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杨凌云
本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现状进行了简单阐述,并探究了职业教育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创新改革策略,以期能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稳定实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职业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也要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培养更多专业性的优秀人才。在目前社会进步迅速的时代,职业教育需要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因此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时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中央始终将人民放在第一位,党中央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乡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渐增长,但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缓慢,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迫在眉睫。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新时代这一重要战略任务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助推“三农”现代化,不仅能践行服务社会的职能和使命,对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重要价值。
产业的兴旺程度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成功实施。职业教育必须紧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让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鼓劲。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职业教育要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人才资源。高职院校要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改进教育模式,积极破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发展瓶颈,探寻创新服务路径,大力培育乡村振兴所需新型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应有功能和价值。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掌握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还具备有丰富的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知识,以不断满足乡村产业升级的人才知识技能需求。要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绿色农业资源发展电商、民宿及休闲旅游产业,同时可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加工包装,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键就是生态宜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指出农业发展会受到生态环境的各种直接影响,因此职业教育要针对生态宜居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村民生态意识教育,积极参与村居环境建设服务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发展种养结合、共生生态循环农业,调动各方面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让更多专业人才建设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创造一个生态宜居环境。
科学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而这主要取决于农村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新型农民、大学生村官及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育,协助建设高素质的乡村治理团队。组织送教下乡,开展支部结对联创共建等活动,协助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优化乡村治理模式,在培训乡村干部提升村级事务管理能力上发力,协助健全乡村治理制度,做好基层组织建设,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就是乡村振兴最根本的目的,基于此,职业院校要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人才培育作用,依托教育、师资、人才、智力、实验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共建农民田间学校,培养更多现代化技术技能型新型农民,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一部分新型农民做好榜样,带领其他传统农民进行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角色失衡,即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较低,但乡村振兴战略却对职业教育有着较高的要求和期望,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上述问题,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规定,以期能鼓励社会各界重视职业教育,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尽管如此,当前社会仍对职业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认为职业教育的学历低、含金量低,导致职业院校难以充分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作用,急需改进。
调查发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偏向于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及服务业等,对于涉农专业缺乏重视。电子商务、计算机技术及制造加工等专业非常受欢迎,很多院校都存在专业设置重复率较高,关于涉农专业却较少。总的来看,当前国内职业院校在涉农专业的设置上明显不合理,现代农业人才仍非常紧缺。
我国现有的城乡结构所表现出的现实情况有如下特点,一是城镇化率越来越高且水平逐渐提升,二是乡村人口外溢,很多地方出现空心化现象。农村很多接受过教育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全部涌向城市,留在农村的皆是一些素质层次较低且能力有限的人员,该部分人员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认知。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必须从制约发展根本的教育以及资本层面进行优化。但是,目前的教育现状特别是职业教育作用于乡村振兴的效果远不能达到国家的预期[1]。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的实现有其现实阻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客观因素。职业院校以及职业教育在当前社会的认知中依旧处于末端不入流的位置,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也被社会所排挤,这种不被认可的社会现象使得职业院校很难获取高素质的生源,进而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乡村发展。第二,主观因素。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内容以及体系较为老旧,没有进行现代化改革,对于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理论都没有体系化的教育内容,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乡村发展的长远布局[2]。
从制度体系的角度来看,目前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制度体系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一方面是是职业教育育人体系与乡村振兴的用人需求存在脱节的情况,从而导致培育出的人才无法快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产教融合之间的问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不吻合乡村企业的发展需求,产业与教育相互脱节,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人才的实际就业情况。整体来看,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制度存在缺失、不科学等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了职业院校当前的工作重点。
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保障。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体系应该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具体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我国的职业院校教育虽然在不断的进步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机制不完善,资源滞后等问题依旧无法适应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
关于职业教育体系优化方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要以服务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新发展理念的树立进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要实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是基础。职业教育要根据战略需求,及时调整自身办学定位,以实现农村持续发展人才培养为目标,为乡村发展培育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与具有较强经营意识与生产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根据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政府,学校,乡村三者发展需求推广联合办学,具体执行可以由乡村基层政府根据自身发展选派优秀村民到职业院校进行提升学习,而职业院校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及乡村需求资源进行针对性的特色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同时根据政府提供的人才需求方案,同步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教育教学方式,以培养符合乡村振兴发展的科教文卫人才为目标[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关系到现代化农业发展前景。现代化农业与传统农业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经营主体不同,现代化农业对经营理念及科技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尽快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与综合素养。当前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较高,但农民素质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无法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对农村劳动力配置进行调整升级,职业院校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为农业发展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全能型人才,推动整个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
尽快建立健全德治、法治与自治兼顾的乡村治理体系,培育更多的管理型人才。乡村治理工作的性质较为特殊,以往的治理效果欠佳。职业院校应充分了解当前我国乡村结构情况及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培育专业型人才,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素养。职业院校要重点培育乡村精英,即乡村治理中的骨干人才。另外,职业院校要重视人才的法治方面的教育,培育更多知法懂法的治理人才,从而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好基础。
近几年电子商务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也要重视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针对这一问题也作出了相应的指示,鼓励各乡村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体系。需尽快建立科学健全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并培育更多电商人才,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同时也能有效降低物流及损耗成本,让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更上一层楼。
受限于农村发展的自身局限性,我国农民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互联网经济以及人工智能的认知较少。大多数农民可以种植出优质农产品,但是因为对于网络认知的模糊,销售渠道单一,依旧停留在线下销售的传统方式。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之下,农村的优质劳动力都被城市吸引,更是加剧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因此,培养懂技术善经营的复合型农业人才成了职业院校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之一。
乡村振兴的内在是乡村文化振兴,因此培养适应乡土风情的各类人才,包括文化能人、技术能人以及艺术人才等,这些人在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之时应该尽可能的吸收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村民并为其定制系统化的培养体系。与此同时,培养高素质的文化能人,使其能为乡村的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全身心投入乡土文化建设,对乡村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具有积极作用。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对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衔接问题做出了详细阐释,要求职业教育要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农村人才需求建设专业链,同时要加强与各大企业的合作,将产与教进行有机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上,加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育。职业院校要利用学科优势开展人才培育工作,不仅要设置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专业,还要设置更多的农林种养业等涉农相关专业,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乡土人才及提供智力支持,推动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让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也要促进乡村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要根据农村产业升级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乡村资源,同乡村企业开展人才交流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要根据乡村自身优势,着力于农产品附加值创新、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开设产业升级加工,营销渠道拓展以及互联网信息培训等课程,培养新时代的职业农民,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好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工作。
针对以往乡村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较少的问题,应大力开展校村文化建设活动,在乡村设立专门的文化中心,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为其打造特色品牌。职业院校要根据各乡村的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指导计划,通过职业教育推广并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我国职业院校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且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因此各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深入到农村去,对乡村文化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并创作出一些优秀的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从而达到传承农村非遗文化的目的。此外,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出社团的引导作用,开展一些摄影、舞蹈、音乐及绘画等相关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文艺造诣的同时,也能让更多人才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从而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来。
乡村振兴的实施涉及的主体范围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学校、政府、社会以及村民等。要想实现乡村环境的优化治理,须秉承“先体系,后工程”的原则,由参与乡村振兴的所有主体通力合作,搭建科学的乡村发展体系,提供开放式的发展平台。第一,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乡村生态保护宣传。意识决定行动,要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整治,首先要从农村生态保护意识入手,职业院校的学生或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及技术,做一些关于生态保护的宣传视频以及图文信息,在平台发布,同时还可以在农村组织线下生态保护主题教育活动,提升村民的环保意识。第二,建立生态保护激励机制。可以以积分的形式激励村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之中,参与活动获得环保积分,当积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进行产品的兑换,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第三,合理利用资源,推广生态旅游项目。职业院校可以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协助农民进行绿色产业布局,并通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打造极具竞争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全面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是我党对于农村发展振兴所提出的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伟大战略。要使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加强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建设迫在眉睫。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实施,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提升了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职业院校设立一批产业导师特聘岗,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这些人才,采取兼职任教、合作研究、参与项目等方式到校工作,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的鲜活力量,努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并让更多职教教师有荣耀感、获得感、幸福感,进而培养出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这是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为继续推动“三农”向现代化迈进,促进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从某种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实施过程离不开人才的作用价值,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更适合乡村振兴工作,其无论是在全面脱贫,还是在当前的乡村振兴和未来的共同富裕过程中均有着重要价值。因此,后续应当进一步摸索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持续优化制度设计,保障政策供给,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应有功能和价值。
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为职业教育实现新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遇。乡村振兴要实现全面发展,要求职业院校根据实际需求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优化。要根据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在产教融合、专业设置、教育教学、平台搭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等方面进行专业化的融合,为乡村振兴输送大量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