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胡阿祥 文/本刊记者 许宵雪
温润美好的江苏文化,既是一道流动的盛宴,又是一幅灵动的诗情画意。
2023 年冬季,江苏文旅以“水韵江苏”这别具一格的名称“出圈”。作为一个可以坐船周游全域的省份,用水韵来形容最为写实、最为传神。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水”不仅是江苏的自然符号,也是江苏的人文写照。“水韵江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结合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品牌。这个名称既反映了江苏的水资源优势,也彰显了其在文化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胡阿祥用一句话概括了江苏的特点——“水做的江苏,水做的江苏人”。
以下内容根据胡阿祥口述整理——
地理上的江苏,长江、淮河东西串联,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洪泽湖、太湖上下相望,黄海东面环抱。江河湖海集于一身,全国以江苏最为典型,水域面积超过1.72 万平方公里,占比近17%,也是全国之最。
跨江大桥
按照一般的说法,江苏分为五个文化区,即金陵文化区、吴文化区、维扬文化区、楚汉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南京与镇江的金陵文化,龙蟠虎踞、南北贯通,洋溢着浓厚的进取精神,受长江影响深远,辖内横贯东西的长江成就了金陵文化这一特色,可以说,南京与镇江是中国南方的北方,也是中国北方的南方;苏、锡、常三地融合的吴文化聪颖灵慧、细腻柔和而又视野开阔、富于创新,其与长江、太湖以及运河的关系密不可分;扬州、泰州一带的维扬文化受到运河、盐商的影响,清新优雅,豪迈俊秀;历史上,黄河七百年“夺淮入海”,加之南北走向的运河,给徐州、淮安、宿迁的楚汉文化区带来了浓厚的中原色彩,气势恢宏,崇文尚武,以英雄主义为主流;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面朝大海,活力四射,充满开放意识……这些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都是水滋养出来的,大江大河大海大湖丰富了江苏文化,文化也给这些江河湖海注入灵魂。江苏人依水而生,江苏城依水而兴,江苏发展依水得势,江苏文化依水扬名。“水”既是江苏“形而下”的“器”,也是江苏“形而上”的“道”。
从文学作品中,我们能更生动地体会到江苏大地上融合各异的文化。“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吴文化中独一份的情味隽永;“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瘦西湖的水,带着清新优雅的味道,地处江北的扬州,在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诗句里却成了江南,在这里,文化的力量超越了地理的障碍;“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中的水是海洋,使得海洋文化区带有鲜明的开放兼容性……文学作品映射着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江苏文化,而创造与承载这些文化的江苏人,历览古今,都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和静水流深的仁厚情怀。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的南京离不开长江的守护、秦淮河的滋养。
在分裂时代,长江之于南京,就像长城之于中原地区——长江是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时代,建都南京的王朝最后也是最为倚重的防线。长城守护着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长江护佑着华夏之都南京。在统一时代,长江是一条黄金水道,南京作为一扇江苏乃至华夏文明走向海洋的窗口,离不开长江的助益。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天堑变通途,跨江两岸的南京又逐步成为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地。今天的南京,拥江发展,以江为轴,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城。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
秦淮河是长江支流。这条长100 多公里、流域面积2600 多平方公里的河流为南京城提供了基础的物资保障,对扩大南京的经济腹地有重要的价值。在秦淮河的长久滋养下,“秦淮”似乎成了南京文化的又一个别称,让人联想到才子佳人、玉楼瑶殿、水榭酒家。秦淮河是南京文化的集中呈现,是一条流动着的文化遗产线。
扬子江畔的南京是包容南北、兼收并蓄的“大家”,秦淮河孕育下的南京主城则是氤氲着水气的江南“小家”,这两种不同的气质成就了南京的一体两面,既有江南秀丽的特质,又有江北的磅礴之势,使得南京文化魅力无穷。
在江苏大地上,长江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这一“黄金十字”滋养了江苏千年的丰饶物产和深厚文脉。明清时代,京杭大运河起到了沟通江南经济重地与华北政治中心的作用,弥补了内地农耕社会地域空间里自然河流多为东西流向的不足,密切联系了相关地区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江苏境内,运河对城市的影响最为明显的两座城市应是扬州和淮安。有趣的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正发源于这两地。有人说,好像全国各地都能看到淮扬菜,究其原因,是其有着妙契众口、雅俗共赏的特点。运河之路上,来来往往都是商人、船夫等各类人群,菜的适口性应当比较广泛,南方人吃得顺口,北方人也能习惯。而作为文人菜系,淮扬菜选料严谨、做工精细、清鲜平和,文化底蕴也很深厚,厨师们注重将水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但淮扬菜能传至四方,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运河的交通。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江苏来说,长江所承担的文明使命、运河所承担的政治使命,很值得江苏人引以为傲。从“水”字中,我们得以窥见江苏文化的温润美好,这样的江苏文化,既是一道流动的文化盛宴,又是一幅灵动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