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磊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71)
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是公路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为确保高填方路基工程的高质、高效开展,施工单位不仅要强化质量管理,更要细致地进行施工交底,以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和使用安全性,确保路基能够有效承受道路上的动力冲击,且能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因素。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公路工程中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及应用进行研究。
路基作为公路工程的基础,其施工质量对整体工程质量有重要影响。路基不仅需要承受来自路面的各类负荷,还需保持路面的平整度,以确保公路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全面分析可能影响路基施工质量的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确保路基施工质量达到最佳状态。
在公路工程中,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可能导致高填方基床质量劣化,进而引发公路各种病害问题,从而影响公路工程效益[1]。因此,为达到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标准,应不断优化施工技术,完善施工设计方案,合理组织填筑与压实等工作,以保证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2.1.1 含水量
选择高填方路基填料时要对填料的含水量进行合理控制,如果水分含量超过合理限度,可采用通风法降低水分含量,如果水分含量过低,则应该通过洒水的方法来提升。
此外,应该全面评估施工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如果地质条件较差,应选用抗压能力较强的材料,必要情况下可增加砂土或碎石,以提高道路的整体稳定性。
2.1.2 填料组成
选择填料时,应避免使用含有大量杂质、有害物质及易溶盐的土壤,如果不得不采用此类材料,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确保材料质量符合相关规范。
2.1.3 填料粒径
填料的最大粒径必须保持在规定范围内,如果超出了该界限,需要进行粉碎处理。此外,由于高填方路基对压实质量的要求较高,故不宜采用粉质土作为路基填料。
进行填筑施工前,应做好以下施工准备工作:
第一,清理表层。原路基表层可能存在一些有机物质,如草皮、树木和农作物的根系等,必须将之清理干净[2]。
第二,基层开挖。清除工作结束后,要开挖路基地表,必要情况下要在其上铺设一层土工格栅,这对提升路基承载力有重要作用。开挖台阶的宽度一般为2m,高度为0.3m,纵向和横向的连接长度为2~4m。
第三,对原地面进行治理,对边桩进行修复,并根据沿桩身画出的线段进行现场平整和压实。
2.3.1 路基排水
由于公路施工时间较长,其间可能遇到降雨天气,而雨水对高填方路基结构的整体性有较大影响,为保证路基稳定性,避免工程经济损失,应及早做好路基排水施工,常用的排水设备有边沟、截水堰、排水沟等。在高填方路基排水施工中,一般需要在两侧设置排水沟,并根据施工要求合理优化排水系统,确保其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1)边沟
合理设计边沟,可将道路上的雨水及时排出,减少地面积水对道路的影响。边沟通常设置在路堑两侧2m 左右,具体尺寸取决于当地的降雨量和地层的含水量,目前常见的边沟截面有梯形和矩形两种。在施工过程中,边沟是直接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的,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造成边沟内淤积,使其排水作用大打折扣。当外界的降水量超过了边沟的容量时,雨水会溢出,导致道路表面积水。另外,在天然水流的冲刷下,边坡建材会产生开裂,造成淤堵。为此,在公路运营期内,必须对其进行周期性检查,并及时清理淤泥。
(2)截水井
路面上的雨水会对道路的稳定性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修建截水井既能有效减轻边坡冲刷,又能对坡脚处的排水系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截水井通常设置在远离斜坡的平台或坡顶适当的位置,以便于将地面上的水引到排水沟中,有效减轻边沟的负荷。同时,需要在截水井底部设置不低于2%的土坡,以保证暴雨天气下截水井的安全性(见图1)。
一方面,进行截水井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工程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工程经验及地质情况,对截水井断面的大小及位置进行精确控制。在暴雨天气下,截水井断面太小,不仅会引起排水溢流,还会对地基产生严重的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截水井结构的损坏。如果截水井过大,将会严重影响它的效率,从而导致工程总体成本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由于山地地形的复杂性,对截水井的选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选址不合理,会导致截水井淤塞和基础不稳定。因此,在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山区道路所在地区的雨水条件,确定其断面尺寸,并根据周边地形条件,合理选取截水井的设置点[3]。
(3)排水沟
排水沟是公路工程高填方路基施工中经常采用的工程结构,用于将水引向河道或集水井中。在排水沟施工中,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灵活选择排水沟位置,一般设置在路堤坡脚范围外。鉴于排水沟中的水流量较大且流速较快,建议在纵向上适当调整坡度,但坡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小可能会造成淤堵,过大则容易冲坏排水沟,因此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同时,在排水沟出口处与设备连接点易产生沟裂、泥砂淤积和沟岸坍塌等病害。这是因为排水沟中的水流量很大,如果截面尺寸太小或者消能措施不足,可能造成排水沟损毁,将严重影响排水沟进出口和整体结构的完整性。
2.3.2 路基填筑与压实
第一,在路基填料填筑过程中,砂砾垫层不仅可以有效阻止地基变形,还能提升地表强度,从而有效提升工程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对砂砾垫层进行合理的设计,以确保路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砂砾垫层施工时,应该根据场地的平坦程度选择最佳的填充方式,以确保填充物的厚度符合要求,以增强地基的承载力,改善地面的透气性。为降低工程风险,一般采用适宜的填筑工艺。
第二,进行路基填筑时,要选用优质设备,通常采用履带式推土机,可以有效提升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控制填料填筑厚度,否则可能影响最终的压实度。
第三,填料填筑完成后,必须对路基进行压实处理,从而有效提升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为确保压实质量,必须采用重型压路机反复碾压。在公路线形为直线的情况下,应从中部向两侧进行压实;在公路线形为曲线的情况下,应首先进行内侧压实;横压时,根据路基宽度决定填筑作业方法;在纵向压实过程中,重叠度应达到45cm,以确保压实质量。由于压实效果不仅取决于碾压次数和振动功率,还取决于路基填料的性质,如砂石材料的凝聚性较低,碾压次数太多会发生液化等问题。因此,压实处理前需要进行一系列试验,合理确定碾压参数。
设计不当会导致高填方路基下沉,其中包括断面尺寸设计不合理、边坡值选取不准确等问题[4]。因此,为了确保高填方路基的稳定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收集的施工数据,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且要充分考虑施工环境、施工步骤及各工序之间的相互影响。
此外,若仅参考普通路基设计方案,且未充分考虑施工技术、填料等因素,可能导致公路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或完工后出现严重的沉降,严重影响公路工程的安全性。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地理环境恶劣,以及地基条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高填方路基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可能引发突发事件。因此,在路基处理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注意施工操作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以提高公路基础的承载力,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损害。而当前在高填方路基施工中存在地基处理方法不当、施工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会造成土体剪切破坏,固结沉降等问题。
在公路建设项目中,高填方路基施工包含一系列关键技术与步骤,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填筑施工。此环节必须严格执行作业标准,并通过合理的评估方式确定路基分层填筑的厚度,有效控制填筑质量。
然而,在实际施工中,部分施工人员未能合理控制铺筑厚度,会影响后续压实效果,难以达到规定作业标准。这种情况下,路基可能出现严重的沉降和变形。此外,在高填方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填土质量,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使用了低品质的腐殖土、泥土等材料,可能会导致路基变形,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沉降。
由于公路高填方路基土体结构存在差异,会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因此,在开始路基填筑之前,必须强化路基的承载能力,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换土体、分层回填等方式。
换填施工结束后,为保证路基的承载力达到规定标准,必须采取有效的检测方法对路基的承载力进行全面的检测,提高检测精确度。
在进行路堤填筑时,应按分层进行压实,并进行路基施工设计。要依据系统研究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机器的生产效果。并运用监测手段,根据路基填筑材料的密实度和地基基础的不同,实施综合施工控制,达到地基密实度与设计参数一致的要求。
在进行基层处理时,应将砂性土压实,压实度在85%以上。如施工线路穿过稻田或池塘,要提前把水排干,同时清除腐殖土和淤泥,才能进行基础压实。如果土壤潮湿、软土层分布较多、地下水水位过高,导致路基压实状况难以达到要求,则应与监理单位协商解决。
为确保公路高填方路基施工顺利完成,不仅要加强施工技术管理,还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制订严格的安全管理标准,确保全体人员均能全面履行自身岗位责任。
第二,结合具体情况拟定一套完备的安全监控计划,确定各方面的责任,做好综合技术指导,同时指派专人对施工场地的各种安全设施进行全面的检查与管理,防范一切可能的风险。
第三,工程监理应承担起监督、引导的职能,强化项目管理人员规范意识,确保其能够严格遵循项目规程,提高相关管理的实际效益。
总之,随着我国公路的快速发展,高填方路基的施工质量备受关注。为此,施工单位应严格规范填料选择、路基排水、铺筑与压实等施工流程,并加强对路基承载力的检测、优化施工设计、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等,施工人员则必须掌握相应的施工技术要点,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路高填方路基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