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霞
(河南省郑州颐和医院 郑州 450000)
呼吸衰竭是常见呼吸系统重症疾病,发病机制在于肺部感染、呼吸道病变等导致机体呼吸功能出现障碍,患者发病时常伴有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病症表现,严重者可能出现心脏超负荷进而引发心脏疾病,对患者机体产生不同程度影响[1~2]。目前,临床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呼吸衰竭,该法可有效改善机体缺氧症状,利于提升患者机体代谢功能水平,进而改善预后,对提升患者日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但机械通气作为侵入性操作易引发机体不适与不良反应,使患者产生抗拒心理,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低,若使用时操作不当可引发呼吸相关性肺炎,影响患者预后[4~5]。因此需选择有效的护理方式以解决此类问题。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强调医护合作的重要性,对提高临床护理工作协同性、护理满意度等方面效果显著[6]。鉴于此,本研究探究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8 月至2022 年10 月河南省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80 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22~79 岁,平均(53.46±3.31)岁;病程4~16 年,平均(8.12±2.97)年;呼吸衰竭分类:Ⅰ型22 例,Ⅱ型18 例;基础疾病:重症肺炎14 例,慢性阻塞性肺炎13 例,支气管哮喘6 例,肺气肿7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23~78 岁,平均(53.54±3.24)岁;病程3~15 年,平均(8.24±2.73)年;呼吸衰竭分类:Ⅰ型20 例,Ⅱ型20 例;基础疾病:重症肺炎15 例,慢性阻塞性肺炎12 例,支气管哮喘6 例,肺气肿7 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河南省郑州颐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1XFJV-1022 号)。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呼吸衰竭诊断与治疗进展》[7]相关诊断标准者;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呼吸衰竭,需行辅助治疗者;意识独立、清醒,并可自主呼吸者;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心力衰竭者;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存在精神系统疾病,意识昏迷,无法行自主呼吸者;无法使用呼吸机治疗者;患恶性肿瘤者;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1.3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预防感染、防止支气管扩张治疗,同时利用呼吸机辅助通气,采用双水平无创呼吸机(湘械注准20192080049)经口鼻面罩治疗,依据患者病情进展及时调整通气时间与吸氧量。机器初始参数为吸气压6~8 cm H2O,呼气压2~3 cm H2O,呼吸频率15~20 次/min,通气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增加参数,最大参数值为吸气压16~20 cm H2O,呼气压5~6 cm H2O,呼吸频率25~30 次/min,直至患者病情稳定,逐渐减小参数直至停止通气,5 h/次,3 次/d。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1)入院指导:进行简单健康教育、疾病知识科普等,调动患者治疗配合度;(2)常规检查:对患者进行病情监测、日常护理、饮食规范等,检查患者肺部病症,并记录患者肺部啰音、咳嗽、机械通气等时间;(3)预防并发症:谨遵医嘱调节呼吸机参数,嘱咐患者及家属治疗注意事项,密切关注患者病情进展;(4)调节房间温度,定期通风,每天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杀,防止交叉感染;(5)注意观察患者住院期间不适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观察组于上述基础上采取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1)建立医护一体化小组:由1 位呼吸科工作5 年以上的护士长、4 位业务能力强的护士、1 位呼吸内科工作5 年以上的医生及1 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组建,护士长作为组长负责调配小组内其他成员工作,从而实现医护人员的全方位合作。组内全体成员定期进行培训与考核,内容包括医护专业知识与技能,以达到监督作用。(2)一体化接待:由1 位医生与1 位护士接待即将入院患者及其家属,通过问诊与评估确定患者实际病情,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确定最终治疗方案。(3)一体化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共同商议并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帮助患者了解呼吸衰竭相关疾病知识,并为患者讲解治疗方案,了解无创呼吸机工作原理与使用要点,指导患者及家属对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负责评估患者心理问题,帮助患者解除恐惧心理,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与自信心。(4)一体化查房:治疗期间由医护人员轮流交替查房,记录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由医生给予具体治疗建议,护士负责遵医嘱,与患者和家属实时交流,以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5)一体化讨论:每周进行1~2 次病情讨论会议,由医生负责解答专业知识,护士负责跟进、汇总患者病情变化,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6)一体化撤机指导:通过数据评估,由医生与护士共同指导撤机,讲解撤机原因与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及家属呼吸训练的重要性,由护士指导、督促患者每日进行呼吸训练,包括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10 min/次,5 次/d。医护人员需给予患者适时鼓励,做好安抚工作,并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随时做好二次上机准备。两组均持续干预至出院。
1.4 观察指标 (1)治疗依从性:护理过程中配合度较高,能够自主服从检查、治疗及日常训练为依从性高;护理过程中偶有抗拒,但在护理人员的干预下能配合完成治疗为依从性良好;护理过程中明显抗拒,在护理人员的干预下勉强配合为依从性一般;护理过程中明显抗拒,且在医护人员干预下仍不配合为依从性差。总依从率=依从性高率+依从性良好率。(2)血气指标:采集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动脉血液3 ml,用血气分析仪(国械注进20172221540)检测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乳酸水平。(3)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采用APACHEⅡ评分表评估患者病情严重化程度,包括急性生理学、年龄、慢性健康三部分内容,总分0~71 分,分值越高提示病情越严重。(4)预后情况:对比两组机械通气、咳嗽消失、哮鸣音持续、憋喘持续及住院时间。取时间平均值作为最终评比值,机械通气咳嗽消失、孝鸣音持续、憋喘持续和住院时间越短,提示预后越好。(5)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其Cronbach's α 系数为0.85,重测效度为0.87,从医护工作能力、健康教育指导、操作技术水平、医护服务态度、住院环境、紧急并发症处理等19 项内容进行调查评价,每项1~5 分,总分值为19~95 分。十分满意:≥77 分;较满意:58~76 分;一般满意:39~57 分;不满意:≤38 分。分值越高提示护理满意度越高。总满意率=(十分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气指标及APACHEⅡ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aO2、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血乳酸、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气指标及APACHEⅡ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血气指标及APACHEⅡ评分比较(±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APACHEⅡ评分(分)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nSaO2(%)干预前干预后PaO2(mm Hg)干预前干预后血乳酸(mmol/L)干预前干预后40 40 t P 82.36±4.98 82.11±4.71 0.231 0.818 91.29±5.12*98.24±5.65*5.765 0.000 40.26±2.05 40.13±2.64 0.246 0.806 68.36±3.76*81.69±4.59*14.209 0.000 26.06±4.83 27.01±4.52 0.908 0.367 13.65±3.58*8.01±1.03*9.575 0.000 34.26±3.89 34.58±4.03 0.361 0.719 26.31±3.64*21.35±3.42*6.281 0.000
2.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持续时间、憋喘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d,±s)
表2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d,±s)
组别n机械通气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持续时间憋喘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对照组观察组40 40 t P 7.37±1.23 4.35±0.87 12.678 0.000 6.27±1.26 4.06±1.01 8.782 0.000 5.03±1.16 3.22±0.51 9.034 0.000 5.21±1.42 3.01±0.39 9.449 0.000 12.72±1.32 10.14±1.06 9.639 0.000
2.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呼吸衰竭病因主要是由二氧化碳潴留、机体缺氧等因素所致,可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扰乱机体血液循环流通,并降低中枢神经系统代谢水平,使患者出现代谢功能紊乱,气道通气换气受阻,极易引发呼吸相关性肺炎,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肌缺血、脑部组织缺氧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危产生威胁[8~9]。目前,临床采用机械通气以有效治疗该病症,因机械通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等特点,可有效缓解通气换气受阻症状,利于更好的控制病情进展,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极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无法较好配合治疗,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治疗配合度具有重要意义[10~11]。
常规护理模式多由护理人员遵医嘱完成护理工作,医生较少参与,导致护理服务缺乏系统性、全面性,无法满足患者康复需求,患者依从性较差,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不配合,进而影响整体治疗效果[12~13]。而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能够增强医护对于患者病情的全面了解,在临床诊断与治疗呼吸衰竭中作用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依从率高于对照组,SaO2、PaO2高于对照组,血乳酸、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咳嗽消失、哮鸣音持续、憋喘持续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干预效果显著,可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血气指标与预后情况,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分析原因在于,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要求医生与护士共同配合协作,达到知识与技能等方面互补与进步,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氛围,利于提升其治疗自信心,进而促进病情更快康复[14~15]。该模式采用医生与护理轮流监测患者病情的方式,由医生与护士共同跟进患者病情,协同参与方案制定,有助于组内成员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既定方案,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血气指标;同时通过呼吸训练恢复患者呼吸功能,利于改善其治疗后生活质量[16]。此外,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中注重知识宣教、定期查房等一系列人性化服务,为患者提供良好治疗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改善医患关系,利于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并能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及病程,促进病情康复[17]。
综上所述,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利于改善患者血气指标,缓解病情,促进预后,且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