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锋八刀”研究

2024-03-23 03:05:42李恒鑫李正恩
武术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刺刀大刀刀法

李恒鑫 李正恩

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陕西 西安 710068

“西北军”是人民群众对冯玉祥军队的通俗称呼,西北军第二十九军渊源是出于民国初年冯玉样领导的陆军第十六混成旅[1]。1933 年3 月,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在长城喜峰口阻击日寇,一战成名,用大刀向日寇展示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不怕死的精神,令日寇闻风丧胆。

此后,大刀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使用的刀法由我国著名的武术家马凤图先生所创编。“破锋八刀”刀法具有简洁实用、大劈大砍、迅猛剽悍等显著特点。在抗日战争中,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所使用大刀的八势典型的刀法,每招每式都简单易学,招法实用,在实战中干净利落地砍中敌寇之要害,曾被人们广为传颂。[2]“破锋八刀”立足于西北军彪悍勇武作风针对日寇擅长刺杀特点编制的一套白刃战术教程。[3]西北军第二十九军训练出的大刀队,运用“破锋八刀”刀法英勇杀敌,在抗击日寇的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彰显我国抗日英雄的民族气节和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西北军第二十九军于1916 年组建了西北军第二十九军“手枪队”,手枪队的每位士兵配备七六二自来得手枪1 支、子弹200 粒,七九(或六五)骑枪1支、子弹100 粒,六五勃郎宁小手枪1 柄、子弹50 粒[4],西北军第二十九军的武器配备在当时算是最差的,每位士兵身上不得不背着1 把2 公斤重的抗日大刀,以过硬的单兵素质和精湛的刀术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所以,人们后来把西北军第二十九军“手枪队”称为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1933 年3 月,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勇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夜袭日军大本营,血战喜峰口,沉重打击了日寇侵华的嚣张气焰,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日的信心,创造了抗日的奇迹,从此,抗日大刀也成为了捍卫和平、抗击邪恶的民族精神象征。作曲家麦新听闻此消息后,于1937 年7 月在上海创作抗日救亡歌曲《大刀进行曲》,正是歌颂当时西北军第二十九军英勇顽强在长城喜峰口用抗日大刀斩杀日寇的英勇壮举,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歌词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响了抗日救亡的时代强音,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1 “破锋八刀”渊源

1.1 “破锋八刀”的创编

“破锋八刀”指的是在八十年前烽火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中国西北军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所使用大刀的八势典型的刀法。“破锋八刀”的创始人马凤图先生,在西北军察哈尔都统署任参议时,受都统张之江将军之命,根据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将士们的自身特点以及结合中国传统刀法的精髓,亲自编写《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

马凤图先生出生于回族的武术世家,字健翔,河北省沧县杨石桥人,自幼习武,承家学练家传劈挂、八极拳。马凤图先生与其弟弟马英图一生致力于抗日战争,初期,马凤图先生受委托成立了白刃战术研究室,后来依托白刃战术研究又成立了“新武术研究会”,并担任白刃战术研究室主任兼任新武术研究会会长。在新武术研究会中有不少著名的武术家,例如马英图、王子平等人。新武术研究会的武术家撰编了一套实用性、系统性的“破锋八刀”刀法,将“破锋八刀”的砍杀技术应用于军事训练中,使大刀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有力武器,大大提高了单兵作战能力和整个西北军第二十九军的战斗力,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在西北军第二十九军中也有许多武林高手和爱好武术的官兵,例如张之江、张树声等,他们武艺高强,个个都是武术高手,因此,他们在战场上使用大刀也是得心应手。冯玉祥特别重视练兵,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军方式,也有着较强的指挥能力,西北军第二十九军经常进行白刃战术训练,在实战中具有超强的杀伤力。后来,这套“破锋八刀”刀法逐渐普及到西北军各部,上至军校,下至士兵,在抗击日寇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破锋八刀”的刀谱

拳谱、刀谱、枪谱等都是武术传承的重要环节,它们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成熟的体系。“破锋八刀”也有相应的歌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5]“破锋八刀”融会了明代戚继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单刀法选》和清代吴殳《单刀图说》等古典刀法的技法精华,包括埋头刀、拦腰刀、斜削刀、漫头硬舞等技法,动作简捷精炼,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显的军旅实用特色,与现在以表演为主武术有质的区别,“破锋八刀”歌诀是刀法形成系统化的导向,更加完善了“破锋八刀”的理论体系,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破锋八刀”刀法。

1.3 “破锋八刀”的特点

图1 为抗战时期西北军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所用大刀的打造图纸,据史料记载,西北军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需双手握持,是典型的双手刀,大刀刀刃长约60厘米,刀柄长约20 厘米,刀身宽约10 厘米,刀身宽度不像中国一般的传统刀,刀身双面皆制有两道长短双血凹槽,刀头有尖,为60 度锐角,刀背和刀尖之间有一个圆孔,刀整体重2 千克,刀柄后面有一个圆环,用来系缠布和用来擦刀的手巾。在当时,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其他官兵要想进大刀队,要满足会武术、身体素质好这两个条件才可以。

2 “破锋八刀”的实战应用

2.1 迎面大劈破锋刀

当日寇用刺刀来刺我方官兵时,我方官兵右脚快速上步换位,将日寇手中的枪格挡开,使日寇手中刺刀刺空,然后,我方官兵将抗日大刀快速对准日寇的中门侧面,也就是日寇脖颈和肩膀的位置向下劈刀,就可以把日寇劈成两半。假如我方官兵失误,一刀劈空,日寇会收枪向后退缩,此时,我方官兵继续向前冲出击时,日寇出枪反击,我方官兵将左手放在刀背上助力向下压,一边劈一边往后收,连劈带按带后拉刀,用来压日寇刺来的枪或刺刀,最后将日寇快速斩杀。

2.2 掉手横挥使拦腰

当日寇用刺刀刺向我方官兵时,我方官兵将抗日大刀把刺刀上架,然后迅速上步用刀横抹日寇的颈部,假如我方官兵一刀横抹失败,日寇会收枪向后急忙退缩,我方官兵继续向前冲,迅速上步转身斜扫日寇腰部一刀,出其不意,将日寇快速斩杀。

2.3 顺风势成扫秋叶

当日寇用刺刀刺向我方官兵时,我方官兵快速上步,用抗日大刀把日寇前手撩起,再将日寇手中的枪一撩,日寇会缩手,我方官兵趁势迅速扫日寇上身中段,最终将日寇快速斩杀。

2.4 横扫千钧敌难逃

当日寇用刺刀来刺我方官兵时,我方官兵迅速将日寇手中刺刀格挡,然后运用腰部力量横扫日寇腰部,如果第一刀没中,迅速再扫一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日寇斩杀。

2.5 跨步挑撩似雷奔

当日寇用刺刀来刺我方官兵时,我方官兵正面迎敌,迅速用刀挑撩日寇握枪的左手,然后由下向上撩割日寇的身体侧面,将日寇迅速斩杀。

2.6 连环提柳下斜削

当日寇用刺刀来刺我方官兵时,迅速抓住日寇枪杆,然后直接撩日寇腋下,将日寇快速斩杀。或者我方官兵上前直接撩日寇的前手,日寇松枪向后退步或者收枪向后退步,我方官兵立即跪步趁日寇不注意,下部空虚无防备,迅速向日寇的膝盖砍去,出其不意将日寇迅速斩杀。

2.7 左右防护凭快取

当日寇用刺刀来刺我方官兵时,我方官兵左右外磕架住日寇的刺刀,然后迅速上步,挑出日寇的刺刀,露出空当后,我方官兵乘势将大刀向下劈,最终,将日寇快速斩杀。

2.8 移步换型突刺刀

当日寇用刺刀来刺我方官兵时,我方官兵移步换型,利用步法左右脚轮换上步,转换位置径直撞刺日寇的胸部,迅速将其斩杀。

“破锋八刀”刀法将大刀的所有部位都做了科学运用,刀柄加长使双手持刀能更好地发力,刀背的加厚提高了格挡的效果,刀头处两头开刃使得大刀能够像宝剑一样刺杀对方,提高了攻击的突然性,大刀的挥动式砍杀提高了“破锋八刀”杀伤力[6]。

3 西北军大刀与其他大刀对比

3.1 与清朝晚期的“马到成功”铭牛尾大刀对比

清朝晚期“马到成功”铭牛尾大刀的刀刃约长67.85 厘米,柄长为21 厘米,净重约为1.048 千克。与西北军第二十九军使用的大刀的对比,清朝晚期“马到成功”铭牛尾大刀构造不是那么复杂,刀刃、刀柄比西北军第二十九军使用的大刀都长,刀刃也比较宽,刀尖厚重,但是清朝晚期的“马到成功”铭牛尾大刀整体重量轻,两把刀都适合猛劈猛砍。

3.2 与清朝晚期的“鸡冠头”大刀对比

清朝晚期的鸡冠头大刀,刀刃长约为65 厘米,柄长约为32 厘米,净重约为1.5 千克。与西北军第二十九军使用的大刀的对比,清朝晚期的鸡冠头大刀的构造也特别简单,西北军第二十九军使用的大刀的刀刃、刀柄比清朝晚期的鸡冠头大刀的短,清朝晚期的鸡冠头大刀比西北军第二十九军使用的大刀的整体重量轻,这把刀的造型与抗战时期的大刀非常相似。

3.3 与其他军队普通的抗日大刀对比

抗日大刀较普通刀更重一些,约为2 千克,刀背厚实,刀头前锐后方,刀身较宽长约80 厘米[7]。有些抗日大刀的环首上系着红布条,有的缠到刀柄上,防止战士攻击日寇时大刀脱手。与西北军第二十九军使用的大刀对比,西北军第二十九军使用的大刀与普通的抗日大刀的刀刃、刀柄、重量都差不多。

4 “破锋八刀”的价值意义

4.1 “破锋八刀”证实武术在实战中的技击性

“破锋八刀”刀法包括埋头刀、拦腰刀、斜削刀、漫头硬舞等技法,还荟萃了中华太极刀等传统刀法之精髓,柔中寓刚,动作简练,威猛迅捷,招招凶狠,击中敌人不死即残,在实战中体现出其凶猛的杀伤力。

4.2 “破锋八刀”促进中华武术的延续和发展

在抗战胜利77 周年的纪念日当天,央视《朝闻天下》栏目邀请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先生,详细介绍了马氏通备“破锋八刀”的创始、刀谱、特点以及技法等。马越教授在山东卫视“天下第一刀”节目中表演了马氏通备“破锋八刀”,马越早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马氏通备武艺第六代传人,其爷爷是“破锋八刀”的创始人马凤图先生、其父亲是著名的武术家马贤达先生。近期,马廉祯教授接受记者采访,为大家演示了马氏通备“破锋八刀”,马廉祯教授出生于武术世家,其爷爷是“破锋八刀”的创始人马凤图先生,父亲是著名的武术家马明达先生,也是马氏通备武学当代的主要继承人与传承人,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武术教育和武术传播上,希望更多人能了解国术,学习传统武术促进了中华武术的延续和发展。

4.3 “破锋八刀”体现中华儿女伟大民族精神

“破锋八刀”刀法应用于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军事训练中,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刀成为取得战争胜利的有力武器,有效的提高西北军第二十九军的战斗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因长城喜峰口抗战威名远扬,中国军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挥舞着大刀创造了抗日的奇迹,沉重地打击了日寇侵华的嚣张气焰,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抗日大刀也成为了捍卫和平、抗击邪恶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向日寇显示了中华民族儿女的英勇无畏,永远激励着后人,体现了中华儿女伟大的民族精神。

5 结语

“破锋八刀”刀法简洁实用、大劈大砍、迅猛剽悍,使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在实战中干净利落地击中敌寇之要害,使敌寇闻风丧胆,大大扬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深入研究“破锋八刀”刀法的创始、刀谱、特点以及技法等,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武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调了当时大刀在精神所起的作用,体现了中华儿女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刺刀大刀刀法
健身百态
金秋(2022年2期)2022-06-02 10:04:12
关公面前耍大刀
刀法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带刺刀的兵
每日挥刀五百下
山海经(2016年6期)2016-11-26 09:42:30
用劲刻
读者(2016年10期)2016-04-28 21:35:10
带刺刀的兵
听爷爷讲述大刀的故事
扬子江诗刊(2015年4期)2015-11-14 06:59:46
听爷爷讲述大刀的故事
扬子江(2015年4期)2015-09-01 22: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