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课堂的美育实践初探

2024-03-28 13:26李华淑张树宏何金怀
地理教育 2024年13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素养

李华淑 张树宏 何金怀

在学校里,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美国著名的现代美学研究者赫尔伯特·里德曾说:“美育不仅已成为当今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这既是践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所需。

一、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美育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指出,“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扎根学校的美育应当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美育资源,通过熏陶、怡情、养性的浸润,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科学之美、心灵之美、幸福之美。另一方面,学校美育应基于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情理交融的审美体验中进行实践,培养、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与鉴赏能力[1]。

地理是美的,地理中美的维度是丰富的、具体的,它体现在概念理论、自然景观、城市发展、人地关系等之中。正值青少年时期的高中生虽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爱美的天性,但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并不易感受和意识到地理之美,这时便需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对高中生进行地理中的审美教育。

地理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当蕴含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而地理课堂教学又承载着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2-3]。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地理知识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并积极寻找其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契合点,将高中地理知识与素养培养动态结合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既能加深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了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从心底里爱上地理课堂[4-5]。

不过,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美育的渗透不够深入,教育方法也不够灵活。一方面,教师往往只重视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不善于发掘地理本身所特有的美,不重视引导学生发现地理美、鉴赏地理美,不注重用地理美来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很多地理教师对美育的教育仅局限在美学理论的生硬讲解,忽视了核心素养中强调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许多教师会通过展示图片或播放纪录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祖国的美景风光,或仅仅使用教材中的素材,没有挖掘其他的教学和实践方式,美育材料和形式都比较单一,且仅注重地理中自然美的熏陶,却忽视了城镇布局扩张、人地和谐发展等地理学科范畴内其他美育概念的渗透[6-8]。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实施策略

1.丰富真实情境,提升区域认知

教师要想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取得好的美育效果,就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注意渗透审美教育。其中,创设真实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同时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高效方式之一[9-10]。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广泛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线下和线上的資源,积极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对比不同地理区域间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丰富多彩的地理事物和千姿百态的地理景观都是地理美的集中体现。讲到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中“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专题时,创设了“如何在秦岭修建铁路”的真实情境。课前先让学生观看纪录片《蜀道,难?》,高质量的纪录片可以带领学生游览自然风光,观察秦岭不同坡向的植被类型和植被特征,身临其境般感受雄伟高大的秦岭的区域特征,同时了解秦岭两侧铁路的分布格局,理解秦岭作为中国重要地理事物分界线的重要意义。纪录片观看完毕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修建蜀道为什么“难于上青天”??面对山多坡陡、地质构造不稳定的自然条件,工程师们是如何修建穿山蜀道的??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学生需要整理秦岭和四川盆地周边的地质地貌特征,感受自然地理的区域之美,同时还需要绘制在山坡盘旋的展现和穿越山体的隧道的分布格局,感受山区公路蔓延的形态之美。学生通过描述隧道和超长隧道的修建是如何穿越秦岭,翻越横断山脉,理解“群山就不再是难以逾越的沟堑,盆地就不再是被重重阻隔的孤岛,四川也不再只是大西南的四川”的深刻含义,感受人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披荆斩棘,突破山川阻隔的人文关怀之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落实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又如,在学习湖泊的成因与演化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湖泊进行课题研究,可以以第一人称为湖泊的一生撰写自传,也可以进行口头汇报,讲述湖泊演化发展的历史。由于设置的情境是真实存在于学生身边的湖泊,且涉及地理、历史和语文等多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所以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学生课下通过观看纪录片以及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而后制作视频、撰写系列作文并进行课堂汇报,以此来展示湖泊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学生一方面能够欣赏到不同湖区的美丽景色,从晶莹剔透的岩盐结晶、雨后突变的湖水颜色和悠闲踱步的滩涂水鸟中感慨大自然的神秘与伟大,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读图和识图强化学生对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湿润区与干旱区、内流区与外流区等的区域认知,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表1、图1)。

2.重识乡土乡音,回归生活之美

回归生活的美育是美育教育的一部分,乡土地理也是地理课程的四大项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家乡的水文美、地质美、气候美、生物美、建筑美、风俗美,都是实施中学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11]。

例如,在地理课堂中开展了“云游中国——我是小导游”的项目。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在认识中国区域和熟记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在全年级中寻找同乡人;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区域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探究、分工协作的形式,梳理归纳老家的区域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城乡布局规划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乡土地理的学习;最后,每个小组需要推选1~2名学生担任“云导游”,班级其他学生则担任“游客”的角色。在每堂课的前5分钟,由一位“小导游”上台进行展示和讲解,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之美,讲解家乡的地理知识,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其中一位“云导游”在讲解自己的家乡河北时,不仅向“游客”展示了当地的美景和美食的照片,讲述了自己爷爷唱河北梆子的故事,还介绍了家乡近几年治理污染和进行生态改造的成果,全方位展示了老家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获得了“游客”的一致好评。因此,经教师和学生们商议决定,在项目进行中的每一周,都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投票,评选当周的“我最喜爱的云导游”,并在学期末尾为评选出的所有优秀“云导游”颁发奖杯和奖状(图2)。

在项目进行的整个过程中,地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美育体验转向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欣赏乡土中的美。依托家乡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既让学生看到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领略家乡美的神韵,又能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家乡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而充分发挥地理的美育功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在乡土生活中学习地理的良好意识,帮助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家乡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在感受美、鉴赏美的过程中建立地理知识的有序结构,巩固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创新美育方式,增强地理实践

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实践与时间”是审美主体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地理实践力的提升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中重要的一环。地理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的思想更活跃、思路更开放,教师应当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创新地理美育的实践培育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野外观察、外出调研等室外活动虽然有助于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但这类室外活动往往会受时间、地点、学校具体情况的限制,因此我们创新了室内的基于地理课堂的美育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黏土、橡皮泥等材料,选择合适的比例制作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型。学生在进行制作过程中,需要搜集相关图片确定太阳及八大行星的外观颜色,通过计算和推理确定星体模型的大小以及各星体之间的距离。通过模型制作的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宇宙空间的浩瀚和壮美,加深了对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理解,加深了对于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锻炼了动手能力,真正做到了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地理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太阳系的图片和视频,并鼓励学生亲手制作模型,在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图3)。

在学校里,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美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践行地理学科的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教师将美育渗透到知识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审美知识,带领学生感受自然地理之美和人文地理之美,还需要教师在充分研究核心素养下高中自然地理美育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创作和进行美育实践的条件,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理之美,通过指导学生感受地理的美,拓宽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人格,从而实现核心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 孙笛.挖掘美育资源,提升审美情趣[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8):78-79.

[2] 高源,褚彭博.美育融入高中地理研学活动的路径案例设计[J].地理教育,2023(2):68-72.

[3] 刘瑞连.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美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167-168.

[4] 贾庶文,邵彩莲.核心素养下高中自然地理美育实践研究[J].政史地教学与研究,2022(23):125-128.

[5] 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杨帆.纪录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20(2):59-61.

[7] 邢明.浅谈美育在中學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文理导航,2013(12):59.

[8] 徐喆,吕晶.中学旅游地理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7(19):83-84.

[9] 吉茹.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一课为例[J]. 地理教学,2021(21):50-52.

[10] 霍德生.融合学科教学与美育,提升地理审美素养[J].地理教育,2021(2):1.

[11] 夏之洪.人文情怀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地理教学,2011(19):25.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素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