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4-03-25 18:41裴挫萍祝琼任芸芸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困境课程思政新媒体

裴挫萍 祝琼 任芸芸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依托新媒体全面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挥教书育人功能的有力抓手。新媒体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全面融合,延伸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手段,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加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现代化、科技化与人性化。然而,受传统育人理念和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依托新媒体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新媒体技术运用不足,导致课程思政育人效能难以发挥;施教模式多元化不高,使得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难以实现;实践活动创新性不够,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挖掘。这些问题制约着新媒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有效发挥。对此,高职院校与教师要积极落实兼具针对性与实效性的优化对策,围绕专业特点搭建课程思政新媒体平台,发挥数字化育人效能;依托新媒体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施教模式,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利用线上渠道革新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创建实践育人新机制,全面发挥新媒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优势,助力高职院校人才培育质量的有效提升。文章以新媒体为视角,以《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为例,采用层进式分析法,深入研究新媒体赋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困境及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1-0024-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数字化教学模式及评价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GH23Y3173

新媒体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而且是高职院校践行立德树人的必要路径[1]。这要求高职院校与教师协同配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功能,从线上平台、施教模式、实践活动等维度入手,创新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助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2]。《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是高职教育中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的一门教学课程,该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以该课程为例,对新媒体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借鉴意义。

一、新媒体赋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

(一)延伸了教学的时间与空间

新媒体兼具开放性与自由性特征[3]。在新媒体的赋能下,《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固有束缚。高职学生可以依托新媒体,随时随地学习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过程中的心理学知识与技巧,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相关的问题与难点,同时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围绕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内在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培育较高的职业素养,进而为今后的就业从业夯实基础。

(二)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

新媒体兼具丰富性和多元化特征[4]。依托新媒体开展《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利用新媒体场域中的素材,充实教学内容,使高职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客运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思政育人作用,指导学生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5]。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教学,将教学内容以H5动画、经典歌曲、微电影等多种模态综合呈现的方式展现出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并接受有效的思想引导。

(三)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新媒體兼具互动性和虚拟性特征[6]。借助新媒体开展《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教师可以依托新媒体线上渠道,以小组学习、分组协作等方式促进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服务应变能力、旅游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借助新媒体技术创设沉浸式体验场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真实情境,进而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储备。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不畏挫折的职业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为后续走向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媒体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新媒体优势运用不足,课程思政育人效能难以发挥

在高职院校实施《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新媒体优势运用不足,会导致课程思政的育人效能难以发挥[7]。教师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在新媒体场域挖掘更多优质的思政育人素材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导致实施《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的育人性不足。同时,教师不能充分依托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优势,以多模态教学和隐性教育的形式将思政教育融入《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中,使得高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难以获得有效的思想引导,制约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施教模式多元化不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难以实现

在高职院校依托新媒体实施《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施教内容的单一性和施教手段的固化性制约了“三全育人”理念的践行[8]。教师不能发挥新媒体的渠道作用实施全员协同育人,不能利用新媒体场域丰富的信息资源落实思政育人,不能在新媒体的赋能下,以“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教学+自学”的方式推动《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融合,削弱了高职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素养的成效。

(三)实践活动创新性不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挖掘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掌握铁路旅客心理特征、辨识铁路旅客内心需求、掌握铁路客运服务技巧的同时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促使学生思想水平、职业素养及就业理念的全面优化,这有赖于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9]。然而,教师不能利用新媒体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会导致《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缺乏吸引力和影响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挖掘,实践育人的效能难以发挥,必然会影响《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融合。

三、新媒体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突围对策

(一)围绕专业特点搭建课程思政新媒体平台,发挥数字化育人效能

高职院校与教师需要明确《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的课程特征,依托校园课程中心及公众号、抖音等优质APP搭建课程思政新媒体平台[10]。以线上施教的方式推进《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智能算力、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灵魂塑造功能,使高职学生在《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数字化整合的过程中,通过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与道德素养[11]。同时,高职院校要依托“校际联合”“产教融合”等育人模式,依托新媒体平台统筹知名高校、优秀企业等育人主体的优质资源,构建数字化课程思政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借助优质的慕课、视频教学、数字化教学案例,推进《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以数字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异质同构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和职业素养。

(二)依托新媒体技术创新课程思政施教模式,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高职院校与教师要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施教模式[12]。依托新媒体线上渠道,落实全员协同育人机制,使相关专业学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者等育人主体积极参与进来,以协同联动的方式助力学生在《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信念[13]。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资源,针对高职学生求学与成长的不同阶段,将兼具适用性和实效性的思政育人素材融入《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完善课程思政的过程链条[14]。

此外,教师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技术功能优势,以“兼顾线上与线下”“融合理论与实践”“统筹施教与自学”的方式,将《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融入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就业理念,助力课程思政育人多维效能的发挥。

(三)利用线上渠道革新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创建实践育人新机制

高职院校与教师要利用新媒体积极开展线上课程思政实践活动。依据《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要求,以“学赛一体”的模式组织学生参与线上实践活动,依托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充满灵活性和趣味性的氛围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储备,并在教师实施思政育人的过程中养成不畏挫折、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以此推动《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15]。

同时,高职院校与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渠道功能和技术手段,结合“校企联合”育人机制,依托视频连线、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手段,打造线上实践育人机制,使学生以全景漫游、3D环物等方式在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真实场景中完成企业实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育职业素养,进而实现《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现代化、先进性与人性化建设。

四、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传统的育人理念及施教体系已经难以满足高职学生的思想诉求和学习需求,课程思政的育人效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新媒体与高等教育的深度配合,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依托新媒体构建线上教育平台、创新施教模式并革新实践活动,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并有效发挥课程思政育人效能的有力抓手。这要求高职院校与教师针对新媒体赋能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落实有效的优化对策,依托新媒体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技术功能优势,全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配合,进而助力大学生成长成符合国家与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麟.高职院校心理学课程思政改革探赜[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9):104.

[2] 陈淑维.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素养的要素构成与模型建构[J].职教论坛,2023,39(10):115-122.

[3] 刘振营,刘晓宁.高职课程思政生命教育转向的“三度”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9):69-75.

[4] 赵婉华.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变革[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32):99.

[5] 左树生,于杰.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生态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J].环境工程,2023,41(8):306.

[6] 杨晓珍,施星君.高职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价值、特质与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3):69-74.

[7] 杨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新媒体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8):108.

[8] 于婕.借助新媒體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7):102.

[9] 唐沙.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6):90.

[10] 李金东.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职教论坛,2023,39(6):123-128.

[11] 陈正权,朱德全,王志远.新时代高职教育课程思政研究的主题样态与学术前瞻[J].教育与职业,2023(1):90-96.

[12] 王东,覃海晶.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课程思政新理念新途径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8):116.

[13] 陈燕,袁璟瑾,曹将栋.高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探究[J].教育与职业,2022(24):102-107.

[14] 王学俭,赵文瑞.课程思政、精准思政、微思政的概念、构成和运行机理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1):125-135,2.

[15] 陈正权,朱德全,熊晴.回到课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突破点[J].职教论坛,2022,38(4):45-51.

作者简介 裴挫萍,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思政。 祝琼,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任芸芸,讲师,研究方向:环境检测。

猜你喜欢
困境课程思政新媒体
困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