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鹏举 范晶晶
[摘要] 文化強国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命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是建设文化强国伟大乐章的三重奏。文化自觉是大国的深厚底蕴,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坚守与传承;文化自信是强国的华彩神韵,是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风采;文化自强是中国的内生魅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与自我超越。
[关键词] 文化强国;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中图分类号] D61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3-0008-04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传承、发展的生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从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再到党的二十大把建成文化强国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文化强国已然成为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重大使命。如何建成文化强国,有赖于我们正确把握文化强国的精神特质和时代内涵。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层层递进又相互交融,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伟大乐章的三重奏。
文化自觉是大国的深厚底蕴
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于自身文化价值的坚守与传承。最早提出文化自觉的是费孝通,他指出文化自觉“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具体来说,文化自觉是我们国家对自身文化的历史之源、发展之脉、形成之基、核心之义与未来之势的深切理解与认同。
中国的文化自觉是深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演进中不断厚积的文化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释、道文化为核心,尊崇“仁义礼智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贵和尚中、和谐万邦、天下大同”的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的哲学、政治、历史、经济、文学、教育等思想之中,维系并调节着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间的关系,是重要的社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一直贯穿着刚与柔、动与静、有为与无为等相辅相成的辩证思想。这些矛盾与统一的深邃哲学范畴,一方面成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使其在历史的多民族文化交融中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另一方面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了自我内省与学习更新的能力。在新文化运动中,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在“东西文化”比较中提出传统文化“主静”之弊端,积极吸取西方文化之精华,西体中用,在民族危亡之际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国已然步入工业社会,此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工业文明导致“单向度的人”,即物质文明背后人的文化主体性丧失的现状,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与中国发展的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潮中,如何保持人的主体性和文化的独立性至关重要。“国学热”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在拥抱世界追求富足的同时,要把握好坚守自身文化传统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是救亡图存的文化自省与自觉,那么,改革开放之后的“国学热”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体价值确立的文化认同与自觉。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的精神取向。早在《诗经》中,就有对人民劳作之艰、努力生活的写照。孔子一生劝政,追求“发奋忘食,乐以忘忧”。《易经》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世间万物无休无止、积极向上,人应当积极进取,刚健有为。今天,我们提出文化强国,就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无穷的智慧与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刚健有为”、高度自觉的文化动力。
文化自信是强国的华彩神韵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扬,是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中国态度。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于五千年绵长的中华文明史之中。在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中,只有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断裂、传承至今。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一百多年奋斗史之中。在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于存亡之际,奋起反抗,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这些宝贵的革命财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红色标识。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在中国人民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实践中。今天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人民摆脱了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感受到自身文化的魅力。从汉服到汉语,无处不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突出了中国元素和中国形象。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其博大、浑厚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同时也进一步深化我们的文化自觉,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
自信是一个相对概念,只有在具体关系、一定时空中才能判别。今天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坚实信念之中。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在面对世界文化激荡、多元文化并存,西方文化霸权、文化渗透的各种艰难险阻之时,我们依然能够以乐观开放的态度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推进文化合作。今天,多元文化碰撞,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增强文化深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以东方哲学思考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和谐万邦”,摒弃文化二元对立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些文化观念是对西方对抗性文化观念的纠偏,亦是对世界文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所谓“和”,是始终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人民凝聚合力,从容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世界文明的可持续性发展,谋求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福祉。
文化自信是对中華民族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坚定信念。今天,世界步入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与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两翼。以文化要素作为新经济的驱动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新征程上,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深度融合,有利于中国经济健康发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创意经济,以文化为内核,拓展经济的内生增长活力,形成文化与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新形态。
坚定文化自信,维护文化安全。文化安全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葆有一个文化大国文化主体的独立、自信与延续性。文化安全包含两层涵义,第一是文化精神层面,主要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以此内聚人心。第二是文化产业层面,主要指国际、国内文化市场的开放与交流,以此外树形象。一是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精华。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二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既要体现文化对经济的发展作用,也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思想的引领作用,理性看待文化的产业价值。三是要始终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保持与传统的相对一致性、稳定性。唯有如此,这个国家和民族才是自信的、有影响力的,其文化才是安全的。
文化自强是中国的内生魅力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注意提高国家硬实力和国家软实力并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2035年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到强调文化繁荣复兴,再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体目标,是创造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行动指南。
我们所说的文化强国之强,并非强者战胜弱者的强弱之别,也非经济、军事、科技的硬实力超越之争。文化强国具有软实力意义上文化强盛的国家和综合国力意义上文化赋能的强大国家的双重内涵与任务目标。一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强国的内涵实质深刻地包含着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强的中国话语体系与中国精神传承。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哲学范式来看,文化强国乃是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一次次超越,是在外来文化不断影响冲击下,革故鼎新的自我超越之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散发着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文化魅力。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值得注意的是,在打开国门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防止被西方的文化过度影响甚至同化,摒弃消极影响。对外来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保持应有的辨别力和批判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在这样的发展语境之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持续提升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保障能力,保持高水平开放推进全球文明互鉴共荣,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不绝、自强不息的内生理路。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包括传统文化、艺术、文学、音乐、电影,也包括现代流行文化、游戏、数字艺术等领域的精品,这些文化资源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与社会发展,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艺术的表达形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要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要在时代发展中阐释中华文化精神的时代价值。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富于继承、创新、发掘、再创造的自强不息特征更是展现出新风貌、焕发出新活力。要以文化为核心要素,注重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借助经济全球化推进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特色文化融入人类文明之中。通过支持和培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生产、传播和消费。《“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为此,我们党前瞻性地提出了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此外,文化自强的内生发展道路需要强大的文化创意人才体系保障。人才是文化强国的永续动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为人民服务为初心,以文化人,为党育人,凝聚兴国强国的磅礴伟力。
在开放融通的世界格局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溢出效应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软实力,为世界文化生态改善作出积极贡献。通过文化交流、文化外交、国际文化合作等方式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与其他国家分享和学习彼此的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中国历来强调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强内生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范晶晶,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申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