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映
海宁市科技局局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9 月考察浙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海宁市已列入沪杭两大都市圈,就像坐落在杭州、上海两颗明珠之间的小珍珠,在创新发展上加速前进。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打造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等一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2022年,科技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昆山杜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方案》,同年海宁市启动建设杭州湾北翼科创枢纽。2023年,海宁市成功列入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开启了全方位创新发展提升之路。
2024年,海宁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为主要抓手,落实省、市关于“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以“开局即奔跑、拼搏全年胜”的目标和行动,破难题、过关口,塑造发展新优势,力争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占GDP 比重超3.8%,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突破100 亿元,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 家以上。
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升级版。通过落实“研发费增长分类补助”等正向激励政策,打造更具竞争优势的科技企业队伍,争取更多企业跻身省高新技术企业500 强。鼓励企业聚焦芯片、云计算、人工智能、关键生物技术、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争取更多省“尖兵”“领雁”项目立项,争取获评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推进落实省“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2.0 版,加快3 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5 千万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率维持在90%以上。
念好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留用”四字诀。开拓渠道“引”人才,加快科技部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运营,支持企业面向创新大国和制造业强国引进海外工程师,招引储备一批科技创新人才。破立并举“育”人才,打造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专业辅导和集成优质资源的人才服务平台。真情实意“留”人才,用足用好高层次人才政策,打造完备的科技人才创新活动体系,深化“外国人来华一件事”服务,让人才安心留下。科学务实“用”人才,利用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各类创新合作载体、产教融合联盟等优势资源,共享各类创新人才,积极创建省级外国专家工作站。
打好产业转型升级三联动“创新拳”。联动部门,加强政策精准化、个性化推送,实现“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联动属地,依托小微园区植入科技孵化元素,实现孵化载体和功能在属地全覆盖;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上工业企业数比重,分级分类引导支持镇街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联动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企业创新能力整体跃升。
实施企业研发机构育强攀高行动。引导企业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投入、有设备、有成果、有制度”的标准,加快建设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支持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申报省重点实验室,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级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等。实施新一轮协同创新行动,加快打造CTO(首席技术官)联盟2.0 版,更好实现创新信息共享、技术路线共商、市场价值共创,鼓励龙头企业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争创省级创新联合体。积极争创省外资研发中心。
实施科技合作载体提能造峰行动。依托浙江大学国际校区等优势资源,加快建设科技合作载体,以新型研发机构为高标准共性目标,分层分类招引科技人才,加强科研项目实施,加快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引导鼓励科研院所加大R&D 经费投入,指导支持各属地平台引育建设高质量科研机构,并尽快实现实体化运营。探索全市科研机构资源统一纳入市人才科创集团进行运营和管理,以有限的资金集中力量扶持建优2~3 家载体。
实施省级高新区争先进位行动。加强省级高新区建设统筹协调,招引更多高科技含量项目,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和高新区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等指标上加强推进和提升,突出亩均研发、亩均税收等“双亩均”提升,加快实现高新区既“高”又“新”。
海宁市鹃湖国际科技城
全力打造“教科人”一体化海宁样板。加强以“国际化”为特色的省级“创新深化”试点建设,充分利用浙江大学国际校区科教资源,加速省级以上高端人才、外国高层次人才集聚科创湖区,着力发挥国际合作教育发展办、人才科创集团的主体运营作用,更好更快地将国际化的教育、人才、科创等资源导入海宁市泛半导体、生命健康等领域的企业和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产品、新技术。
加快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转变传统校企合作的思维模式,推出“浙里好成果”科“季”活动,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双向模式,每季度开展1 次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将高校院所对接面逐步扩展至长三角地区,深化打造校企双向选择的“零距离”平台。充分利用“技转之家”省级场景应用,加快落实“满天星计划”,有效实施技术经纪人激励制度,切实打通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国家科技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与公共服务中心长三角分中心落地运营,服务重点产业“高精尖”企业。
倾力打造“科技潮动力”服务品牌。倡导科技元素全周期植入服务,将研发投入等科技元素植入项目招商、项目准入、企业入规到发展壮大的全链条体系。加强“大仪共享”“科技金融”等能力组件建设,加强创投母基金、子基金建设,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加强科技增值化服务,推出上级项目如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申报预评估服务,主动为企业“问诊开单”,帮助企业找差距、补弱项。完善建立“科技干部、高校院所专家、专业机构”三支助企服务队伍,持续加强信息库等“六个库”的功效发挥,努力实现科技政策宣传全覆盖、技术研发服务全覆盖、技术市场服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