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谢斌 杨芝 刘怡然 图/杨亮
今年市两会,代表、委员结合自己的实践,建言献策。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社区居家养老、“烟火气”等热词映射出发展之变、转型之变、收获之变,构成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勾勒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轨迹。
1 月16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六届宁波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开幕。
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市数据局智慧城市建设处副处长郑从卓
据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宁波面临着数字人才规模较小、创新载体不足、研发投入较低等问题。因此,建议通过加快推进数字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摸清行业底数,构建数字创新目录体系,制定政策。健全引培机制,加大对数字人才引培支持力度,实施青年数字新星培养行动,培育一批青年双创英才。加大项目引导,主动布局一批数字领域重大科研项目,主动承接国家部委数字相关重大项目,鼓励企业设立数字科创项目,抢占数字技术发展制高点。壮大创新载体,打造数字科创策源载体和中心,推进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能级提升,争创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对接合作,组建数字领域创新联合体,设立数字成果“转化池”,开展市场化、常态化成果产业化对接推广。构建场景需求清单和能力供给清单,建立应用场景与数字产品智能对接机制。
宁波市政协委员,中国联通宁波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曾国峰
近年来,宁波积极探索转型路径,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并于2023 年入选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要在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抢得先机,宁波面临不少挑战。如,企业面临基础能力不足、转型成本较高,不少企业仍存在“不想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建议:首先,聚焦国家城市试点三大行业(服装、家电、新能源汽配)数字化转型需求,引导服务商、中小企业等加深对“1+1+N+X”生态型数字化“宁波范式”的认识理解,打造一批样本企业、优秀数字化产品标杆和行业样本;其次,完善服务牵引,培育良性生态,多渠道引培数字化服务商,积极从外部招引一批知名数字化服务商落地宁波,鼓励本地龙头企业,采用业务剥离等方式组建智能制造服务公司;再者,加强要素供给,增强产业能力,加大5G 技术、工业软件及AI 大模型算法等联合攻关,构建覆盖工业终端、工业网络、工业云、工业应用、工业安全的一体化产品供给体系,并鼓励企业和高校、基础电信运营商等联合建立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1 月16 日,市政协委员听取徐宇宁代表十六届市政协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
宁波市人大代表,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书记郭拯
目前,宁波各区(县、市)正处于“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创建的关键时期,对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机制不完善造成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调配均衡化缺失加大城乡差距等。针对上述情况,宁波可以首先完善顶层设计,逐步消除择校现象。一方面,依据常住人口基数,全面考虑新型城镇化、“三孩”政策等新的社会现实,重新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布局。另一方面,在科学制定招生计划的基础上,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其次,打通交流渠道,高标准培育优质师资。既要打通教师交流渠道,探索师资流动教学制度,也要统一考核要求,建立统一的、高质量的专业发展制度,做到教师队伍相对优质均衡。第三,注重系统规划实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同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助推优质均衡教育高质量发展。
宁波市人大代表,宁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徐真民
社区居家养老是当前和未来社会的主要养老模式。在宁波,制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效开展的问题短板很多,其中较突出的是服务用房保障问题。因此,当前养老工作的重点,应当着力补齐社区居家养老用房保障不足这一短板。一是完善新建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交付机制,建议加快修改完善《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或者出台补充规定,适当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最低配建面积标准。二是加大已建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保障力度,鼓励支持各地通过腾退、置换相应房产,购置街面房等予以配置。特别是对目前用房来源不稳定或设施不完善的,按照规模适当、用房独立、功能齐全的要求进行迁建或改造提升。三是明确国有闲置房产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
宁波市政协委员、浙江导司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刘慧杰
近年来,宁波以打造精品未来社区样板为抓手,不断迭代提升社区品质,但在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依然有不少挑战。因此,建议强化数字赋能,以社区项目级平台为切口,以“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为核心理念,以社区各类服务资源、智能化应用系统为支撑,打造“一站式”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拓展邻里交往空间,建立良好邻里关系,撬动社群活力,探索多元化社区服务场景建设,全面提升未来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品质。
1 月18 日,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旁听公民座谈会。
在未来社区运营服务模式上,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开放所属场所、设施,利用既有建筑改造设置托育养老等服务设施,简化审批流程,做到运营前置,构建社区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宁波市人大代表、宁海县平调艺术传承中心副主任吕娅娜
对历史文化建筑最好的保护,是在活化利用中传承发展。宁波有八大历史文化街区,各区(县、市)更是深藏着很多老街、老巷。让历史文化街区既保留底色,又焕发新活力,建议多推出一些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比如甬剧、宁海平调、姚剧、越剧等地方剧种,可借助当下盛行的戏曲国潮之风,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文旅产业赋能。其次是将传统戏曲演出融入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更多有特色的戏曲演艺消费新场景。当下年轻人外出旅游,逛历史文化街区必不可少,留住年轻群体的脚步,需要多元业态的互动。地方曲艺、文博文创、地方美食、剧院场馆、非遗体验等文旅项目都可以互相借力,以此让历史文化街区“火”起来、更有“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