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优势的攀西康养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2024-03-21 19:23攀枝花学院赖启航何小辉
内江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攀西康养优势

◇攀枝花学院 赖启航 颜 羽 何小辉

康养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式,市场前景广阔。本文分析了攀西发展康养文化旅游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攀西康养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为攀西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突出,对健康、文化、旅游休闲尤为重视,康养文化旅游日益受到青睐。康养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是通过合理地开发利用地域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自然文化等各种传统和现代文化,通过现代技术创新等手段,开发康养旅游产品,最终使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进行文化康养消费,从而达到“身”“心”“灵”三合一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1]。康养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式,发展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攀西地区康养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突出,如何尽快成功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成为攀西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

1 比较优势理论概述

比较优势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各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2]。比较优势的实质是某地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因具有资源占有等优势,导致产品生产较其他地区成本更低、特色更明显、竞争力更强、效益更高,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表明,各地在产业选择与发展中,只有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才能最大限度地积累资本,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学者将比较优势理论广泛运用于包含旅游在内的各个领域,相关文献颇多,不再赘述。但目前还没有运用比较优势理论来研究康养文化旅游方面的文章。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比较优势理论,确定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开发。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分析攀西地区康养文化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并提出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 攀西地区康养文化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

攀西是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总称,位于横断山系东缘,地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有“资源聚宝盆”的美称。这里青山环绕,植被葱茏,风景如画;阳光眷恋,冬暖夏凉,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文化多元,具有发展康养文化旅游的比较优势,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是对攀西从资源禀赋到产业升级的高度升华。

2.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对康养文化旅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区位来看,攀西地区属于滇蜀文化的交融之地,北接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的雅安,西北是“中国景观的宝藏库”横断山区,西连“人类母系社会的最后遗存”之地泸沽湖,西南接“天下第一古城”丽江和“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大理,南近“春城”昆明,东接“中国酒都”宜宾,东北接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乐山,历来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道和重要交通节点,现是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核心通道和中转中心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之地。伴随攀西地区交通环境的日益改善,旅游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2.2 自然天成的康养优势

温度、湿度、高度、洁静度、绿化度和优产度这六个重要自然维度是判断一个地方是否适合发展康养产业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3],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18~24℃,湿度在45~75%RH之间,海拔高度在1000~1500m,全年空气质量指数达标天数≥80%,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均处于最佳状态。资料显示[4-5],攀枝花年平均气温20.3℃,年平均湿度65%RH,市区海拔在1300~1500m,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9%,是“中国气候宜居城市”;西昌长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湿度61.2%RH,城区海拔在1500m左右,空气质量全年天数百分比维持在90%左右,是“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从绿化度来看,攀枝花和西昌均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分别为62.4%和54.9%,是天然的森林氧吧。从优产度业看,安宁河谷平原是四川第二大平原、第二大粮仓、第二大蔬菜基地和唯一的亚热带水果产业带,原生态物产十分丰富,有“聚宝盆”“第二天府”的美誉。攀枝花是2021年度“中国十大环境舒适之城”“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为全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10强地级市。西昌享有“中国最值得去的十座小城市之一”“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中国最美的五大养生栖息地”等称号。这些为康养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风景如画的生态优势

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6]。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自然界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凡物皆有自然本性,“顺其自然”就可以达到极乐世界。儒家强调“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认为领略了大自然的妙处,也就领略了生命的意义。攀西地区地处横断山区,大山大水孕育出湖泊山水、温泉湿地、草原森林等大美自然奇观,有9个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12个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52个A级景区,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分别为1个、5个,国家级、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分别为1个、3个。其中,泸沽湖、邛海、马湖是四川最大的三大天然湖泊,泸沽湖如梦似幻、如诗如画,被誉为“高原明珠”,享有“高原水生植物陈列馆”“珍稀水鸟大观园”;邛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有“月出邛池水,空明彻九霄”的奇景,西昌自古有“月城”之称;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有高峡出平湖、天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壮丽景观;红格温泉、普格温泉氡气温泉享誉全川,螺髻九十九里温泉有“世界最美温泉”“中国最美温泉旅游景区”之誉。攀西大裂谷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中国暖谷”,与东非大裂谷齐名;泸山具有“半壁撑霄汉,宁城列画屏”的气势,素有“川南胜景”之美誉;螺髻山有“西子浓汝,峨眉淡抹,螺髻天生”的盛誉;格萨拉是“中国最大的野生杜鹃花基地”。这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康养文化之旅的理想家园。

2.4 和谐多元的文化优势

攀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过渡带,有4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320多万人,占该区总人口约50%,是全国最大的彝族集聚区和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区域,也是古代著名的“藏羌彝文化走廊”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攀西地区宗教历史悠久,留下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45处。多种文化在此交流、碰撞,形成了绚烂多彩的民俗文化、神秘悠远的茶马古道文化、和谐共存的宗教文化。而近现代还有荡气回肠的红色文化、异彩纷呈的三线文化、成就卓著的工业文化、举世闻名的科技文化等,留有18项国家级、118项省级、229项市、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沿袭千年的凉山彝族火把节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木里藏区被誉为“佛教王国”“上帝花园”;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民族团结的典范;攀钢被称为“象牙微雕钢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被誉为东方的“休斯敦”“中国航天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民族博物馆,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是中国面积最大、展陈最全的三线主题博物馆。攀西地区各民族和谐共处,多宗教和谐共存,多元文化和谐交融,基实质是构建了一个人与人和谐,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和谐的理想康养境界。

2.5 上下联动的政策优势

自2012年攀枝花首次提出发展康养旅游以来,康养文化旅游日益受到重视。在国家层面,相继出台有《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标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系列有关康养文化旅游的文件。在省级层面,四川出台有《四川省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总体规划》《四川省康养旅游发展规划(2015-2025)》《关于加快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为推动攀西康养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在市州层面,攀枝花市、凉山州紧扣省委提出“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定位,不遗余力加大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推动康养文化旅游发展。

3 攀西康养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

3.1 构建协同发展机制,走一体化发展之路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通过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协同与共生,有利于促进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攀西地区要实现四川省委打造“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康养文化旅游协同发展机制,走一体化发展之路,才能形成产业互融、产品互补、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如成立攀西地区康养文化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引入战略投资者,组建股份公司,由公司直接整合攀西的森林温泉、红色文化、南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对区域内康养文化旅游进行统一规划,对旅游产品进行一体化开发,设计攀西康养文化旅游线路,推出大门票制度,共建攀西康养文化旅游网站,联手开展康养文化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等。

3.2 延伸旅游产业链条,走集群化发展之路

旅游产业集群是指以旅游产业作为核心,带动纵向及横向相关产业在地理上集中、在空间上的集聚,以获得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而相互分工和协作,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模式[7]。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攀西地区要进一步围绕康养文化旅游的主题和品牌,不断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增强旅游交通网络的快速便捷性,完善文化娱乐、养生会馆、体育疗养等康养文化旅游设施,健全“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大力拓展康养文化旅游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延伸康养文化旅游产业的价值链,高度集聚康养文化旅游产业要素,科学划分旅游产业聚集区,打造乡村康养文化旅游、医疗康养文化旅游、中医药康养文化旅游、森林康养文化旅游、温泉康养文化旅游等旅游集群,驱动康养文化旅游业态聚集,提升攀西康养文化旅游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能力。

3.3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康养文化旅游具有康养、经济、文化三重功能属性,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式。攀西康养文化旅游的最大优势在阳光生态、最大魅力在多元文化、最大潜力在丰富资源。攀西应以阳光生态为最大卖点,以多元文化为旅游灵魂,以丰富资源为基础,做强“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旅游品牌。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结合文旅“+康养”“+农业”“+体育”“+医疗”等重大项目,大力推动民俗节庆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工业文化、宗教文化等与康养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康养文旅品牌。通过广告、新闻报道、人际关系、公共关系、产品或服务营销等社会媒体传播手段,大力提升“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3.4 培育旅游创新体系,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康养文化旅游以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时代潮流。康养文化旅游在我国西南、长三角、山东及东北等区域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市场竞争激烈。创新是康养文化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攀西发展康养文化旅游,需要积极培育旅游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走特色化发展道路。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等,通过创新赋能,打造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的阳光康养旅游产品。要提高康养文化旅游产品质量和旅游服务水平,优化康养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康养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尤其要在攀西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工业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意设计,开发独具特色的康养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康养文化旅游竞争力。

3.5 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康养文化旅游发展的主导思想,是实现攀西康养文化旅游转型、产业升级、财富增长的重要战略抓手。攀西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到康养文化旅游发展实践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引入重大文旅项目。坚持项目带动,做强多业态融合,贯彻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理念,大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加“吃住行游购娱”等优质康养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全面提升康养文化旅游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满足人们对康养文化旅游品质的需求。

4 结束语

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集中体现。康养文化旅游融生态旅游、健康养生旅游与文化旅游等一体,具有生态、养生、旅游休闲和文化特性,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攀西地区具有发展康养文化旅游具有诸多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走一体化、集群化、品牌化、特色化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争取早日把攀西建设成为“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猜你喜欢
攀西康养优势
攀西蚕区小蚕共育质量的提升措施
矮的优势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攀西地区钒钛铁精矿球团制备工艺及应用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画与话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攀西烤烟化学成分与有机酸含量的典型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