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我国外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外语高校作为外语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肩负着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和为国家培养储备国际传播人才的重任,也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语言文化能力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职责。对于拥有丰富科研教育资源的外语高校来说,要发挥本校的特色优势,优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现在的国际传播呈现出跨国界、跨语言以及跨文化的特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也是消除与其他文化之间沟通障碍的有效途径。顺应时代发展,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2019年成立了“西班牙语+新闻传播”专业。文章以该专业基础西班牙语课程为例,分析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外语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从优化课程设计、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利用网络学习实践平台三个方面探究外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旨在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协同发展,最终达到让更多外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目的。
关键词:国际传播能力;外语教学策略;教学改革;复合人才
中图分类号:H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05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西安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础西班牙语III”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BYK36-1
当下,全球新变量层出不穷,国际传播环境呈现出复杂性,传播能力建设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随着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已经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但国际传播能力远落后于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因为国际传播的不平衡性发展,未达到预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1]。
因此,如何紧跟时代发展,通过优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外语+新闻传播”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是外语高校需要探究的课题[2]。
(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坚定的政治立场
培养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首先要坚持党性原则。坚定的政治立场是国际传播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国际传播事业发展的前提保证,更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传播人才的先决条件。对于外语高校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须抱有浓厚的家国情怀,须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在维护国家利益和面对复杂的外围环境时,有正确的是非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并用积极正确的批判思维传播和接收健康的文化信息等,做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
(二)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运用能力(母语和外语能力)
了解世界文化的关键和国际传播的载体是语言,语言也是国际传播的基础工具。因此,外语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能熟练运用小语种进行国际传播的人才更为稀缺[4]。
掌握目标语言,第一是重视培养语言基本功。具体来说,首先是语音技能。正确得体的语音语调是传递信息的躯壳,尤其是在进行口头传播时,发音问题不容忽视[5]。其次是能灵活应用语言流畅地表达观点,传递信息和情感。同时为了依托语言了解其他国家的思想和文化,需要重视外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同时对母语即汉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应具备较强的汉语使用能力之外,还应该深刻了解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内涵,并进行良好的双语转换,让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境能用汉语顺畅表达,同时感受汉语的魅力。
(三)正确的跨文化传播意识和较强的跨文化能力
文化传播是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能力也是传播人才必不可少的素养,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跨文化传播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6]。具体来说,国际传播人才不仅要掌握多个国家或种族的政治文化历史知识,知己知彼,在中外对比视角下,承认接纳文化的差异性,还要以宽大的胸怀去包容其他文化现象,即在跨文化传播中达到共情。只有同时具备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和国际活动能力,才能在国际传播中做到与时俱进和海纳百川,用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客观、全面、多维度地展示历史悠久和生机勃勃的中国,善于在对抗性传播中运用“巧实力”取得胜利[7]。
(四)具有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
了解对象国的媒体舆论情况,并能用外语思维迅速回应和应对。此外,能够运用外语进行新闻采编,比较中外新闻话语等[8]。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教学模式,创新组织形式
基础西班牙语课程是“西班牙语+新闻传播”专业语言类课程的主干核心课程,是一门以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综合训练为目标的课程。为了有效激发学生习得语言的能力,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紧紧围绕“目标+内容+活动”这一整体教学的理念,坚持教学模式开放式原则,基于课本教材、融合学术和新闻西语语料,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或主题。在此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搜集、整理、归纳相关资料,课堂中采取个人或小组多种互动和探究式的组织形式,并以不同方式展示成果,注重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題、解决问题、总结结论。
此外,基础西班牙语课程每个单元后还设置“社会文化常识”内容,这一板块内容主要以目标语国家的国情和社会文化及外交礼仪知识为主,有效利用这个板块的翻转学习,更好地认知文化的差异性,合理接受和批判异质文化,提高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总之,就是基于“专业知识拓展+传播能力素养综合提升”实施教学。
(二)夯实语言基础,创造更多运用环境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需要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与需求脱节问题。一切教学活动都与运用紧密相连,做到“学”与“用”融为一体[9],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拓宽学生知识与视野的广度和深度,学生通过学习与国际传播有关学术西语,获得在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其次,教师打造教学虚拟场景,将外语课堂创设成为运用语言的实践基地和故事场景,帮助学生融入故事现场,对现场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思辨分析和灵活处理。情景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沉浸在虚拟的传播环境中,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加深对国际传播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精选时政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
优化课程设计是教学的关键,既要重视西班牙语本身的语言教学目标,更要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贯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设计要立足课程实际,发挥国际传播专业特色,认真选择产出任务的话题,精心选择有效的输入材料,提炼爱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并将其转化成核心价值观较为生动的载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如果只有教学过程,没有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就无法检测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评价标准既有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也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就教师而言,在每节课课后应该评价是否渗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以正确的方式有效输入课堂中和总结好的实践做法;就学生而言,除了突破语言能力单一评价维度,同时也需要评估“语言”与“思想”是否同向同行地发展[10]。
(四)网络学习平台和实践平台的搭建与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平台的发展可以突破地域时间的限制,实现国内外优质学习资源的共享交流。
(一)加强基础西班牙语课程的翻译训练
翻译产生于语际,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密切相关,中国故事的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理解世界和国际话语权的建构都离不开翻译质量的提升[11]。在基础西班牙语课上,利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西译本作为辅助参考教材,选取典型词汇和句子结构用法,尤其分析重点词汇的文化政治含义和搭配,融入此教学材料的研读和赏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他们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12]。
(二)创新实践教学活动和国际交流模式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依托本地地理优势,已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并通过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办学、文化之旅等形式,实地开展国际传播实践活动。学校应积极鼓励支持“西班牙语+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总目标积极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除了学术交流实践外,外语高校可以与新闻传播单位人才互聘,构建学术与运用的优势互补长效机制。同时,与大众传媒单位合作,建立长期实践基地,使学生能把相关理论课程学习同步相应实践[13]。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渗透进外语课堂
首先,专业课教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融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全程实施者。因此可以分批开展西班牙语专业骨干教师参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题培训和讲座,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专业课教师的观念素养。与此同時,推动教师以言传身教带动学生树立正确新闻观,并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积极推动建立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联合开发教学团队[14]。其次,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做到专业全覆盖、无死角[1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响应建设适应新的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的号召,外语类高校承担着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任。作为“西班牙语+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西班牙语课程,以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创新教学和实践等多种教学改革路径,保障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更有效地向世界展示良好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唐昉.面向国际传播的译者能力培养: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赏析课程为例[J].外国语文,2022(5):47-52.
[2] 何宁,王守仁.新文科、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11):86-90.
[3] 赵丹.“语言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目标导向下外语人才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研究[J].英语广场,2022(9):68-73.
[4] 王景云.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逻辑互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6):186-191.
[5] 文秋芳.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兼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2022(5):26-30.
[6] 陈欣.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9):13-17.
[7] 教育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09-17.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 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8]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9):18-21.
[9] 王艳.“疫”境中的外语类“课程思政”创新实践研究[J].教学实践,2020(2):3-6.
[10] 盛囡囡.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3):177-179.
[11] 李锦霞.高级俄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中国俄语教学,2020(4):87-92.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50.
[13] 李铁安.让课堂彰显育人的本体功能[J].教育研究,2018(10):85-92.
[14] 陈锦宣,费再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探析[J].传媒教育,2021(12):37-41.
[15] 岳曼曼.混合式教学契合外语课程思政:理念与路径[J].外语教学,2020(6):15-19.
作者简介 马佳君,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