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凤
多样化发展是学校改革的重要方向,而学校品牌的建设是推动学校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基于SWOT分析,经过多方走访与调查,东莞市松山湖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松山湖三小”)在充分了解学校发展的优劣势后,基于“人最重要的是要认识自己”的哲学思考和“发现未知,成就更好的自我”的办学理念,提炼并构建出以“发现”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理解、尊重,进而发现、发展”成为这一理念的关键。通过价值引领、文化奠基、制度守护等逐步开启、唤醒、发现师生的价值、潜能、个性和力量,让师生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而将学校打造成学生和教师最向往、最值得回味的“发现乐园”。
一、发现·儿童——从主体身份,探寻育人价值
发现是指经过探索研究看到或找到新事物或新规律。松山湖三小以陶行知、陈鹤琴的教育理念、布鲁纳的建构主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席勒的教育主张等作为课程理论依据,倡导引发儿童主动学習、探究、游戏,开设“发现”系列课程,以尊重、理解、关怀为原则,以学生发现为重点,以学生思维提升为基点,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智慧,将创新、创造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并最终实现主动发现、自我成长。
如何去发现儿童?发现,对学生而言是好奇,是探究,是创造,学校坚信每个学生都具备亟待开发的天赋潜能。教师需要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差异,带着好奇去观察、聆听、等待,用正面引领来理解与接纳,信任并赋权儿童的探索与表达,为每个学生的素养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发现儿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欣赏儿童的快乐样子;发现儿童的自主行为;支持儿童的个性成长;关注儿童的生命健康。
如何发现教师?发现,于教师而言是尊重,是启发,是激励。松山湖三小把教师视作涌动着活力的特殊生命体,从生命的视角去确立理念——从管理到服务,立足教师发展,用好事件、人物、书籍、时期这四个关键因素,编纂《发现·教师手册》,强化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学术素养。建立教师专业人才“四梯队”,铺设专业人才“五环路”,如教育政策、教学基本功、教学策略、教学研究、教学思想等;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六个一”,如一份优秀教学设计、一个教育教学工作的微创新、一节研讨展示课等。学校通过“生态发展和诗意发展”让教师追寻幸福的教育人生,让教师始终做幸福的儿童研究者,使学校成为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乐园。
二、发现·空间——从建筑赋能,重构育人场域
学校的建筑设计以“聚落·绿谷·游园”为设计理念,创新“村落式”建筑空间设计和“三段式”教学分区布局。
1. 建筑变“村落”
学校把传统的大体量建筑体变成“三段式”教学分区:三栋开放式U型院落,分别对应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教室,每栋都有大面积退台设计,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在这里游戏、眺望、畅想,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充满探索意味的秘密花园。这种既贴近自然,又蕴含童趣的空间和情境,让身在其中的师生更能激发创造力和探索欲望,让建筑真正表达教育。
2. 教室变“展台”
教室力求简洁舒适、静心宜学。学校撤掉讲台,将其改成展台,让讲台变身为开放空间,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展示的舞台。此外,每间课室前后都有宽大的阳台,可设计植物种植区、小动物饲养区等,为学生充分提供活动和探索的空间。同时,减少班级后面的文化墙和两侧展示栏的装饰,将最纯净、最静心的空间留给学生。
3. 走廊变“游园”
学校的场室建设重功用,场景建设重功效。每个教室门口除了传统的作品展示,还有各种沉浸式体验,如“悦读廊”“棋趣廊”“知乎好问墙”等,在这里可以聊天、看书、下棋,或在留言板上写下自己的思考。这成为学生休息时喜欢停留的地方。
三、发现·课程——从主要阵地,实施可行操作
发现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基于情境,利用资源,经过研究与探索,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形式。“发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要接地气,主要体现在“发现教育”进课堂,以价值实现为目标,专业地设计出清晰的、可操作的实现路径。
1.在“发现”课堂模式中落实国家课程
松山湖三小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聚焦核心素养,以发现教学为抓手,开展各学科的本体性研究,实现学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建构了“四环交互”发现课堂模式(如下图)。大胆破除了“呈现——接受”的教学程式,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发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校始终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分学科、分学段寻找教材中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点,梳理经验、论文、案例,从中聚焦发现素养的教学行为,并提炼出三种教学范型,即整合发现型、模仿发现型和创造发现型,继而对应“发现——模仿——超越”三部曲。在这种课堂模式下,学生热情参与、相互协作,积极主动学习。
2.在“发现”系列中延伸拓展课程
“发现”系列课程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当看到孩子的即时兴趣、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不再满足于“照本宣科”地执行教材,“发现系列”校本课程孵化成为了一种“水到渠成”的“顺势而为”。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全面提升各项素养的过程。团队围绕课程的拓展点,一是聚焦兴趣需求,挖掘教育意义;二是联结生活资源、捕捉偶发事件、引入新闻时事,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分年段编写“发现”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多种研究型综合实践课程,推动深度学习,唤醒学习动机、支持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发现·成长》(教师用书,1-6年级)整合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班会课,从说教走向觉、省、体、悟。《发现·经典》(学生用书,1-6年级)以传统经典篇目为主,以主题式组块呈现,旨在让学生学会积累,学会发现韵律与画面之美、整合与创造之美。《发现·现象》(教师用书,3-6年级)以生活现象为线索,以松湖科技为特色,联动信息技术、劳动与综合实践等学科。《发现·汉字》(教师用书,1-6年级)结合写字教学,以培养规范汉字书写技能为主,从“书写之势”“书写之法”“书写之美”三个维度展开设计。《发现·思维》(学生用书,1-6年级)重在培养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提炼出数学规律和数学思想方法,用“小窗口”悟“大洞见”。
3.在“发现”微项目中开发特色课程
能力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培养,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展现和评价。松山湖三小定期开展特色活动,在活动中发现个性,发展能力。学校充分挖掘园区科技优势资源,联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北大光电研究院等科技院企,整合家长、社会多方力量共同构筑科学王国。根据学生年段、兴趣、特长开设“基础、延展、拔尖”的进阶课程,让科普活动和前沿探究成为校园时尚。
四、发现·育德——从真实细微,构建育人生态
1.微德育——在生活中发现与成长
我们秉持生活即学习,生活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过程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真实细微的活动中感受自己的成长和自我的实现。教师在倾听中去等待学生,允许学生做不到,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与学生共同生活中,教师以“发现少年”“发现教室”“发现微班会”等方式,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与学生一同亲历、探索、共鸣、表达,努力走进儿童的心灵。
贴合儿童立场进行情景式“微课程”设计,比如在一年级“养成记”的课程中,通过“向日葵养成记”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通过“百灵鸟养成记”培养学生发言的思路、说话音量的控制等习惯,通过“小浣熊养成记”培养学生整理的习惯,用游戏化的形式促使其内在的成长驱动,让学生与教师在爱的底色下共同成长,向着目标前进。
2.发现文化——场域文化构建
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发现文化”,其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等都应该有“发现”的特质。学校充分支持每个年级学生的表达,珍视学生的奇思妙问,设立了“问题墙”,让学生可以采取涂鸦、写信、每周一问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启发低年级学生留意身边问题,指引中年级学生记录探究身边问题,鼓励高年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成长中的困惑,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搜集、汇总、引领学生探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在独有的课程文化引领下,不断构建与课程相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以一种熏陶浸染、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品牌建设统领全局,引领学校未来长远的发展方向。松山湖三小着眼于儿童发现力的发展,坚持教育的初心与美好,在“发现”的落位中关注儿童的参与、儿童的兴趣、儿童的发展,以谦卑之心尊重学生、看见需要,助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