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玲 陈艳
摘要:数字技术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先导力量,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是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相互交汇的融合点,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新机遇,成为乡村文化生产、传播以及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在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针对乡村的数字设施、村民数字素养能力、数字人才和数字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加强农村数字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加大农村数字人才引进、推动农村数字政策完善等方面来解决现实难题,从而更加充分地释放数字技术的赋能空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更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关键词:数字技术 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粮食安全贡献度视域下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差异化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2JYB234)阶段性成果。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和内生动力。数字技术作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动能,赋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也为文化振兴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样态和表达。《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擘画了文化数字化的重点任务和路线图,强调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的新场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規划》《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文件也为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依据,展现了数字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为数字技术更好赋能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提供现实的政策依据。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数字技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需要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规律,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振兴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数字技术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数字平台开始成为农村文化服务的重要渠道,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快捷等特点,为农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要推动乡村核心文化资源数字化,实现核心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和数字化发展。当前,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终端技术的应用与迅猛发展,推动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与新兴信息技术融合,赋予了文化传承发展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现实可能性。“数字化”能有效地实现文化和科技的和谐统一,在数字化和虚拟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将传统村落、乡村风格、乡村文物、民风民俗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文化资源建立数字化的档案,进行保护与传承;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复制、修复和再现,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乡村文化的价值,增强乡村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打破文化资源在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降低维护成本,给农村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助力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总体而言,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机遇。
(二)数字技术助推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传统文化媒介主要局限于乡村文艺汇演、旅游、节庆等,形式单一且产业收益较低。新时代乡村文化产业建立在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上,结合现代经营理念、产业发展策略和先进的数字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数字文化产业改变乡村文化发展,推动传统资源依赖转向数字创新驱动的转型。一是通过数字化转化和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数字艺术、虚拟现实等,推动乡村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为乡村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二是通过数字化共享平台,爆红的乡村博主拍摄乡村美食和文化习俗等,以鲜活的视听语言展现乡村生活细节,描绘乡村的人文风情,丰富了乡村文化供给,也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提升乡村文化的关注度的同时也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数字技术赋能有利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推进传统农业智慧化的同时,还能赋能乡村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生态乡村以及特色小镇建设,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机会,这有利于提升发展新引擎,增进发展新动能,提高发展质量,推动乡村文化向更高层次转型和升级,为乡村文化的现代复兴注入活力。数字化技术赋能传统手工艺,可以催生出新型文化产业——虚拟工艺品产业,这不仅能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还能通过创新方式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数字技术拓展乡村文化传播的时空化场域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日臻完善,与乡村文化的结合也愈发紧密,为乡村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媒介,实现了乡村文化传播媒介的数字革命,数字化技术赋能拓展了乡村文化的传播途径。在数字化的推动下,乡村文化传播的媒介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了文化在时空上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领略乡村美景,而不再受制于地域和时间的约束,为不同时空的人们敞开了一扇窗口,共同感受传统之美。同时乡村文化资源也从静态转向动态,表现为不同文化资源的流动与互鉴,使得乡村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民间艺术、民俗活动、节庆活动以及民间文学艺术等都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保护与推广,数字技术发展为直播线上演出、“云”观展览、“云”体验提供了可能,实现了文化共享,满足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数字技术拓展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现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数字技术助推乡村振兴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保护,也推动了乡村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在我国广大的乡村社会,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仍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
(一)乡村数字文化设施基础薄弱
数字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设备等,是乡村文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乡村现代化的建设也随之加速,数字技术也不断应用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但在现阶段,我国乡村文化数字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在信息网络通信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和发展潜力。《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全国水平,大部分乡村数字技术基础薄弱,乡村数字化投入不足,数字文化资源开发有限,缺乏完善配套的文化数字信息服务平台,难以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对传统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创新发展,部分农村地区甚至偏远地区的光纤网络、5G信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无法满足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对网络基础环境的需求,无法形成数字+文化整体合力。由于数字技术覆盖面较小、投资较少且专业人才缺乏,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导致乡村文化数字运行效率低,无法支撑起高效的数字化乡村文化建设体系,也难以深入挖掘、推广乡村中的优秀文化,甚至无法使用尖端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宣传和整合。
(二)農民数字素养水平较低
数字化素养是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应具备获取、生产、使用数字方面的能力和意识,主要包括数字化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互动和共享等设备的能力,防范网络诈骗等数字安全意识和能力,是农民个体融入社会、享受数字红利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平均得分比城市居民低37.5%,农民数字素养存在“掉队”风险,城乡之间“数字素养鸿沟”较大。现阶段农民数字素养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主要囿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培训方式不科学等因素限制。一是村民意识守旧,更多倾向于“经验性”“习惯性”认知,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放心所谓的“数字科技”,形成农民数字认知的困顿迷茫。二是针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应用软件少。主要是同质性的游戏娱乐、购物消遣等应用软件,缺少针对农村妇女和老人等农民群体的电脑软件、手机APP,数字技术运用流程复杂、操作繁琐,普遍存在APP“不好用”“不会用”“不想用”等情况。三是数字培训不接地气。宣传更多以宣传栏、横幅标语等方式开展,形式较为单一和死板,农民不能很直观地了解到数字化的项目及使用场景。
(三)数字专业人才欠缺
人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也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人力资本支撑和推动力。乡村的数字专业人才主要包括熟练网络信息技术的高端知识技术人才以及掌握网络技术的“新农人”,他们对乡村振兴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育数字专业人才尤为重要。从发展现状看,目前乡村数字化专业人才短缺,成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制约因素。一是乡村数字专业人才不足。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设施比较落后,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大批有识农村青年涌向发达城市,从而使乡村拥有数字素养的群体减少,数字乡村建设的后备力量不足,乡村数字技术发展缺少“研发人”和“实施人”,数字乡村建设难以出现“源头活水”。二是乡村数字培训缺乏规划性和系统性。乡村地区专业数字技术教育培训机构较少,对农民的数字化培训力度与深度不够,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导致人才队伍建设缓慢,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乡村文化振兴的需要。
(四)农村数字政策有待完善
数字政策在管理农村数字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当前乡村地区存在数字政策鸿沟,数字化政策执行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一是数字乡村顶层设计缺乏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发展规划。目前设计主要侧重乡村文化数字化的普遍性与共性,大部分没有紧密结合当地乡村文化的特色与实际状况,只是简单、盲目照搬国家层面或其他地方的数字乡村建设经验,而忽视自身县、镇、村层面具有个性化、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甚至一些地方尚未制定数字乡村顶层设计,影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实际效果。二是乡村数字文化标准体系有待明确。乡村数字文化需要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目前乡村数字文化领域的标准与规范刚起步,乡村数字文化标准体系尚未明确,数字建设的基础薄弱,已建设的数字化平台存在数据整合难度较高、开放共享程度较低等问题,难以对数据进行综合利用,影响跨区域、跨行业的协作协同和科学决策,难以形成显著的协同效应,未来乡村数字文化发展有赖于标准与规范的完善。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全新模式和发展机遇,要在乡村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可以从加强农村数字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加强农村数字人才培养以及完善农村数字政策等方面着手,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加强农村数字设施建设
数字技术在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以及创新应用中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即网络信息服务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等。没有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乡村建设以及数字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也无从谈起。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宽带网络覆盖、智能化设备普及、数字化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改善,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数字化发展,让农村地区不再成为数字信息的“荒漠”。一是政府主导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打好“地桩”,搭好“架子”,依托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搭建技术平台和设施,增加乡村通信基站建设数量,促进城乡数字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共享的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网络。二是鼓励市场参与者和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而弥补政府在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实现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共同建设和共享。三是重视农村电子图书馆、云展览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致力于推动“互联网+文化”的交相辉映,为村民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享受数字文化红利。
(二)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水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提高城乡居民数字化素养”,强调提升农民和农村人口的数字化能力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意义。村民作为数字技术使用的主体,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应提高自身的数字化素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是政府要鼓励建立健全农村数字社区,促进农民间的数字互助和合作。通过设立数字社区中心,为农民提供数字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平台,培育村民网络使用习惯、学习网络使用技巧、掌握网络安全知识等。同时鼓励农民利用数字社区资源,开展数字经验交流分享,形成良性互动。二是要着力加强网络风险安全知识普及,加强农民个人隐私信息、个人财产保护意识以及合理合法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三是通过调研了解农民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为文化程度低和老年人等数字弱势群体提供精准的数字援助和帮扶,满足他们对数字技术的需求,提高使用数字设备的热情,从而适应农村数字化建设的潮流。四是鼓励村民学习并且利用数字化进行个性化创作,实现从被动灌输到主动输出的转型,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农人”,增强乡村振兴的“造血能力”。五是支持和鼓励社会机构、市场主体等为农民提供通俗易懂的多元化内容,开发简便易行的微信小程序,拓宽农民提升数字水平的渠道。
(三)推进农村数字人才培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任务繁重,需要汇聚各类人才力量提供坚实支撑,包括数字管理、数据化处理、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产品研发、数字化运营等方面的人才,是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排头兵”。必须重视农村地区数字专业人才的供给,思考如何用得好、留得住,做到“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双管齐下,让干部的“外来助力”与村民的“内生动力”相得益彰,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一是内部培养“育得出”:要定期开展“数字人才下乡”活动,对基层干部以及回村创业和有需求的村民开展数字知识普及和数字技能培训,培养其数字素养;要整合各类资源,提升数字化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开展政府、企业、学校和乡村合作的新型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数字实训基地,培养乡村建设急需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批具有数字素养和创新思维并且掌握文化创作、数字平台运用、媒体运营维护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二是外部引进“进得来”。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尚且不足,内部拉动力不够。鉴于此,政府部门要加强财政支持、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式,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服务力度,为优秀人才扎根乡村解决后顾之忧,激发优秀人才的回村动力。三是确保机制“留得住”。健全乡村留才机制,健全干部选拔与财政保障机制。一方面打通人才流动和晋升通道,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要根据综合能力、实际贡献和发展潜力等因素选拔实干型人才。另一方面,合理配置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投入资金,协调各方资金加大对乡村人才支持力度,推进乡村人才福利待遇的提升、薪酬体系的改善、优惠政策的倾斜,加强物质激励。
(四)完善农村数字政策
数字赋能对农村文化振兴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其中数字政策和乡村环境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确保数字技术能够真正发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需要客观调查、科学规划、长远打算,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提升数字政策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利用“自上而下”的中央政策指导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探索相结合的政策执行模式,通过调查研究,细化和调整政策对象、措施方法、实施方式等,實现政策体系的有机衔接,推进乡村数字政策与乡村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进一步明确政策的界限,提高政策规定的可操作性来提高效能。二是要充分发挥政策组合效应,即数字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协同发挥效用,协调联动政策措施可以确保各个政策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互配合,避免政策冲突和重复,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最大程度地实现政策的目标和效果。三是确保政策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避免政策朝令夕改。四是要重视政策的影响以及效果,建立有效的检测和评估机制,及时更正不当政策,确保政策能够发挥实效。综上所述,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发挥政策组合效应以及持续关注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可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J].广播电视网络,2022,29(6):6-48.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3]周锦.文化产业数字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J].现代经济探讨,2024,(02): 119-132.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5-1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05):13.
[6]曾祥明,胡元.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点与发展进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1):43-53.
[7]文丰安.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现代化:重要性、梗阻及发展进路[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9(05):134-141+173.
[8]杨吉华.数字乡村:如何开启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06): 14-19+87.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