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晶 ,刘梦蕾 ,丁丹丹 ,马海萍 ,刘鲁慧
(1.西宁市口腔医院正畸科,青海 西宁,810000;2.青海省交通医院口腔科,青海 西宁,810000)
错颌畸形是由于生长环境、遗传等因素影响所致,例如颌面部受伤、不良生活习惯、换牙障碍、乳牙早失等均可造成面颌及牙齿畸形[1]。安氏 II 类畸形的特点为前牙生长不规则、不整齐,牙量较骨量多,与正常人相比下颌向后缩。以往临床使用的功能性矫治器由于患者舒适度差、制作复杂以及体积较大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配合度较差,获得的疗效有限[2]。固定矫治器则具有疗程短、佩戴方便以及材质柔软等优点,联合肌功能锻炼进行纠正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咬合功能,使患者口腔恢复健康[3]。本次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固定矫治器与肌功能锻炼治疗安氏 II 类畸形患者,对其口腔健康、咬合功能的作用影响,具体如下。
项目起止时间2022 年10 月至2023 年10 月,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口腔科通过固定矫治器与肌功能联合治疗的92 例安氏II类畸形患者,包括女性44 例,男性48 例。年龄12-20 岁,平均(15.79±2.24)岁。
纳入标准:(1)通过 X 线片、牙颌面等检查确诊者;(2)存在前牙深覆盖或覆颌者;(3)颞下颌关节、上颌均正常发育者;(4)头颅侧位检测可见骨骺骨干充分融合者;(5)牙周健康状况较好,存在矫正适应证;(6)患者已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并同意签字。
排除标准:(1)合并下颞骨关节病者;(2)患有器质性功能障碍者;(3)患有恶性肿瘤者;(4)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5)以往接受正颌或正畸外科治疗者;(6)面部已出现对称性畸形者;(7)不能通过鼻腔正常呼吸者;(8)患有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1.2.1 固定矫治器方法
固定矫治器的具体使用方法:选择固定所用的MBT 直丝弓对安氏II类畸形牙齿进行矫正治疗。在患者口腔内连接上列、下列牙托槽,同时按照从细至粗、从圆至方的原则于磨牙上置放颊面管,注意合理调整矫正力量[4]。嘱咐患者按时复诊,前2 周需要每周复诊一次,后续每月复诊一次即可。复诊时,注意患者口腔健康及咬合功能等情况,同时结合牙齿实际移动程度适当调节弓丝矫正力量。
1.2.2 肌功能训练方法
安氏 II 类畸形患者常存在口周肌结构异常情况,对此应积极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肌功能训练,具体方法:对于频繁用口呼吸的患者,应培养其鼻腔呼吸的习惯,日常保持上下颌闭合状态。指导患者用舌尖轻触上颚,由鼻腔缓慢吸气,反复进行深呼吸训练。对于舌体肥大且伴有吐舌习惯的患者,指导其进行舌上抬操、舔口香糖、弹舌以及卷舌等训练。对于上唇较短、唇肌力弱以及开唇露齿的患者,指导其进行唇夹纸、包唇、唇拉纽扣、闭唇以及抿唇等训练。对于存在不良吞咽习惯的患者,指导其进行咬棉卷吞咽训练;同时,可佩戴训练器进行喝水锻炼[5]。
(1)咬合功能评价:通过Tee Tester咬合力检测仪对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咬合数据进行采集,并对其咬合功能进行客观评价。采集数据包括MMCOF、AOF、COF、TOF等指标。(2)口腔健康情况:治疗前、后对本组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包括美观度、咀嚼功能、舒适度以及固定性等四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分值0-10 分;分值越高说明患者口腔越健康、功能越好[6]。(3)硬组织情况:通过头影 X线片检测本组患者治疗前、后的OJ、SNA、SNB、ANB、UI-NA、LI-NB、LI-MP以及OB 等指标。
通过统计学软件 25.0 系统对本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用()表示咬合功能等计量数据,用 t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患者咬合功能 MMCOF、AOF、COF 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TOF 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咬合功能对比()
表1 治疗前、后患者咬合功能对比()
治疗后,患者口腔美观度、咀嚼功能、舒适度以及固定性等口腔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口腔健康情况对比()
表2 治疗前、后患者口腔健康情况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ANB 角、SNA 角、UI-NA、OB、OJ 等指标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LI-NB、LI-MP、SNB 等指标水平明显提高(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患者硬组织改善情况对比()
表3 治疗前、后患者硬组织改善情况对比()
安氏 II 类畸形患者磨牙结构表现为远中错颌关系,随着病程发展患者下颌将逐渐向后缩,对下颌骨的正常发育具有明显的限制性影响,导致畸形程度越来越严重,对患者的面部美观、口腔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均非常不利的影响[7]。迄今为止,临床仍未明确错颌畸形的病理机制,部分研究指出该病可能与口腔不良习惯有一定联系[8]。正常的生理状态为经鼻呼吸,睡眠休息时,双唇处于闭合状态,舌尖正常置于上颚切牙乳头位置,面部肌肉自然放松。如果日常生活中,存在吞咽异常、吸吮、吐舌、唇部闭合不全以及经口呼吸等不良习惯时,会对原有的生物力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颅颌面生长状态失衡、发育异常,最终出现错颌畸形症状[9]。临床治疗安氏 II 类畸形的常用方法为应用矫治器矫正畸形状态,同时配合口面肌肉的功能训练,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从而达到矫正畸形、改善口腔健康的目的。
治疗期间,前牙生长发育与回收力之间的双向作用力对安氏 II 类畸形患者的磨牙具有一定的影响,导致前牙伸长或近中位移,固定矫治器选用直丝弓矫正,可保持上磨牙位置不变,通过 II 类牵引、口外支抗作用达到矫正的目的[10]。此外,直丝弓固定矫正治疗时会产生垂直方向的分力,能有效提高下磨牙位置,促使颌平面发生顺时针旋转,从而使牙齿咬合关系得到明显改善,矫正下前牙唇倾度。固定矫治器直丝弓矫正治疗期间,前牙区域所受到的矫正力量较小,将弓形平直弓丝插入托槽中,能够使三个方位共同受力移动牙齿,通过调整矫正力量降低下切牙垂直距离,从而有利于咬合打开[11]。本次研究中,固定矫治器选用的 MBT 直丝弓矫治器在以往传统直丝弓矫治器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改进,使矫治丝弓序列更加简化,能够更好地控制支抗体;当牙齿受到合理的支抗作用,便可发生整体位移,再凭借细丝轻力、组牙滑动等一系列作用,最终实现牙列整平排齐的治疗目的。在固定矫治器治疗的同时结合肌功能训练,能有效纠正患者不良口腔习惯,加强口周肌群训练,有利于保持肌功能平衡,促进患者颌骨的正常发育,对牙弓正常发育、恒牙萌出均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还能纠正牙弓形态,提高面部的美观度[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咬合功能MMCOF、AOF、COF 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TOF 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治疗前,MMCOF与 COF 指标处于较高水平,提示患者咬合过程中可能存在早接触、干扰等情况,导致咬合关系不平衡;而治疗后,MMCOF与 COF水平均显著降低,可见通过固定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治疗安氏 II 类畸形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咬合功能。TOF 指力总值,与治疗前相比,固定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治疗后 TOF 水平明显提高,证明患者咬合关系明显改善,有利于其咬合功能的恢复。AOF 则指咬合力不对称指数,因为安氏 II 类畸形患者错颌畸形导致咬合关系出现严重失衡,常伴有咀嚼肌功能失调的症状,从而出现咬合力不对称现象[13]。本组患者通过固定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治疗,AO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可见 MBT 直丝弓矫治器可有效控制支抗体,促进牙列整平排齐;结合肌功能训练,使牙弓形态得到有效改善,从而恢复咬合功能。
大部分安氏 II 类畸形患者伴有下颌后缩症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口腔功能间隙,从而对口腔功能造成不利影响。本次研究结果可见,治疗后,患者口腔美观度、咀嚼功能、舒适度以及固定性等口腔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固定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患者口腔功能,促进口腔健康。究其原因,固定矫治器治疗安氏 II 类畸形患者,对上下颌牙齿进行扩弓矫治,可使上颌牙弓有效扩大,以利于腭中缝分离;这时,通过适当的矫正力量作用于牙齿,帮助牙齿与牙槽骨实现有效倾斜,使下颌自然前伸,间隙新骨沉积,从而消除上颌对下颌的制约[14]。再通过下颌扩弓作用,促使其向前生长,保持牙齿咬合关系及上下颌稳定,达到有效矫正的目的。肌功能训练则能纠正患者不良口腔习惯,加强下颌前伸锻炼,促进打开咬合,有利于口腔功能间隙大小、形态的重建;同时,肌功能训练还能促进下颌骨的健康发育,对上牙弓给予有效支撑,促使硬/软组织侧貌得以改善,从而使口腔功能恢复健康[15]。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ANB角、SNA 角、UI-NA、OB、OJ 等指标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LI-NB、LI-MP、SNB 等指标水平明显提高(P<0.05)。由此可见,安氏 II 类畸形患者在固定矫治器矫治上下颌扩弓的同时结合肌功能训练辅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硬组织侧貌,对牙弓的正常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固定矫治器联合肌功能训练治疗,能够有效整合前庭盾功能、保持器、舌刺等,并对不同特点的患者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肌肉功能锻炼,促进整体肌力达到平衡状态,增强薄弱肌群功能。通过训练形成肌肉记忆,有效避免异常肌力亢进,对上颌骨异常生长造成抑制,改变硬组织功能异常情况,从而矫治上下颌牙弓畸形状态,有效改善硬组织侧貌,促进牙弓健康发育。
综上所述,固定矫治器与肌功能锻炼联合治疗安氏 II 类畸形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咬合功能、硬组织,对其口腔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