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工厂化循环水育苗技术要点(下)

2024-03-22 08:06黄春芳
科学养鱼 2024年2期
关键词:入池水花鱼群

黄春芳

(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2)

2.换网箱、驯料及分筛

2~3 天,根据箱内的卫生情况及水花损失情况,适时更换网箱。6日龄内的水花依旧使用80目网箱,6~8日龄水花可换0.3毫米的网箱。9日龄后,水花长至6~10 毫米/尾,可以开始水花分筛,使用18 目筛框进行大小分群,分群完进行驯料。

水花分筛后,继续正常投喂丰年虫,并开始使用粒径0.2 毫米的粉状颗粒料对水花进行驯料。使用器物在池边敲击发出震动及声音吸引鱼群注意力,敲击完毕后在丰年虫入水处撒入适量颗粒料,料混合丰年虫更易被水花摄取。驯料频次由少到多,粉料投喂遵循少量多次原则,使水花慢慢形成条件反射,即可完成初期驯料工作。在15 日龄以后,可在粉料中适当加入小颗粒饲料进行驯化,为后期入池转颗粒料饲喂做准备。

四、水花入池至转出阶段

饲喂至20日龄后,水花长至10 000尾/千克左右再次进行分筛,使用筛框对水花进行分筛,分筛后即可将大小合格的鲈鱼水花入池。对于尚小的水花,可继续在网箱中饲喂至大小合格后入池。一般28~30 日龄,水花可全部入池。入池后4 000~10 000尾/千克的鱼苗投饵率按照10%~12%为基础计算,2 000~4 000 尾/千克规格的鱼投饵率按照8%~10%为基础计算,2 000 尾/千克以上规格的鱼按照6%左右为基础计算,采食量非定量,可根据鱼群采食情况适量加减(见表1)。

表1 水花各阶段投喂及放养密度

入池后的幼苗直接转为颗粒料饲喂,在前期驯料后,水花已熟悉敲击声并可根据声音觅食,此时喂料只需每天分早、中、晚定时投喂即可(4~6 次/天)。颗粒料大小的选择,根据鱼苗大小,从0.4 毫米粒径开始依次递增。10 000 尾/千克以上幼苗每7天进行1次分筛,使用的筛框根据幼苗大小从6.5~8 朝不等,同时随着鱼苗规格增大,水温可适当降低至24~26℃,同时将饲喂频次降低至3~4次/天。待水花长至4 000尾/千克左右,即可转入“青年鱼”阶段培育。

五、水质调控与病害防治

1.水质调控

循环水的水质管理十分重要,一旦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及鱼群的健康,因此需每日对池内的卫生进行清理以及水质进行检测,根据循环水养殖池大小合理安排日常排污工作。4米直径的小池,在吸污前,关闭出水口及增氧机,人员可站在池边使用吸污泵将粪污从池底吸出,从外排污管的外接开口排出至外部的污水处理站中。7米直径的养殖池口径较大,吸污泵不适用,可直接打开外排污管开关,同时人员进入池内用刷子将粪污推至中间排污口,利用水流压力将粪污吸出,根据鱼群密度以及卫生情况,排水高度在10~15 厘米,清理干净后关闭外排污管开关,打开循环水开口即可。

在日常生产中,需每日定时监控水质,检测结果与水质标准(表2)进行对比,当pH过低时,可适量添加小苏打进行调节后复测,过高时添加有机酸进行调节;溶氧量不足时可适当开大增氧管开口或增加增氧机功率;亚硝酸盐及氨氮值过高时,可停料1顿或1天,整池换水及清理池底和池壁,同时关注生化罐的运行情况,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节直至恢复标准水质。

表2 加州鲈水花培育阶段水质参考

2.日常健康管理及病害防治

循环水具有节水和生产效率较高的优点,但其在疾病防控方面尚有不足,一旦暴发疾病,病原极易在系统内进行传染,因此必须定时监测并及时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健康的加州鲈水花在非摄食期间常集群于水体中下层,这也是观察加州鲈鱼群是否健康的常用手段之一。在日常生产中,每2~3 天加1 次料,每次加料量不超过10%,避免过量投喂导致消化不良。饲喂时观察鱼苗反应是否迟钝,是否有拖便现象;可每3 天捞取正常或池边独游的鱼苗,观察体表是否有溃烂出血等症状;镜检鳃部、尾部和鳍条,观察是否有寄生虫;解剖后观察鱼苗肝脏是否红润,是否有发白、肿大或者其他病变。

寄生虫病是日常生产较为常见的疾病,且较易通过镜检诊断。加州鲈常见寄生虫病有指环虫病、车轮虫病和小瓜虫病。针对寄生虫,应定时捞取活力较差的鱼苗对鳃部、尾部和鳍条进行镜检,一旦出现寄生虫病,可适当使用如吡喹酮、福尔马林等进行泼洒。同时,由于循环水水温调节较为稳定,寄生虫繁殖周期也相对稳定,因此可定时对寄生虫进行驱杀,防止其过度繁殖。

肠道问题也容易导致水花死亡率增加,因此当观察到加州鲈水花出现拖便、食欲差、死亡量增加时,则考虑水质、应激或者细菌性肠炎。水质问题则需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调控和改善;当出现肠炎时,则可减少喂料量以避免过量投喂,保证每顿饲料的新鲜,在饲料中加入丁酸梭菌等益生菌调节肠道健康。

加州鲈病毒性疾病感染后死亡率高,防治难度较大,常见病毒性疾病有虹彩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和鲈弹状病毒病等。因此引种前对加州鲈苗种场疫病情况和防疫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引种后应加强日常疫病检测与防疫,随时关注水花的日常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病毒感染,应立即减少或停止饲喂;使用碘制剂等温和的消毒剂对水体消毒,增加水体溶氧量,及时捞除病鱼及死鱼,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

六、结果

在循环水系统下,水花从入水后经过28~30 天培育,可达到4 000 尾/千克左右规格,最高成活率能达88%,最低成活率为55%,整体平均成活率为65%~70%,成活水花的驯料率可达100%。同时加州鲈工厂化循环水育苗系统受自然天气影响较小,可进行全年不间断生产,每批次水花育苗及出苗后系统洗消总时间为35~40 天,每年可培育9~10批次水花,每批次加州鲈水花投苗量为250 万~300 万尾,每批次出苗量可达170 万~210万尾,相较于传统室外土塘育苗,工厂化循环水的成活率和驯料率都有一个质的提升。

七、总结

本套循环水系统,主要用于加州鲈水花阶段至4 000 尾/千克左右规格的育苗工作,其相较于传统育苗的优势在于对整个育苗过程中的环境、温度等条件可进行较为精细化的控制,减少自然条件和环境的限制与影响。在此阶段水花摄食量较少,排污量同样较少,因此各个阶段的水处理压力相对较小,处理过程相对简单。当用于较大规格的鱼群生产时,随着鱼群摄食量增加和排污量增加,此时则需根据生产实际在系统中加入沉淀系统、曝气系统、水净化系统等,以适应生产需求。

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对相关环境保护立法的不断完善,水产养殖对环境产生的相关影响也不容忽视。循环水养殖对比传统养殖具有能降低养殖尾水排放、养殖条件可人工控制、受自然天气及环境的影响较低、养殖密度及产出较高等优点,能够产生较好的养殖经济效益,是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新方向。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气候条件和养殖环境较为复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要落地生根,还需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环境等条件进行探索,结合前期推广、使用所总结的经验,发现、解决相关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设备的功能,建设具有条件差异性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从而满足不同条件下的水产养殖生产需求,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循环水养殖经济。

(全文完)

猜你喜欢
入池水花鱼群
浓香型入池饭醅感官性状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
太原阳曲故县村:党建引领注水入池 集体增收水到渠成
童年里的水花
颠覆传统的水花培育
友情的水花
鱼群漩涡
基于改进鱼群优化支持向量机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光伏阵列多峰MPPT控制策略
中南海游泳池男女分泳
多子群并行人工鱼群算法的改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