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二十大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按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目标要求,中国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智慧国博”建设工程。该工程以智慧博物馆理论模型为基石,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实施“文物+”战略,紧紧围绕核心业务、综合协调、运维保障三大板块进行格局重塑和流程再造,提升数据的“采、存、管、用”全链条能力,大幅度提升全面感知、互联共享、智能处理与融合的应用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博物馆真正智起来。“智慧国博”工程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文化场景、文化业态,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 文化数字化战略; 国家博物馆; 智慧国博; 文物; 活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 G123; G250.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3-0012-04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发展实践、着眼全球未来发展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1在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2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按照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目标要求,国家博物馆积极推进“智慧国博”建设工程。该工程不仅要实现国家博物馆的信息化,更重要的是实现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
构建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智慧博物馆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務能力,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3自2018年起,国家博物馆持续推进以数据资源为基础的“智慧国博”建设工程。该工程以数据获取与治理为核心进行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大力加强数据采集、数据融合和数据治理,推动智慧库房、智慧展厅、智慧楼宇建设,不断提升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水平。
推进智慧博物馆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模式。2023年,由国家博物馆牵头、多家单位联合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慧博物馆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该项目按照透彻感知、泛在互联、智慧融合、自主学习、迭代提升五条技术路线进行研究,构建了智慧博物馆建设“基础理论—技术方法—设备装置—平台应用—标准规范”完整体系,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模式和方法。
建设数字展藏体系,满足新时代博物馆业务要求。“智慧国博”建设工程通过数字技术采集藏品的各方面信息,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挖掘文物信息,实现藏品的数字增值。健全完善藏品管理体系,确保文物安全。充分利用三维扫描、3D打印以及虚拟修复等智能修复技术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展览中采用数字展示、虚拟现实、全息影像、高强度互动等技术,让文物呈现出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展示形态。国家博物馆通过数字智能技术手段对文物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重塑文化遗产的展示形态,初步建成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展藏体系,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完善综合管理平台,提高决策时效。国家博物馆以智慧管理为导向,结合业务流程再造,建设综合工作平台与综合运行平台。综合工作平台通过对人、财、物的集约管理和科学管理,加强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的业务协同,促进业务融合和数据共享,使国家博物馆内部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规范化,大大提高内部控制能力,显著提升博物馆核心资源管理效能。综合运行平台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建筑信息模型(BIM)、视频融合等新技术,汇聚馆内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建立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数字孪生。根据不同主题,结合建筑和展厅的三维实景模型,可视化地展示各类宏观和微观数据,使管理者能够把握总体态势,透彻感知博物馆实际运行状况,辅助决策指挥。
建设综合感知体系,提高对场馆情景的感知能力。国家博物馆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传感器、物联网以及室内定位系统建设综合感知体系,提高管理者对观众、藏品、设施等的实时感知能力。目前已完成20万平方米的建筑信息模型(BIM)高精度建模,并实现5G信号全覆盖,为馆内各项工作提供了高质量的网络服务。利用物联网、传感器以及智慧楼宇等相关技术,启动智慧库房建设,为藏品打造宜居空间。利用视频监控、传感器及物联网综合管控展厅环境与设施,为藏品、设施、空间的精细管理及智慧管理提供支撑。利用空间定位、视频监控为观众提供精准服务,为展陈设计、展品布置、观众引导及公共事件处理提供决策支持。
“智慧国博”建设工程让博物馆智起来、让文物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国家博物馆依托丰富的文物藏品资源,不断探索文物活化新路径。“智慧国博”建设工程是全方位的体系建设,涵盖博物馆业务的各个方面,涉及博物馆主要关键领域的数字技术及智慧技术应用。
文物数据采集总量位居博物馆行业前列。国家博物馆大力开展馆藏文物数据采集工作,数据采集总量、数据治理等核心技术指标在博物馆行业名列前茅。现已累计完成97个展览全景三维数据采集,7100件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完成4.8万件文物二维高清影像采集,30万张照片及扫描件数据采集。国家博物馆申报的“馆藏资源三维数据后期处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案例被评为“2023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充分体现了国家博物馆在文物三维数据资源建设方面的先进性与创新性。
智慧管理与保护提升博物馆安全。通过建设藏品征集管理系统、藏品管理系统、藏品保护修复系统以及藏品大数据平台,实现对藏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稳步推进智慧库房建设,提升智慧库房建设水平,不断优化文物保护环境,实现对藏品实体的智能管理。文物预防性保护已经从博物馆藏展环境监测与调控上升为文物风险管理,环境监测从单点数据监测转变为空间环境感知。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依托文物数据采集和虚拟修复技术,采用3D打印对青铜器进行修复、复制,并且结合传统上色作旧工艺仿制器物,提高了修复与复仿制的效率,保障了文物安全。
数字创新展示成为博物馆行业典范。在展览中,国家博物馆推出“三维珍品”在线展示,并采用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混合现实技术(MR)等多媒体技术,为观众带来炫酷的视觉冲击效果。在“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等展览中,采用“实物+沉浸式”的全新展陈模式,为观众提供360度全方位观展体验。“数说犀尊”智慧展厅是“智慧国博”建设工程面向公众的一次集成式创新尝试。展厅内综合運用高清三维扫描、超高清显示、红外感应、到达角度定位(AoA)等技术,在展厅内通过对人、物、环境的透彻感知进行综合分析,实现智能管理。
文物活化实践探索博物馆发展新道路。国家博物馆设立馆藏资源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加速文物活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探索开展文物数据资源研究、展示、阐释和传播工作。国家博物馆创新推出“艾雯雯”“仝古今”两名虚拟数智人员工,开启“上云用数赋智”在博物馆行业全新的打开方式。数智人“艾雯雯”已解锁智能语音讲解功能,在“心影传神——乌菲齐美术馆藏大师自画像展”和“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中,带领观众以全新的交互体验了解历史文化。
文化数字化让文化传播更高效、服务更便民
收藏在库房里的文物和实体展线上陈列的文物,正在被快速地纳入数据库并广泛在线展示,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国家博物馆不断筑牢数据资源基础,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服务平台,让公众共享数字化成果。
打造国家博物馆全媒体矩阵,服务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国家博物馆高度重视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国家博物馆全媒体矩阵持续安全运营官方网站、应用(APP)和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十多个新媒体平台和账号,年受益人次逾4000万。国家博物馆还联合国内外顶级博物馆举办了两届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带领中外公众走进文化宝库,在云端共享人类文明精华。该活动首创全球博物馆馆长在线接力直播的传播形式,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的力量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在“国博专场”中,数字虚拟技术展示、8K拍摄并高清呈现等丰富形式,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看体验,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中华文化的悠久厚重和博大精深。
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提升观众的文化数字化体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博物馆与各行业的跨界合作,需要吸收各方专业力量推动文物活化利用。2023年5月底,国家博物馆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出品的首部原创文物活化舞台剧《盛世欢歌》在国博剧场上演。国家博物馆与北京邮电大学合作,以“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夏商西周时期)为主要内容,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设全景三维“中华文明云展”。数智人“艾雯雯”带领大家沉浸式观展,部分精品文物实现活化展示。数字赋能和“文化+科技”的创新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展示以更加生动的形式走近观众。
搭建文化服务平台,实现文化数字化成果共享。国家博物馆用“科技+”为博物馆赋能,文化服务从线下向线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向观众靠近。持续推进文物数据资源共享,已公开上线馆藏80万余件/套。大力拓展虚拟展厅和在线展览。截至2023年10月,官网已上线82个数字展厅,其中包含首个由5G技术支撑的云展“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馆藏资源文物活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基于AR/VR中国国家博物馆红色资源云展览技术提升与应用”荣获“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装备技术提升优秀案例”。基于采集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高精度三维数据模型,打造全新的“复兴之路”云展览,助力红色资源活化传承。“云端国博——好展好课好文物”在第五届“五个一百”网络正能量精品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百项网络正能量专题活动”称号。2022年3月,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被教育部作为云端宝藏首批列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库。
提供优质文创产品,让从历史中走来的文物更好地融入人们生活。博物馆行业与互联网的跨界融合,使得文博资源成为优质原创IP的重要来源。国家博物馆深入挖掘文博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技术、营销等手段发展博物馆数字经济。国家博物馆在文创产业方面不仅做好自己的文创产品开发,更着力打造文创产品平台。通过“文创中国”平台,打通线下线上两个渠道,面向国内外市场进行优质文物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生产、推广,用文创讲好中国故事。
“智慧国博”建设工程的一系列成果,不仅让文物保存得更好更安全,也让文博资源更活更火更智。这一工程的建设,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场景、文化业态,而且也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亲和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王春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 / 高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