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鹤田,唐军辉 ,赵 建 ,张星星 ,张慧云,李 广
(1.陇县兽医工作站,陕西 陇县 721200;2.陇县畜牧工作站;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陇县是畜牧大县、奶畜大县,奶畜产业是县域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目前,以“百亿生态乳都建设”为引领的奶山羊产业遇到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瓶颈期。本调查针对陇县县域实际和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依托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结合畜牧产业基本规律,精准分析制约陇县奶畜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总结产业发展的利好措施,点准奶畜产业的制约因素,找准奶畜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为陇县奶畜产业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陇县古称陇州,是陕西西大门,因地处陇山东坂而得名,是关中平原城市群三级城市和宝鸡副中心城市。位于东经106°26'36″~107°08'00″,北纬34°35'08″~35°06'20″之间,海拔800.2~2466.0 m。县境东西长59.7 km,南北宽57.6 km,总面积2 277 km2,其中耕地4.57万hm2,天然草场3.8万hm2,辖10个镇104个行政村,人口27.3万,。陇县属陇山山地和渭北黄土侵蚀地貌,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原、丘陵、沟壑、梁峁和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千河横贯东西。本县属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 033.8 h,年平均气温10.7℃,年平均降水量600.1 mm。陇县生态良好,四季分明、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60%、是陕西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宝鸡市水源涵养地。陇县是羊乳、蜂蜜等农产品适生优生区,以“绿水青山好羊乳”闻名的生态乳业享誉全国,是陕西省千亿羊乳集群示范县。陇县为秦人先祖非子牧马之地,久负“汉唐马苑、皇家牧场”之美誉。畜牧业是陇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地域支柱产业。
2019至2021年陇县畜牧业发展中大家畜、奶牛、年末生猪、禽类存栏总体稳定,奶山羊存栏量稳步增加,奶类产量逐年递增,羊奶总量以年9%的比例上升,牧业占农业产值每年以2%左右的比例递增,2021年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36.22%。以奶畜产业为主的畜牧业成为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撑。
2022年,围绕“百亿生态乳都建设”目标,全县累计建成规模羊场184个,培育分户扩群户2265户,奶山羊存栏57.2万只、生鲜羊乳产量11.21万t,乳制品产量6.27万t,全产业链产值72.35亿元。全县奶牛养殖场(户)已达到384个,存栏奶牛1.3万头;
陇县在畜牧产业发展中突出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绿色、特色、优质、高效、高质量”全链条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产业发展思路。以“百亿生态乳都建设”为抓手,狠抓奶畜、做强乳业,发展肉牛、中蜂特色,使奶畜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中蜂养殖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肉牛养殖成为乡村振兴的骨干产业。在畜牧产业发展中按照“科技引领、全链打造、规模养殖、智能加工、园区承载、体系支撑”的发展思路,持续推动奶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陇县奶畜产业立足区域自然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坚持生态、绿色、节粮、高效、高质量、全链条发展的思路,持续发展。
1.3.1 规划引领 陇县在奶畜产业发展中,坚持“科技引领、全链打造、规模养殖、智能加工、园区承载、体系支撑”的全链条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编制了《百万奶羊发展规划》、6个专项规划及23个行业工作方案,形成了“1+6+23”规划体系引导产业发展。
1.3.2 政策保障 为了支持奶畜产业发展,陇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规模建场、分户扩群、饲草种植、良种繁育、企业用工等《扶持奶山羊产业十条政策》,并从奶畜保险、养殖场审批、用地、水电路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1.3.3 企业带动 发挥乳企龙头带动作业,以乳企联通上下游、引领中高端。支持乳品企业技改创新、市场拓展,提升装备水平和技改扩能,增强营销能力,拓展市场覆盖面。
1.3.4 做实奶源 强化奶源的基础支撑地位,突出标准化在养殖全过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科学规划载畜量,主攻规模建场、分户扩群和集中养殖区建设。加强良种扩繁、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养殖,稳定养殖效益。
1.3.5 做优草料 种植青贮玉米、苜蓿、黑麦草等优质饲草,规划建设饲料加工厂、推行TMR饲喂技术,做优饲草饲料基地。
1.3.6 强化技术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全县现有高级畜牧师12人、中级34人,畜牧业公职从业人员118人,县镇村三级300多名专兼职畜牧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和防疫工作,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建成了陕西关中奶山羊产业研究院、陕西省羊乳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西农大奶山羊试验站,奶山羊大数据中心、优质牧草试验示范站;为奶畜产业提供技术保障。
1.3.7 健康养殖 严把五道关口,筑牢奶畜产业安全屏障。严把交易运输关、严把投入品使用关、严把防疫检疫关、严把饲养环境关、严把粪污处理关。确保奶畜产业质量安全。
1.3.8 融合发展 围绕奶山羊中心产业延链补链,建立生态乳都项目库,全产业链配套饲草、饲料、养殖、加工、包材、物流、屠宰等多元业态,推动接二连三,壮大产业集群。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成为陇县奶畜产业最鲜明的标志。
奶源不足,规模效益不强,全县已建成的奶畜规模养殖场存栏量低,奶畜单产低(全县2022年成年泌乳羊平均日产2 kg左右,平均胎次奶量400~500 kg),奶源总量难以满足乳品企业生产。奶畜产业规模效益难以显现。
养殖场户效益低,全县奶畜养殖饲草饲料依赖于外购,本地优质饲草占比不高,饲草加工储存技术需要进一步提升;县域内缺乏饲料加工企业,商品饲料自给率不高。
奶畜品种不优,奶山羊受人工配种技术制约,良种改良扩繁慢,良种率低,奶山羊单产低,目前全县纯种奶山羊占存栏的10%左右,三代以上高血杂种占20%左右。
规范化养殖水平低,养殖场户受文化程度、养殖理念、养殖经历等影响,养殖技术参差不齐。影响整体养殖效益。
受国内外疫情影响,龙头企业产能和效益下降,研发费用降低,产品结构单一,龙头引领带动效果减弱,加之区域间相互竞争,县域产业发展优势减弱。
产学联结,协作创新能力不足,新技术、新措施研发突破能力不够,县域奶畜产业技术领先优势难以显现。
规模场建设用地紧缺,建场扩群难;由于鲜奶收购质量安全要求,50只以下小规模散户缴奶难,全县奶山羊总体数量增加难。
养殖场扩产扩群难。小型家庭牧场受劳动力、资金影响,扩群扩产动力不足;部分养殖场受经营效益影响难以扩群扩产。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或不愿从事牧业生产,奶山羊养殖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规范化养殖技术难以落实、养殖效益低,扩群扩产的动力不足。
陇县奶畜产业饲草料自给不足,奶畜养殖成本大、效益低。
制约着奶畜养殖场良种扩群扩繁,由于受奶山羊人工授精技术普及率低、受胎率低的影响和良种精液供应体系的制约;良种繁育能力不足;多数养殖场户仍然以种公羊本交繁殖为主,奶山羊良种扩繁难以适应奶畜产业发展的需要。
养殖技术参差不齐、养殖效益难以显现。一是由于从业人员年龄大、文化程度低规范化、标准化技术落实难;二是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规范化养殖技术推广普及机制等原因,致使养殖技术普及难,养殖效益参差不齐层次,养殖效益难以凸显。
龙头企业技术优势、效益带动优势不强。
产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体系不健全、陇县奶畜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不足。“龙头乳品加工企业+养殖场户+饲料供应商”利益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奶畜产业整体稳定性不强。
养殖安全风险大。县域内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点体系缺失、奶畜产业的疫病风险、质量安全风险制约着产业持续安全稳定发展。
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建议:陇县以奶畜产业为引领的畜牧产业,要突出奶畜产业优势,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道路,增强县域产业优势和整体奶畜产业抗风险能力。
坚持“科技引领、全链打造、规模养殖、智能加工、园区承载、体系支撑”的发展思路不动摇,久久为功、持续发展。
从政策、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创新研发、加大宣传销售、达产达效、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实现奶畜产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增强奶畜产业整体抗风险能力和产业整体稳定性。
营造稳定的产业政策环境,招得来大商、留得住企业、稳得住养殖基础、抗得住产业市场风险。
一是抓奶源,增效益。鼓励有意愿、有志向的群众投入养殖,适度规模、兴业建场、扩大养殖基础;二是抓品种,提质量。坚持自繁和外引相结合,培育县域良种场、推广人工授精繁育技术,提高全域良种覆盖率。三是抓技术、提效益。坚持技术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养殖理念,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养殖技术推广,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降低养殖成本,坚持“种好草、养好羊、产好奶”的经营理念。一是在提高优质饲草自给率上下功夫。推广“粮草畜”种养循环模式,积极实施粮改饲项目,做好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管护、收储和加工利用。二是在饲草加工储存技术上实现突破。充分利用地方饲草资源,降低养殖成本。三是探索饲料统一加工供应机制。研发地方饲料配方、降低饲料采购价格、降低养殖成本。
保障产业发展,实施全域防疫,探索创新免疫机制,扎实推进奶牛“两病”和奶山羊布病监测净化,构筑坚实的免疫屏障,完善建设全域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不断健全动物疫病综合防控、动物卫生监督、生鲜乳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奶畜产业生物安全和乳品质量安全。
加强技术服务,坚持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并重,不断充实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力量,理顺基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村级防疫员薪酬管理新机制;持续开展奶山羊养殖、冬季羔羊培育、动物疫病防控、布病检测净化、官方兽医等技术培训,提升养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