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传航
(定远县炉桥农技中心站,安徽 滁州 233290)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小麦产业良好发展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新时期,小麦种植技术日趋先进,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持续关注小麦种植技术优化升级,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小麦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高,但生长条件适宜对小麦生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需要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小麦喜光,种植地应选择光照充足的地区,促进小麦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叶绿素,培育小麦壮苗,提高籽粒质量。种植地应满足水资源干净、充足的要求,远离化工产业污染区。种植地周边的灌溉水源应提前检测水质,保证灌溉水源干净、充足。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对于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壤pH 值为6.8~7.0,可选择在N、P、K 元素比较丰富的中性土壤中种植,同时土壤应满足通透性强的特点,黏土或沙壤土均适合小麦生长[1]。
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能够为后期田间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应结合种植地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土壤墒情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所选小麦品种应具备一定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可以首选当地农业部门推荐的小麦良种,在成活率、产量以及种植效益方面有保障。另外,应重视轮作,不要在同一地块常年连续种植小麦。
要想小麦更好地生长,除了做好种子选择与处理外,应提前整地,为小麦后期生长营造适宜的环境。提前深翻土壤,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对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重要意义。可使用耕地机械开展耕地作业,将粉碎的前茬作物秸秆、有机肥与土壤充分混合,提高土壤保墒能力。深翻时,耕深控制在20~25 cm,翻耕后进行土地平整操作,便于后期播种。
播种时,应结合具体的品种、播种时间、土壤墒情灵活调整播种密度。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可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反之可适当稀播,并及时追肥。随着播种机械大范围应用,播种密度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应注意合理控制播种深度,无论是过浅还是过深,均会对种子萌芽造成一定威胁,一般播种深度为3~4 cm。提前调整好播种机械设备的各项参数,确保播种工作流畅。播种前进行试播,在满足各项农艺要求后,方可展开大面积播种。
小麦生长过程中,如果营养物质缺乏,极易出现发育迟缓、叶面萎缩枯黄等情况,种植户应结合小麦生长情况以及各个阶段的需肥特点,及时为小麦补充肥料。在施肥时应合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好施肥频率、时机、种类等,提高施肥效率。新时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逐渐成为提高和稳定小麦产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有力保障。各小麦种植地应结合生产实际,合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制定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意见,科学展开施肥工作。科学施用氮肥、磷肥、钾肥,结合种植地的土壤肥力水平以及地质条件、降水量、灌溉水平和小麦需肥规律选择一次性、分次施肥等方式;根据土壤酸碱度、肥料性质确定肥料种类。施肥时,大量元素肥料以土壤施肥为主,中微量元素肥料与防灾减灾以叶面施肥为主。要合理应用有机肥料,减少化肥施用量。针对小麦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还需及时喷施微肥,补充Zn、Mn、Mo 等小麦生长所需的元素,有助于提高结实率。
良好的灌溉条件是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基础。应结合小麦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肥实际特点做好灌溉工作。一般在小麦越冬期,土壤含水量控制在55%~80%;返青至拔节期,土壤含水量控制在70%~80%;孕穗至开花期,土壤含水量控制在80%左右;灌浆期,土壤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拔节到扬花期是小麦需水的高峰期,抽穗期为需水临界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灌溉工作。灌溉时应保障水质,使用干净的水源灌溉,促进小麦更好地生长发育。麦苗过冬返青期,及时浇返青水,促进小麦高产。在返青前后,可进行划锄镇压,提墒保墒,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并抑制植株旺长[2]。
在灌溉时,应及时引进先进的现代灌溉技术,提高技术的应用质量,更好地开展灌溉工作。另外,通过应用各种现代灌溉方式,能够大大提高灌溉质量,节约水资源。例如,当前很多地区积极推广和应用小麦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产量,而且起到节水、增效的作用。在应用该技术时,能够远程控制网络,根据土壤墒情随时、定时灌溉,实现灌水、施肥和施药自动化、智能化作业,同步做好施肥、用药和灌溉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劳动力。另外,小麦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还具有节水、节肥的效果,能够大大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增产的目的。
田间促控即对小麦植株的长势进行科学调整。小麦植株长势过盛或偏弱,均不利于其最终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应做好促控管理工作。种植户在日常田间管理过程中,应做好小麦植株生长情况监测工作,一旦小麦出现长势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整。
1)对于小麦弱苗,应分析原因,采取促控管理措施。小麦出现生长缓慢、叶片泛黄等情况时,可能是基肥不足造成的,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施加基肥,保障植株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物质;还可及时追施返青肥,促使弱苗恢复。
2)若是小麦长势过旺,应及时进行调整。小麦徒长会相互争夺养分、水分,出现麦田整体发育不均衡的情况,增加倒伏率,应及时采取措施,抑制小麦生长。可以采取镇压措施,促进小麦分蘖,让根系向深层土壤生长;可以用药物控制,在小麦1 叶1 心期到开春拔节前时,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喷雾防治,能够获得良好的抑制效果[3]。
种植小麦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病虫害,应加强病虫害防治,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多种防治技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另外,日常栽培过程中应做好病虫害监测工作,应用远程监控技术、“3S”等技术,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做好预警工作,在病虫害出现后尽早防治,提高防治效果,降低防治难度。
小麦生长过程极易出现纹枯病、锈病、全蚀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病害,以及地下害虫、麦蜘蛛、蚜虫等害虫,应科学监测,规范选药,及时用药,重视联防联治,精准用药,做好相关防治工作。可提前进行种子包衣,能够有效防治多种苗期病虫害,可选择吡虫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对于根腐病、纹枯病、玉米蚜虫和地下害虫等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若是种植地全蚀病害高发,可应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硅噻菌胺悬浮拌种剂进行拌种,防治效果良好。防控小麦条锈病,可首选抗病品种,使用药剂拌种,具体可选择三唑酮等药物,采用干拌并边拌边播的方式。若是后期田间病害相对比较严重,可用三唑酮2 000~3 000 倍液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可在齐穗至扬花初期选择氰烯菌酯·戊唑醇混剂1 000 倍液、多菌灵1 500 倍液或甲基硫菌灵2 000 倍液,每隔7 d 使用1 次,连用2~3 次,能够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4]。
另外,还应重视除草工作,避免田间草害对小麦生长造成威胁。开展生产栽培管理工作时,可在冬前化学除草,一般选择平均气温稳定在6 ℃以上、晴朗天气10:00—16:00 除草,结合田间杂草种类,有针对性地选择除草药物,科学用药。
田间管理时,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预防冻害可能对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在降温前及时灌溉,改善土壤墒情。合理调节近地面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化幅度,御防早春冻害。早作麦田,尤其是沙土地和耕作粗放的麦田,可进行镇压防冻,冬前或早春进行镇压,能够避免由于干旱或是未能及时中耕形成的土地裂缝,减少龟裂情况的出现,促进次生根的萌发,避免冷空气进入土壤对根系或是分蘖节造成危害。
在冻害发生后,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只要补救措施及时且得当,就能较好地缓解冻害,挽回损失。可以在冻后及时灌水,灌足灌透;可以及时追施少量速效氮肥,有助于提高新生分蘖成穗率,保证产量。
通过加强小麦田间管理,能够种植出高产优质的小麦,不仅能够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小麦产业发展。相关部门应重视加强田间管理和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优势,并持续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种植户了解技术优势。宣传内容包括种植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的优势,使更多种植户够积极参与到小麦种植工作中,加强应用技术。农业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期展开技术培训及讲座活动,向种植户普及小麦种植以及田间管理技术,使种植户明确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细节问题,并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持。可以安排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展开引导工作,只有相关部门提高关注程度并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技术的推广效果[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进行技术推广时,应灵活应用信息技术,在沿用传统技术推广措施的基础上,持续优化推广方式,转变以往技术推广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的思想,使用先进的技术推广方式,提高推广效率。相关部门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平台对相关田间管理技术进行推广,综合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宣传工作更加直观,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小麦种植技术的价值和应用方式,提高应用效果[6]。
要发挥种植大户的引导作用,提高技术的推广效果,发挥种植大户的引领作用,让更多种植户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加强应用田间种植管理技术所带来的优势。相关部门应与种植大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给予种植大户政策方面的倾斜,推广小麦田间种植新技术。
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的推广可以通过打造示范基地的方式,以点带面,提高推广效果。可选择合适地点,建立小麦种植技术示范区,在示范区应用各项新技术、新设备,并做好新品种种植试验工作,记录好各项数据,为后期技术推广起到参考作用。在示范区获得成效后,可对外开放示范区,组织广大种植户进入示范区参观学习,直观感受技术给农业带来的优势。在开展参观活动时,可组织专家对种植技术进行讲解,组织广大种植户边参观、边学习,加深认识,提高宣传效果。技术人员可以定期入户走访,帮助种植户掌握相关管理技术,提高宣传效果。
为提高技术推广效果,相关部门应制订和出台各项惠农政策,鼓励更多种植户积极参与到生产种植工作中。相关部门可以为种植户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提高种植户对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对新设备与农资的购买力,激发和提高种植户选用小麦种植技术的积极性,保证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技术推广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应持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为技术推广与应用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应构建与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帮助广大种植户更好地应对灾害,降低灾害可能对小麦生长造成的威胁,推动种植工作积极开展[7]。
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小麦生产和农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时期,要加强小麦种植田间管理技术的应用,同时相关部门应持续做好技术推广工作,灵活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宣传推广质量,推动生产种植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