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静 罗佩蓉 李颖芳 周成 熊佳 张宁 徐琳 辛倩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南昌 330038)
睡眠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行为过程,对机体的思维活动、代谢、免疫、内分泌等机能都有深刻影响。良好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基础,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睡眠障碍发病率日益增高,其中失眠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表现形式,患病群体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在一项关于失眠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中国人群失眠的患病率为26.7%,有接近50%受调查对象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1/4 达到了失眠的诊断标准。失眠症状经常波动,50%的患者会由急性失眠演变为慢性失眠。失眠的所有症状中以睡眠维持困难最为常见,这部分人群达到61%,而早醒、入睡困难分列第2、3 位,占比分别为52%和38%。失眠中医又称“不寐”,常表现为睡眠始发障碍和睡眠维持障碍,长期处于失眠状态将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上治疗失眠,常以苯二氮 类、非苯二氮 类、抗焦虑抑郁等药物为主,长期服用是否会有耐药性、成瘾性或其他不良反应是患者选择临床用药时考虑最多的因素[3]。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有独特的疗效,临床研究发现,单纯运用头部循经推拿、热敏灸腧穴等方法治疗失眠有理论依据支持,也在临床实际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4~5]。本研究探讨头部循经推拿联合躯干体表的热敏灸腧穴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10月就诊于医院的60 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且在入组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女18 例,男12 例;年龄21~64 岁,平均年龄(47.53±10.93)岁。观察组女16 例,男14 例;年龄22~65 岁,平均年龄(46.50±10.45)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批号:KYKS-2023026)。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CCMD-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6]中的失眠诊断标准:患者出现失眠症状,并伴随出现如入睡困难、睡而易醒、醒后不容易再次入睡、睡眠多梦、白天时精神疲乏、周身无力困倦等;患者每个星期至少出现3 次睡眠障碍及其伴随的一系列症状,并且这种现象持续出现1个月以上;患者对于失眠障碍及其系列症状感觉到非常苦恼,甚至引起精神障碍的相关症状,或严重妨碍工作、交往等社会功能;患者仅仅出现睡眠障碍的症状,但是经过检查并不是由其他疾病影响引起的。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失眠诊断标准:患者入睡时比较困难,出现辗转反侧的现象;患者不能正常进入熟睡阶段,每天的睡眠时间大幅度减少;患者睡眠较轻,时常因为声音等原因觉醒,一旦觉醒后则不能再次入睡;患者容易做梦,经常被噩梦惊醒,自我感觉整晚都在做梦;患者白天时精神状态差,全天的睡眠时间不足5 h;患者一系列症状已经持续存在1 个月以上。
1.3 纳入标准 具有明显的失眠、多梦、易醒、精神疲惫等症状;符合有关失眠症的中医诊断标准和西医诊断标准;血液生化指标、影像学结果等可排除系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失眠。
1.4 排除标准 年龄处于18 岁以下或65 岁以上;处于妊娠期、哺乳期、更年期;并发内脏疾病、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等重大疾病;有精神类病史;并发咳嗽发热、身体疼痛、某些疾病术后等影响睡眠的病症;存在声音、光线、卧具等外界环境干扰睡眠的因素;不符合相关的纳入标准,不能够按照相关规定开展治疗,无法准确评判治疗效果。
1.5 治疗方法 (1)对照组采用头部循经推拿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嘱患者仰卧位,放松肌肉,闭目安神,推“上星”,用拇指螺纹面自印堂穴到上星平推,力度、速度适中,速度均匀地做36 次;推“头维”,从印堂至头维,力度、速度适中,速度均匀地做36 次;抹眉,从攒竹至丝竹空,力度、速度适中,速度均匀地做36 次;揉太阳穴,两手指端揉按太阳穴,顺时针、逆时针各10 次;叩印堂,中指叩击印堂36 次;叩百会,中指叩击百会36 次;轻拍头部3 分钟;轻揉双侧风池穴10 次。(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入热敏灸腧穴治疗,具体操作如下:取患者俯卧位,依次为双点温和灸心俞穴、单点温和灸至阳穴,然后取患者仰卧位,依次单点温和灸神阙穴和双点温和灸涌泉穴。所有穴位都出现先有透热,继而热感扩散、传导,最后热敏灸感消失的过程为宜。(3)两组各自按照上述方法标准化操作,治疗频次和周期统一,均为每日治疗1 次,连续5 d 为一个疗程,期间不间断,1 个疗程后休息1~2 d 继续治疗,治疗3 个疗程,治疗结束后1 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以评价后续疗效。
1.6 观察指标 (1)失眠临床评分[8]:从失眠临床指标角度对失眠状况进行评判,总分范围为0~27 分。对患者每晚的睡眠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填写《失眠临床指标积分表》,将表中各项症状的积分相加后判断。轻度0~9 分,中度10~18 分,重度19~27 分。(2)中医证候积分[8]:从中医证候学指标角度对于失眠状况进行评判,总分范围为0~21 分。对患者每晚的睡眠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填写《失眠中医证候学指标积分表》,将表中各项症状的积分相加后判断:轻度0~6 分,中度7~13 分,重度14~21 分。(3)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9]:该量表由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睡眠时间等7 个维度构成,每个维度0~3分,总分为0~21 分,睡眠情况越好评分越低。(4)疗效:参照《不寐(非器质性失眠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10]疗效评定。临床痊愈:患者睡眠基本恢复正常,睡醒后精力充沛;显效:失眠症状明显改善,睡眠时长≥6 h;有效:失眠症状有所好转,睡眠时长为5~6 h;无效:失眠症状无改善。总有效=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失眠临床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临床评分均较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失眠临床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失眠临床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30 30 t P 19.60±3.40 19.70±3.55 0.111 0.912 13.40±3.68*10.63±3.94*2.814 0.007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30 30 t P 16.27±3.29 16.27±3.68 0.000 1.000 10.10±3.48*7.43±4.01*2.754 0.008
2.3 两组PSQI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PSQI 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PSQI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PSQI 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30 30 t P 15.17±3.40 15.23±3.80 0.064 0.949 10.37±3.43*7.77±3.73*2.810 0.007
2.4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疗效比较[例(%)]
有学者认为失眠可从身体、生理、心理、精神、药理等五个方面追溯病因。现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证实“睡眠-觉醒节律”是中枢特定结构主动活动的过程,受人体内生物钟的调控影响,因此失眠日久可影响人体各项身体机能,如降低记忆力、计算力[11],扰乱人体糖脂代谢[12],引发偏头痛[13]等。失眠在中医学上归属“不寐、目不瞑”等范畴。《黄帝内经》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化生,上焦之气化为阳,下焦之气化为阴。白日里人的言语劳作使阴阳之气化皆有消耗,夜间入睡时上焦之阳气下降潜藏与下焦之阴气交感和合,则可实现“阴阳互根,生化有常”。若人体阳气浮跃,不能潜藏,阴阳失于和合,则夜寐不安,白日萎靡[14]。所以,失眠症状的出现根本病机在于“阳不入阴,阴阳失调”,其病位在心,与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并指出治疗当以“调和阴阳”为大法。而明代医家张景岳则从“辨邪正”加以立论,提出“神不安则不寐”,“不安”的原因一为邪气困扰,一为营气不足,有邪不寐以邪去而神自安,无邪不寐以养营而神自安。当代诸位国医大师对失眠的认识及遣方用药也是各有所长:颜老立足“气有余便是火”,一则火扰心神致失眠,一则郁火灼络伤津耗气,气血不足而心神失养,也致失眠长年不愈,故治疗上寻求气血平衡之道,泻有余补不足,使木郁达之,火郁发之[15]。路老认为素体虚弱卫外不固者一旦遭遇风寒入侵致营卫失和,则卫气不能由阳入阴而见不寐[16]。朱老擅用对药治失眠,尤喜用蜈蚣合鸡血藤于顽固失眠属脾肾阳衰者,取两者一以温壮元阳,一以活血补血之效[17]。
丰富的理论基础及临床经验、副作用少、标本兼治等优势特点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医内治法治疗失眠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失眠患者选择使用传统口服中成(草)药治疗时,常会出现漏服、少服或错过时间服用药物等问题,从而导致临床疗效欠佳。于是探索非药物疗法如: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外治技术手段随之兴起,并收获了不错的临床疗效,且因具有可靠、安全、经济等优势,而逐渐被更多患者所选择[18]。
本研究采取头部循经推拿联合躯干部的热敏灸腧穴治疗。“头为诸阳之会”,头面部穴位比较密集,采用头部循经推拿之法刺激头部经络、穴位可以促进头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镇静安神作用。在操作时,患者向操作者反馈有酸、胀、痛等感受,说明循经推拿手法“得气”。现代机制研究证实,头部按摩可刺激神经末梢机体反射弧,对大脑的兴奋性进行调节,进而促进脑部血供恢复[4]。而且从人文关怀角度,不用头面部的穴位针刺也可以消除患者对针刺行为的恐惧,让患者平复心情,更好地配合治疗过程。同时,头面部不施灸,也是避免因艾条的烟气刺激眼、鼻、口腔等器官,引起患者的不舒适感。陈日新[19]教授总结出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失眠是热敏灸疗法的优势病种之一,热敏灸法的高效性、可重复性、舒适性、低价性等优势,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20]。热敏灸属于一种新型的灸法,根据其原理“灸之要,气至而有效”,我们充分运用热敏化腧穴透热、扩热、传热等特性进行实践[21],以总结其对失眠的确切治疗。相较于传统灸法,热敏灸可激发各个腧穴的传感潜能,产生“小刺激大反应”的效果,从而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理脏腑阴阳的作用。所选取的穴位中,心俞在躯体背部第5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属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一处穴位,是心脏脉气转输之处;至阳穴在背部正中第7 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为督脉阳气最盛的五穴之一,故至阳穴具有激发阳气、安神定志的作用;神阙位于脐中,属任脉要穴,艾灸热敏化该穴位可通调全身;涌泉有典型的定位方法,即蜷足时足底前部凹陷处,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井穴,有交通心肾、滋阴降火、内守心神的作用。对以上易热敏化腧穴进行热敏灸治疗,使其在艾热刺激下极易发生灸性感传,实现气至病所而奏效的目的[22~23],同时少而精的选穴也减轻了患者长期一种体位进行治疗的不舒适感。艾是热敏灸治疗用材的主要原料,《黄帝内经》最早记载艾的使用方法,如水煎、烟熏、熏蒸等。现代药理研究从对艾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进行分析后证实艾具有增强免疫、抗菌、抗病毒、抗氧化、解热镇痛、安神等作用,特别是艾叶炭纳米类成分经证实可以选择性灭活革兰阴性菌,发挥一定的抗菌作用[24]。而从艾灸治疗的药理效应和作用途径的研究中,也找到了证据支持艾条燃烧时产生的热辐射[25~26]、光辐射[27],经过表皮、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系统的渗透和吸收,能为机体细胞活动提供能量,特别是在细胞免疫、清除自由基、改善微循环等方面产生积极效果[28~29]。
本研究将头部循经推拿与热敏灸腧穴联合用于对失眠症的治疗,经观察分析认为两者有机结合后的治疗疗效确切。从失眠临床指标角度、中医证候学指标角度及PSQI 评分角度对于失眠状况进行评判,头部循经推拿联合热敏灸腧穴治疗失眠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头部循经推拿法治疗失眠(P<0.05)。说明头部循经推拿联合热敏灸腧穴治疗能明显改善睡眠率、睡眠质量、睡眠进程及睡眠结构,提高临床疗效。综上所述,头部循经推拿联合热敏灸腧穴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减轻伴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