵敏度超导探测器测试经常会受到轻微振动的干扰。为排除周边环境引起地面振动给实验结果带来的影响,我们经常选择凌晨做实验,白天进行数据分析。”李婧经常身裹实验服泡在无尘实验室里,一待就是数个小时。与她为伴的是设备嗡嗡的运行声和化学试剂散发的刺鼻气味,常常口干舌燥却不能饮水,是对科研探索的那份执着和信念使她坚持不懈地扎根在实验室。
李婧代表太赫兹团队表示:“能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工作很幸福,而且这份工作又与国际前沿、国家需求紧密相连,我们很自豪。”她的努力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但她始终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和求知的精神。对李婧而言,信念和情怀是其长期坚持的不竭动力。信念,鞭策她从广度和深度上完善着领域知识体系;情怀,驱动她从高度和锐度上寻求着专业技能理念。
放下柔弱,坚守韧性;放下荣光,坚守初心;不畏性别阻力,发扬女性优势,以精巧手艺,制灵敏芯片,努力做天文技术领域的好“工匠”,是李婧给自己的目标和定位。近年来,她先后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二届“科学探索奖”、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荣誉。2023 年,她当选江苏省妇联兼职副主席,参加了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她去北京参会的前夜,团队自主研制的ATE-30 太赫兹望远镜系统完成装箱,将随“雪龙号”开展第40 次中国南极科考,在南极内陆开展太赫兹天文试观测。带着团队的成绩和拼搏精神,到北京参加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李婧感到无比骄傲。她正与伙伴们同舟共济,齐心协力为我国空间站研制高灵敏度超导探测载荷,期待开创太赫兹超导探测技术空间应用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