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会监督中的风险防控与治理策略

2024-03-28 23:32李叶童
中国农业会计 2024年5期
关键词: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

李叶童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1]事业单位的财会监督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财会监督职能作用,既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健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进一步维护财经秩序、保障财经法律政策有效实施的内在需要。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内外部因素分析

(一)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1.组织结构性问题

事业单位往往在组织结构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包括权力过分集中,导致决策难以反映各方利益和需求;管理层级过多,效率降低,增加沟通成本;监管组织缺乏独立性,监管制度不健全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决策失误、沟通不畅和监督缺失等风险。特别是在财务管理岗位上的不透明与不规范运作,容易加大内部风险的积累,甚至可能导致出现内部腐败现象。合理的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财务风险防控水平,确保单位经营的稳健发展。

2.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

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往往受到严格的监管,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常常出现执行不到位的现象。这可能源于组织内部缺乏有效的监控和激励机制。某些单位可能对财务政策与法规的了解不足,财务制度执行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有时,执行不到位导致财务数据造假,预算违规操作,这不仅会 引发信用风险,还可能导致法律诉讼、税务处罚等问题。加强财务制度的执行,完善内部审计、监控与激励机制,对提高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防控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3.人员素质问题

很多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和经验,或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足。这无疑会影响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和预算执行的合规性,加大财务风险[2]。比如,在政府预算、财政补助方面缺乏约束机制,使得事业单位在使用公共财政资源方面存在较大的自由度,容易出现违规操作。同时,项目预算管理不到位,资金调度不透明,财政收支状况难以监控,也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挤占和滥用。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以及合理分配经济责任与权限,将有助于降低内部风险。

(二)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1.政府政策调整

政府政策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政策发生调整时,可能会影响事业单位的经费、资金来源及资产负债结构,进而给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例如,税收政策的改革可能导致事业单位负担加重或减轻;政府补助的优化调整可能对特定事业单位有利或不利;国家对相关产业和领域的扶持政策调整可能影响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这些政策调整都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包括收入、支出、投资等方面。为应对这些风险,事业单位应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及时调整自身财务策略,确保财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宏观经济环境波动

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可能导致事业单位所从事领域的市场状况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财务收入与支出。通货膨胀、汇率波动等经济因素会对事业单位投资、资产收益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可能加大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此外,经济周期的波动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有影响。在经济下行时期,事业单位可能面临经费紧张、收入减少等问题;而在经济上行时期,事业单位可能需要对扩大规模、拓展业务进行投入。因此,事业单位需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和趋势,采取有效的财务策略,以降低潜在风险。

3.行业竞争压力及社会环境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事业单位可能面临行业竞争压力和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在某些领域,事业单位可能面临市场变化不敏感、策略不善,适时地调整发展方向以及应对竞争压力等原因产生的财务风险。例如,在医疗、教育行业,随着民间资本的涌入,事业单位需要应对民营机构带来的竞争。此外,科研机构面临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趋势、公立学校受到民办学校的竞争压力等也会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挑战和风险。

要应对这些风险,事业单位需要变革管理模式,提升运行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与市场的互动。同时,充分发挥事业单位自身的优势,如独特的服务定位、长期积累的品牌价值等,以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竞争力,降低财务风险。总之,面对外部风险因素,事业单位应主动采取策略,加强风险防范和管理,以确保财务健康和稳定发展。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防控策略

(一)内部风险防控策略

1.优化组织结构

为了降低事业单位内部风险的影响,应当改善组织架构,简化管理层次,加强决策效率和提高透明度。首先,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实行权力下放,确保在做决策时能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和需求,以便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迅速做出响应。其次,精简管理层次可以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失真和扭曲现象,从而提高组织内部的沟通效率,使整个团队能够更高效地协同工作。再次,完善内部监管机制同样至关重要。为了确保财务运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建议成立独立、专业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部门。这一部门不仅可以对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还能对潜在风险进行预警,以便事业单位能有效应对风险,保持稳健运营。通过优化组织结构、降低管理层级、提升决策效率和透明度,事业单位将更好地应对内部风险,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2.加强财务制度执行

为了保证财务制度在事业单位中得到有效执行并确保良好的财务管理,应该在制度建设和执行力方面做出改进。首先,对财务政策和法规的执行必须高度重视,确保全体员工参与其中,将其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操作岗位。这样能够提高财务制度的执行效率和合规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监控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担任制度执行的监督者,激发他们积极发现和报告财务问题,保持积极的改进和创新精神。这有助于降低潜在风险,提高整体财务管理效率。此外,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政策法规,定期修订和更新财务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完善制度,才能够确保财务制度适应当前的内外部环境。同时,在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方面也应加大力度。严格遵循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的监控程度,有利于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健全财务报表制度,是保证报表数据真实、完整和透明的关键环节,有助于判断企业运营状况。最后,强化资产管理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加强对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等重要资产项目的审计和监测,有助于降低潜在风险,确保企业资产安全。经过以上举措的完善,事业单位将更好地应对财务风险,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3.提高人员素质

事业单位应关注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财务管理的有效性。首先,对财务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岗位和职责,为员工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增强其业务技能。其次,完善人才选拔与激励机制,考核人员的业务水平,为他们提供晋升通道,吸引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加入,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待遇,鼓励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我,以此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意识,从而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最后,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恪守职业操守,防止出现贪污腐败现象。

(二)外部风险防控策略

1.应对政府政策调整

为了降低政府政策调整给事业单位带来的风险,事业单位需要正确认识并关注政策变化。首先,事业单位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及时准确地获取政策信息,深入了解政策的制定背景、意图和潜在影响,以确保事业单位不会因错过重要政策而受到负面影响。其次,事业单位需要对政策的影响进行分析,了解政策变动对本单位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政策调整不会对自身财务稳定造成严重影响。最后,事业单位应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和改革的过程,提供有关自身实际情况的反馈,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争取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环境。

2.适应宏观经济环境变化

面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事业单位应调整经营策略,以实现稳健发展。首先,加强对宏观经济趋势的研究与分析,以了解整体经济状况并评估对单位的影响,以便事业单位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发展计划和措施。其次,制定灵活的经营策略以应对经济波动。在经济下行时期,事业单位要顺应形势,努力压缩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以维持稳定的发展,而在经济上行时期,事业单位可视情况适当扩大投资,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以全面提升整体实力。最后,保持与各方的紧密沟通与协作。与合作伙伴、供应商等业务相关单位保持良好的交流,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及时了解宏观环境的变化,并为应对变化做好准备。

3.应对行业竞争与社会环境变化

为在不断变化的行业竞争和社会环境中降低财务风险,事业单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首先,重视市场竞争状况,实行市场化经营策略。针对行业竞争态势,事业单位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业务产品或服务的结构,以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其次,优化内部管理和服务流程,提升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引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推进业务模式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此外,事业单位应善于发挥自身在品牌价值、行业经验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加强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竞争优势,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挑战。最后,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注客户需求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赢得良好口碑和市场份额,从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完善财务制度与执行力度

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并严格执行内部财务规定,以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并保障单位内部财务安全[3]。首先,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完善财务制度框架,务必明确各级职责分工,合理设置内部财务岗位,以确保财务制度的顺利实施。此外,要确保各项财务政策和法规得到及时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求。其次,事业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财政、税收等法律法规,规范财务行为,防止损害国家利益。在执行过程中,要确保严格遵守内部财务规定,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防范违反财务规定的行为发生。再者,从源头抓起,事业单位要建立一个以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各环节的风险得到有效识别、评估、监控和控制。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并对预案进行定期检查和演练,提高事业单位的风险应对能力。此外,事业单位应实施信息化财务管理,盘活及监控实时财务数据,保障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通过使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报表质量和财务信息透明度。最后,加强对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财务管理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4]。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机构审计,确保财务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组织内部财务风险防控制度的落实。

(四)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

事业单位需要不断强化信息化管理体系,优化流程并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业务与财务融合的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从而使财务监督发挥最佳作用。面对不同系统间功能独立的现状,事业单位须采用信息化手段将财务系统与业务活动系统的数据成功连接并实现实时互动,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信息化系统建设务必要具备全面和前瞻性特点。在顶层设计方面,应对财务监督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生命周期,为不同业务实现定制化流程。此外,需要将内部控制规则以一定的标准植入信息系统,创建一个贯穿全周期的、标准统一的数据附件资源库,并向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提供相应的权限窗口。

首先,在财务方面,将预算一体化平台和账务系统设为核心系统,核心系统向财务部门授权开放,其主要功能包括预算执行、账务处理以及预算结果。通过系统间信息互通,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其次,在业务方面,将预算绩效、采购管理、资产系统和合同管理等单位关键业务系统设为辅助系统。通过权限设置,向业务和财务部门开放不同权限端口,实现财务业务的嵌入式信息整合。此外,需要在辅助系统中的非财务信息与主系统之间建立信息采集通道,匹配关键流程节点,并构建因果联系。

(五)加强专业素养,培养高水平财务管理队伍

出色的财务管理队伍对于加强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以及实现有效财务监督至关重要。为此,事业单位必须改变传统理念,重视专业财务团队建设,并推动财务专业人士的转型。财务管理队伍不仅需要拥有核算技能的人才,还要包括熟悉业务及信息化建设的人才。

财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深入业务前线实现业财融合,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将财务审计监督从事后移到事前和事中,让财务部门发挥服务和管控的双重作用。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加大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学习培训,让财务人员参与业务活动,学习大数据平台等信息系统知识,丰富培训内容,提升财会人员的预测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从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加强财会监督职责的发挥[5],使财务团队成为一支学习型、全能的财务管理队伍。

通过实施上述建议,事业单位有望在面对各种挑战的过程中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为单位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基于高校新旧财务制度接轨问题的思考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新财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问题思考
水利财务
海南旅游村镇财务制度建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