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视觉艺术探析

2024-03-22 22:34张珍妮
新闻传播 2024年2期
关键词:视觉艺术使用者新闻报道

张珍妮

(黔南日报社 贵州 558000)

所谓的视觉艺术,就是运用有形的材质,去营造一种能让人直观地感觉到艺术图像的造型艺术,比如:影视、绘画等。在新闻媒体中,视觉艺术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二维的平面图片,二是动态的视频,具备独特的信息传播规律和特点,同时也是一种时代特色鲜明的传播手段。它的特点包括:虚拟性、交互性、关联性。在这个全媒体的时代,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的,都必须使用一种特殊的媒介形式来进行沟通。而媒介形式的使用区别则体现在新旧媒体之间。主要的传播媒体有声音、图像、文字、音乐、动画、影像等六种表达形式。随着技术的创新,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进行了彻底的颠覆,使其在六种表达形式上得到了彻底的变革,并由此引发了新闻表现方式的视觉艺术化。互联网新闻具有三个特点,与观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循的三个基本规则相契合:首先是“看”,观众感知信息的起点是视觉吸引和好奇心,这是观众进行信息传播的关键步骤。“标题党”现象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抓住了观众的“看”需求。其次是“注视”,在这个可视化的世界中,观众的关注成为各种媒介争夺的宝贵资源,想要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必须得多互动。所谓“感知”,就是新闻受众在获取了视觉信息后,根据自身的学识认知和人生经验,构建了自己的信息经验,并通过这种联系对其进行深入的认识和分析,这是最高级别的互联网新闻。

一、视觉形式的技术选择

(一)虚幻的视觉感知技术

在这个以虚拟技术为主导的时代,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时代,每天从早忙到晚,到处都是视频”。从图像向视频的转化,既体现了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上的改变,又体现了新闻采编的趋向。视觉艺术的发展超越了文字、图像、视频等表达方式,更多地依靠虚拟技术创造出一个真实的新闻现场。尤其对于新闻作品而言,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广泛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现实”是生动形象的,与真实世界的区别在于它以零距离和真实影像的方式,提供给人们沉浸式的体验,即所谓的中介效果。这就是“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身临其境”。借助可视化的方式,我们可以改变对于体验的认识,将有媒介的体验转化为非媒介的体验,而在这一点上,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做到。新闻信息的获取首先要从看起,通过可视化的观看可以让使用者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而沉浸式的观看可以给使用者带来可视的感觉,从而更好地了解新闻的内容。例如2019全国“两会”期间,很多关于“两会”的报道,都是以现场直播方式进行的。采用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闻画面的方法为那些无法亲临现场的记者提供了虚拟的新闻画面,实现了记者的虚拟在场感,从而改变了记者们对“两会”的传统认识,让他们可以以不同的视角和水平,在虚拟现实“两会”中获得不同的观看体验,形成全方位、视觉化的“两会”宣传模式。

(二)真实的多维感知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使新闻在图像上、场景上都具有“虚拟”的特点。它可以带给使用者真实的感觉。新闻视觉艺术以图片为载体,以图片为媒介,以图片的形式表达、传达信息,打破了文字的局限,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虚拟现实是一种以图像、颜色、环境和声音为主要内容,构建一个虚拟的环境,将信息以图像的方式传递出去。虚拟图像、虚拟场景能使人产生真实感。在虚拟场景中,最大的一种视觉艺术是主题的转换。在传统新闻中,记者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作为采访者,而在虚拟现实中,用户以旁观者的身份呈现在信息语境之外。

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记者的采访和报道中,使记者从记者的角度转变为用户的角度,并以沉浸式的记者经历为读者提供既能感受到现场又能感受到视觉效果的体验。在新闻编辑过程中,要想最大限度地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协助新闻业,关键一步就是要树立一种新的视角。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层面上激发用户对消息的敏感度,并实现消息的传递。例如,在“两会”期间,通过虚拟实境的现场实况转播,《人民日报》利用虚拟场景将读者带入“两会现场”,让他们感受到隆重的氛围、严格的流程和庄严的气氛。所有的一切,都体现了虚拟现实在新闻视觉艺术中的呈现。不需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任何努力,就可以给使用者带来最真实的新闻感受。

二、视觉传播的互动

在全媒体时代,通过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实现读者与新闻报道之间的互动和参与。传统的新闻报道主要是单向地传播,读者只是接收信息,而在全媒体时代,视觉传播的互动打破了这种单向模式,为读者提供了更多参与和体验的机会。

首先,视觉传播的互动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视觉形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通过运用科技工具和技术手段,新闻报道可以采用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视觉媒介来呈现信息。这种多样性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高了信息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其次,视觉传播的互动通过交互性的设计和呈现方式,促使读者积极参与新闻报道。在全媒体时代,通过互动的设计,读者可以与新闻内容进行直接的互动,例如点击、滑动、评论、分享等操作。这种互动性的设计不仅让读者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实现信息的个性化传递。

此外,视觉传播的互动还通过连接性的特点,实现读者之间和读者与新闻报道之间的连接与互动。在全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读者之间可以进行即时的交流和互动。读者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与其他读者进行互动,共同探讨和分享新闻内容。同时,读者与新闻报道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系,例如通过扫描二维码、点击链接等方式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传统上,人们对媒体的理解是一种“单向式”地沟通,缺乏互动。然而,互联网的世界为记者们带来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它以人和即时的信息回馈为媒介,与使用者进行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在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下,新闻受众对于互动的要求是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每位受众的参与都会带来收益,这也是他们被普遍看重的原因。

在新闻编辑界,资讯视觉化已不是以传达者的主观评判来编排,而是以传播者与使用者的双向选择、共享与推荐来实现的。记者必须改变对媒体的认知,即媒体的报道角色发生了变化,视觉艺术表现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科技的出现打破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新闻传播中,每个可视化内容都有对应的接收者,而这个接收者可以自由选择,并且对于可视化内容的接收和共享,能对可视化的内容能否变成新闻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信息互动环节中,不管是信息传递的主体还是客体,事实上它都是一个由选择性的受众和传播者组成的集合。

信息交流指的是将信息进行可视化表达,而受众在信息交流中的参与对于信息传播至关重要。“受众入场”这一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使新闻编辑的工作思维发生了变化,而具有个性化、即时性、互动性的微型内容,又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微动力”。受众通过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以自身的方式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中,将第一手的信息带给大众,进而对“微内容”进行无限的呈现、聚合与利用。许多“微内容”的展示和应用,需要参与,需要构建,需要推动。

在互联网中,互动是提高使用者黏性的重要因素。五彩缤纷的互联网为使用者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资讯。当新闻传递者和接收使用者进行交互时,使用者的参与感会增强。他们的参与会让他们对内容产生更深的兴趣。例如,在互联网上,微博作为主要的新闻媒体,其留言和回应形成了一个消息交互平台,一条消息可能会引发数百万条回应;很多时候,由于与使用者的交互频繁,它们本身就变成了新的消息。在新闻编辑中,互动性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实现并增强新闻交互,可以采取具有争议性的新闻视角,也可以通过某些可视化的方法来引起使用者的互动,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使用者将会加入到这个项目中,并享受其中的快乐。比如,在舆论跟踪过程中,舆论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着交互的呼声,这是因为受众的参与会直接影响到事件的走向甚至事态的发展。新闻受众的参与性将会非常强烈,用户的忠诚度也将会非常高,因此能够获得更好的网上新闻可视化表现。

三、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重要趋势。通过将艺术与科技相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具创意和吸引力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影响力。

首先,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拓展了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段。传统的视觉艺术主要依靠绘画、摄影等传统媒介进行表达,而在全媒体时代,科技的发展为视觉艺术带来了更多的表现手段和技术工具。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全息投影等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平台,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作品。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促进了数字艺术、互动艺术和实时艺术等新兴形式的发展,使得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成为可能。

其次,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表现力和沟通效果。通过科技的支持,新闻报道可以运用视觉化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和表达观点。科技工具和软件使得新闻报道可以采用动画、图表、数据可视化等形式来呈现复杂的信息,提高读者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艺术的创意和审美元素也可以融入新闻报道中,使得报道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此外,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还推动了新闻报道的创新和实验。在全媒体时代,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等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可能性。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可以探索和应用这些新技术,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生成新闻报道、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新闻现场等。这种创新和实验性的报道形式不仅可以提供新闻报道的多样性和深度,还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和观众参与其中。

“创造”是视觉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内核是“创造”。在新媒体背景下,新的表现形态与新的解读方式,是新的艺术创造场域。而视觉艺术的创新,则是以科技和资讯主题为基础,无论是在表现形式还是在表现手法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要在互联网上进行可视化的创作,需要对传统的文化进行整合,融合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并使观众意识觉醒。

科技扩展了人的各项功能,使人们的思维和创作模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和媒体载体了。可以说,新媒体艺术是一种科技和艺术的有机结合。

其实,艺术与科学是一体两面,都来自人性中最崇高的一面,都在寻求着深邃、通用、持久和丰厚的内容。现代技术是人体机能的扩展,它可以有效地将人类的身体功能联系起来,并重新塑造出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能够重新塑造出情感上的差异。这才是真正的AI,是真正的科技与艺术的“相逢”。

在网络新闻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重塑了新闻公共空间,重塑了新的时间和空间关系;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新闻实况得以全面呈现给使用者。即使是对新闻现场的真实还原,也并非每一个新闻场景都适宜向大众全面展现,艺术加工是联系新闻场景和用户的最好方式。在人工智能支持下,影视传媒的制作和消费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当今的互联网上,借助人工智能和其他高科技,建立起了一个综合性的“虚拟世界”,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一可视化表达技术与影像形态,正以一种双重实相的方式,向记者展现出它的无限可能性。现有的因特网和仪器的移动终端能够在网络新闻中得到最大的发展。网上新闻对读者的要求不断提高,读者关注成了“奢侈品”,读者关注成了编辑们追求的目标;在技术和艺术的双重选择下,虚拟图像的真实感已经不是单纯的追求,而虚拟图像则为视觉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不但可以与图像进行更亲密地接触,而且可以让图像变得更加真实。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虚拟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隔阂。这意味着,新闻使用者可以通过“近距离”的科技手段和“虚拟”的图像手段获得信息,但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所产生的“虚拟空间”的“整合性”和强烈的感知体验,还有待于市场的证实。从新闻的角度来看,虚拟现实技术并不能带来“在场感”,而是让信息用户更加接近真实世界,却没有达到“感同身受”的临场感。而这也正是记者们需要努力的一条路,那就是将记者们和新闻媒体之间的距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拉近。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网络新闻的用户也逐渐变成了具有新的阅读习惯与审美品位的观众,唯有依靠不断发展的技术支持,新闻作品的审美品位才能持续提升。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读者的视觉接受角度出发,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读者的视觉接受程度,合理地调整新闻内容,尤其要把二者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现代化的技术和不断创新的视觉艺术,带给记者们更多的资讯,引领着网络新闻的新发展。

猜你喜欢
视觉艺术使用者新闻报道
“法定许可”情况下使用者是否需要付费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抓拍神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