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现代艺术中的东方回应

2024-03-20 10:16屠宁宁
新民周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调合林风眠融合

屠宁宁

20世纪的前十年,现代主义运动正风起云涌地在西方一路狂飙,几乎涉及所有艺术领域,包括美术、文学、诗歌、音乐、建筑、哲学等各门类无不受其影响。一个英才迭出的时代,中国此时也因这遥远的发声,闻风而起。1919年林风眠远赴巴黎,开始接触巴黎画派的新风气。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盛宴上,林风眠与当时进步思潮在艺术上作出了东方回应。

林风眠把艺术的问题首先归纳为必先知道艺术的根源是什么。在他发表的文章《中国绘画新论》中收集了包括法国、德国、英国以及他自己提出的6种对中国美术史的断代学,并展开论证。由此可见,林风眠的视野尽可能地试图从涵盖整个人类文明基点出发,以便作出客观的比较。其次,林风眠在中国艺术教育的领域中,不但凭借建立美院的经验,开创融合中西不同艺术及其教育体系的新可能,还运用他大量授课的内容和发布的理论,因人施教地来为学生们指引艺术思考的方向。

林风眠作品《仕女》。

最后且最重要的是,林风眠不但介绍了西方现代艺术在形式创作上具有的多元可能性;更是用他独特的艺术作品,来实践中国传统艺术中对现代性发展之路的探索,成为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母版和开篇之作。跳出国画或西洋画的分类,在统一的正方形纸本上,用笔墨和油彩叠加,开创融合中西艺术语言的各种实践。这种实践的最高意义,最终确立了林风眠开创性的风格:将西方绘画的色块逻辑和构成形式,与中国传统笔墨及意境、情趣深度交融。解构中带着气韵,透视中带着赋彩……借鑒西方现代艺术的自由构图方式,林风眠用线条分割画面,使得图像形成立体派解构的画面构成。

如果说林风眠的静物作品总带着马蒂斯的色彩冲击的野兽派风格,那这批画作最大特点是画面上的白色线条。那源自中国书法中的传统笔法,林风眠式“飞白”,成为整个画面的精彩之处。对西方传统油画中明暗立体的技法学习,将厚厚的白色水粉放在层层渲染的最上面。尝试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的反其道而行之。借以让最底层的“留白”跳出二维空间,成为最上一层的做法,打乱了观众对三维空间的阅读。白色在传统国画的阅读,成了西洋油画形态的塑造。

不遵循科学的依据,是为了让艺术突破形式的模版。林风眠借用的是中华文明中对自然的经验,借用的是“天、地、人”的古老智慧。人物的描绘是林风眠观察生活中女性的美,而在创作时又将脑海中的形象融合再现,化成概括的人物形象。这里的美,没有具体的人物,往往通过线条的提示成为观众寻找记忆中的印象。艺术理论中提到的“得意忘形” 不是抛弃形象,而是成为艺术家感知的表达,更是观众鉴赏时对情感的共情。

林风眠始终在调合,不只是对东西方艺术技法的调合,还应该看到更深邃之处,他试图对情感和理性进行一种调合。其先进向前的目光,将他对时代的敏感性,对现代艺术和中国画融合的实践积累,传授给了他的学生们。“融合中西”开新艺术先河的现代艺术形式,林风眠创化出的新形式和新审美,看似篡改了东方的传统,显得“新旧”两边都不讨好,但作品中的现代性并没有与当下各种流派产生任何违和感,所有流派都将其纳入旗下地盘。林风眠融合东西的艺术作品,作为现代艺术中的东方回应,成为时代与众不同的存在。

信息

永恒的爱——19世纪欧洲经典艺术展

近日,“永恒的爱——19世纪欧洲经典艺术展”在上海海派艺术馆举办。该展联合罗丹艺术中心(中国馆),以“永恒的爱”为主题,甄选数十件19世纪欧洲经典雕塑、绘画、家具等,包括奥古斯特·罗丹、朱塞佩·克罗夫、乔万尼·安东尼奥·拉布斯、卡尔·约翰·斯坦豪赛尔、玛蒂兰·莫罗、让·巴普蒂斯特·卡尔波等众多欧洲艺术大师的杰作。

猜你喜欢
调合林风眠融合
某炼厂柴油调合工艺设计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林风眠《静物·瓶花》
DOA调合沥青的制备及其在防水卷材中的应用研究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林风眠:鹜影中增添一分清寂的幻想
林风眠与20世纪的中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