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智涵 张 波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
税务信息化服务是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的方式,根据不同行业客户的实际业务需求,提供相对应的税收技术服务。郑志强给出的税务信息化系统的定义为“根据科学的理论指导,借助信息传输技术,建立完备的税务信息网络,即创建一套完整、专业、规范的税务数据处理系统,从而确保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1]。比如,有些从事税务相关的服务公司、事务所、税务法律公司等根据企业在税务管理中的需要,按照经营阶段税收管理状况,开发了针对企业增值税、所得税、印花税等税务管理及汇算清缴软件或应用。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之间的沟通,进行税收风险管理,以达到为企业节约纳税成本、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管理目标。
当前税收征管处于大数据信息化发展时代,税收风险的防控仍是当前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心。为面对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税务征管环境,企业均重视税务信息化建设,逐步开展或正在完善基于企业内部税务管理的信息系统。然而,各企业进行税务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程度和情况不尽相同,企业的税务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看,税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成本较高,因此部分大中型企业能够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而部分中小企业税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相对落后。
1.税务信息化发展落后的企业现状
有很多企业依旧处于税务管理的落后阶段,过去“人管税”的管理模式依旧延续,税务管理仍然使用Excel 工作表。企业既没有形成有效性和连续性的税收管理系统,也没有形成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的涉税业务管理体系,涉税业务仅完全依赖于管税人员业务素质、专业能力与经验水平。在新型信息化征收管理体系下,各种税收优惠、减免、扣除政策等,都由“审批”改为了“备案制”,这对涉税人员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部分人员无法适应系统、完整、有效且风险可控制的管理要求。也有部分企业日常的税务管理依靠于通用的财务软件,显然根本无法满足公司内部个性化的税收管理需求。特别是在季末年末的汇款结算期间,公司财会人员与专业服务机构展开合作,配合其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和申报工作,业务量大,工作繁重[2]。
2.税务信息化发展先进的企业现状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在税务管理方面进行新的改革和实践,其工作重心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高效科学地管理企业税收。企业在逐步建立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应用和管理,管控涉税风险。当前,先进的企业引用自动化管理,税务信息化建设已经基本涵盖了全部业务流程和全部税种,几乎可以自动完成所有查询统计和纳税申报。达到较为超前程度的极少数税务信息化建设企业,不仅建立了税务信息化管理平台,而且利用已建成的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进行涉税风险管理和税收筹划,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合理帮助。公司申报系统的自动化管理、税收筹划的结构性分析、税务的风险预警、标准化解决方案的构建等,都已实现了税务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3]。
很多企业信息化系统不完善,业务、财务系统之间缺乏连接协作,系统数据更新慢,企业财务系统数据无法满足价税分离和开票信息需求,无法给税务系统分析提供标准化、结构化的高质量基础数据。除此,企业在税务信息化建设中缺乏能熟练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处理税务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税务信息化推进缓慢。
许多企业在财会核算方面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企业税务信息化的发展。例如:部分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财会部门不健全,由事务所人员代记账、纳税申报,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差,缺乏精确性、规范性,致使工作中时常出现纳税额错误问题;部分企业缺乏严格会计建账工作制度,核算主体模糊,账目混乱,并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一系列问题大大降低了计税数据质量和时效,制约了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很多企业的涉税诉求复杂,纳税金额难以确定使得涉税人员的工作量较为繁重、涉及部门较多导致征管程序繁杂,处理效率较低。
企业的依法纳税意识淡薄,税务管理观念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缺乏对新税收法规和政策的充分理解和应用,导致企业依照惯例进行操作,存在多缴税、漏税的行为;税务管理工作缺乏统筹规划,认为少缴税、晚交税便是税务筹划,纳税工作全由财务部门操作,税务和财务管理混淆,涉税业务风险防控等方面缺少监督制约机制,轻视税务信息化建设。
企业涉税业务仅完全依赖于管税人员业务素质,企业的涉税诉求复杂,涉及部门较多导致征管程序繁杂,涉税事项处理效率较低,易出现错误;企业税务工作没有及时对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方式的频繁变动做出应对调整,出现纳税数目混乱、多缴税或漏税的问题,企业税务管理的方式和效率都与税务机关的征管模式没有形成有效的匹配,没有形成有效的信息化纳税管理系统,从而难以应对金税四期下的征管风险。
在新时期“互联网+”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创新”的新型税务管理理念,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注重学习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培养能熟练运用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来处理相关财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使其熟悉互联网技术,同时精通财税专业知识。应增强税务风险意识,定期为公司管理层和涉税人员进行最新财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并制定完备的全流程税务风险防控机制,切实增强税务风险意识和防控能力。
企业内部的相关涉税人员熟悉具体的工作流程,有着正确的涉税风险管理意识,清楚各自的管理权限。企业应提升对税务信息数据的质量要求,提高税务管理报表的准确度和可参考价值,对企业涉税人员及管理层进行涉税风险管理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真正有效防控税务风险。
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发展,企业应加大对传统税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不断对税务管理系统实现完善和升级,在新型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下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与互联网信息技术充分结合,建立新型税务信息化系统[4]。一方面,企业通过自行购买或自己开发财税管理软件的方式来实现税务工作自动化,对企业各部门财务、税务工作进行整合改进,进行实时的动态管理;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系统的无缝集成,优化税务管理流程,打造全流程的管理。同时,在数据安全和系统维护方面,可以在财务数据的采集、存储、传递和使用过程中设置安全机制,对数据文件设置访问权限和日志记录,建立数据云存储系统,防止数据泄露。制定网络安全、数据存储、系统优化的保障机制,定期对系统数据进行人工核算与评估,实时弥补系统漏洞[5]。
企业税务管理应形成管理的有效性和连续性,形成涉税业务的标准化、知识化的管理系统。适应新的税务征管体系,逐步由依托“人管税”走向系统管税的新模式,摆脱完全依赖于管税人员素质的管理模式,建设系统、完整、有效,且风险可控的标准化税务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税务信息化水平。建立企业税务信息管理、知识管理、风险管理数据库,实现纳税基础数据、税务政策的统一管理和实时查询应用,推动税务管理的数据化体系建设。
努力建立起拥有精准的决策依据的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信息。在完善后期,系统可以做到将自身数据与国家发布的宏观数据和同行业企业数据相对比。具体来说,也就是此系统可以保存本企业往年的经营纳税相关数据,同时系统数据库中还包含同时期同行业的其他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有利于随时对比,有效地避免企业遭受财税管理风险。后期要加强税务数据智能库建设,对系统得出的财税报表进行全面解读,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其数据进行企业财税管理[6]。系统要提高数据利用效用,要深化数据挖掘、对比分析,结合税务数据智能库的成果,尽可能帮助用户准确快速解决问题,及时警示用户企业所存在的财税风险,最大限度降低财税风险。在智能化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做到尽可能避免涉税人员对于相关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大大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
面对变化性强的税收政策,及时更新数据库,快速应对政策变化,提升系统应用的准确性。在应对税收征管方面,加强与税务机关征管系统的对接匹配,与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方式变动同步调整,提升税务信息化系统的可应用性与协调性。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税收监管模式也在不断更新。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需求,不断对税务管理系统实现完善和升级,将一些新的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引入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
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现代化治理的关键,国家高度重视税务信息化发展,从“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的出台到电子发票应用普及,从企业会计信息化成熟到税收信息化逐步发展,从电子政务到信息征管,无一不说明税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工作。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税务信息化就没有税收管理现代化。当前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税务信息化的发展具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税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设计功能齐全的企业税务信息化系统,对其系统操作及运行提出具体的要求及保障措施,也对未来推进企业税务信息化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税务信息化是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互联网+税务”的背景下,税务机关以税务信息化为契机构建新的征管体系,企业应紧紧围绕税收现代化目标,顺应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积极制定税务信息化管理方案和构想,从财务管理、税收风险、企业运营等方面,紧密贴合“互联网+”理念,利用新型信息化技术和系统加强财税信息化管理,为企业合理防控风险,做好合理税收筹划,提高企业税务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