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辉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关注老百姓生活问题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这样的内容取向就奠定了民生新闻扎根于民的基础。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还是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日益增长,民生新闻越来越被受众所欢迎,但是要想将民生新闻做得深入人心,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民生新闻只有坚守“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在采访制作上多下功夫,让民生新闻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才能让民生新闻深入民心。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民生新闻的传播渠道更加广泛,打破了过去单向的新闻传播模式,可以让民众民意得到更充分表达。最近几年自媒体的发展与崛起,让民生新闻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姓对民生新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民生新闻的取材渠道更加多元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生新闻的发展,民生新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有机遇,就会有挑战。新媒体异军突起,让民生新闻有了更多的传播平台和呈现形式,尤其是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让民生新闻传播得更快更广泛。一时之间,各媒体想尽招数抢占市场,都想在民生新闻这块田地里争得一杯羹。民生新闻质量得到提升的同时,受众胃口就高了,敷衍糊弄都必将失去受众。民生新闻不仅不能糊弄,还要精耕细作,要投入真情实感,才能让民生新闻真正得民心。
民生新闻首先要反映“民声”,记者要真正深入群众、低下头、俯下身,聆听百姓声音,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达。只有说百姓听得懂的话,写百姓看得懂的文章,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也才能得到更多关注度,引起百姓共鸣。
笔者从事了近二十年民生新闻的采访工作,深入基层,调查民情,在民生新闻采访方面深有感悟。在采访工作中,笔者与社区建立了良好的联系,经常到社区群众中间调查民情、了解呼声,帮助群众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在一次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本溪市歪头山镇侯屯村孩子上学没有校车、乘车难,让孩子上学能坐上校车或者公交车是当地老百姓最大的愿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多次深入侯屯村了解情况,并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商,把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最后终于得到了政府部门和本溪市客运集团的支持,为侯屯村孩子开通了公交线路,解决了孩子上学乘车难的问题。
民生新闻取材于民生,国家政策法规、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作为民生新闻的来源,但是不等于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注意选题,要选择反映百姓民生的典型事例。
民生新闻要做到“你有所呼,我有所应”。首先媒体得清楚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喜欢什么样的呈现形式;新闻发表之后,可以给百姓带来哪些好处,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做不是简单的迎合受众,而是从民生角度取材。民生新闻报道也要注意选取民生视角,语言要平易近人,切忌高高在上的表达。
①进行人性关怀,让新闻有人情味
民生新闻源头就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民生新闻无论怎么加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民生新闻的核心思想。民生新闻不仅要真实,还要凸显真情实感,在报道的时候要有血有肉、有人情味,有对人性的关怀与感悟。
在笔者采写的《好人背后的好人——常湘笛》稿件中,笔者就通过伴随式的采访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常湘笛与马占路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弟情谊。马占路身残志坚,热衷于公益事业,是“中国好人”;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占路帮助常湘笛找到了工作,让常湘笛感恩在心。几年后,在马占路病情加重,没有经济能力招聘保姆的情况下,常湘笛挺身而出,照顾马占路,做保姆不收费,十年相守于病榻前,无怨无悔。他们,无关血缘,只关亲情,不是亲姐弟,胜似亲姐弟。稿件通过对他们姐弟情谊的刻画,凸显了常湘笛知恩图报的高贵品质,反映了普通人的美好精神世界。通过这种对“小人物”的刻画,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
②体现民情民意,暖人心
民生无小事,事事都关乎百姓利益,把百姓关心的事报道出去,为百姓争取应得权益,促进社会发展与稳定,这是民生新闻应该坚守的原则。民生新闻报道不是冰冷的,而是充满温情与温度。要秉持“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宗旨,用实实在在的语言、充满温情的报道取信于民,要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声为民所呼、心为民所想。
本溪广播电视台《百姓热线》栏目在这方面就深得民心,栏目组认真对待每一位听众诉求。在节目中,同时连线听众和职能部门,线上帮助听众解决诉求,线上解决不了的,线下继续沟通解决。还定期对听众进行回访,用“死磕到底”的精神督促职能部门解决听众反映的问题。栏目的这种为民情怀深深感动了听众,被听众当成“知心人”。归根到底,民生新闻就是要以情感人,用心暖人。
民生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敢于围绕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报道。抓热点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要“大中有细,大中有物”,还要“小中见大”。比如对会议消息的报道,一般的新闻记者可以对会议历程进行报道,但是民生新闻记者就要从会议内容中挖掘新闻点,找出涉及百姓利益的方针政策等进行报道。
笔者曾多次参与本溪市两会的采访报道,为了让百姓收听到与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信息,笔者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将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着重报道,让百姓看到政府对民生的重视,也让百姓提升了自己的幸福感。
民生新闻报道要接地气,真实反映百姓生活,这就要求民生新闻记者要有“忘我”的精神品格。民生新闻记者不要把自己当成单纯的旁观者和记录者,而是要把自己当成亲历者。要自觉将自己融入报道内容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共情。一个合格的民生新闻记者要适度强化“我在现场”的情感,移“情”百姓,传递事件中群众的紧张与激动、悲伤与愤怒、兴奋与喜悦等真实情绪,真正做到体察民生、表达民情、反映民意。
在《圆梦侯屯村力解上学难》连续报道中,笔者多次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将自己当成亲历者,与孩子一起走上学路,体验孩子们没有校车上学的艰难经历,与孩子们共情,真切感受孩子们上学乘车难题以及家长的心声。笔者又把自己当成办事员,到教育、客运集团等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解决了孩子上学乘车难的问题。这样的报道让百姓感受到了媒体的真诚,增进了媒体与百姓的情感,让百姓觉得媒体就是他们的贴心人,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提高了媒体的公信力。
民生新闻的视角可能比不了时政新闻,但反映百姓生活的民生新闻同样需要大视野、广角度。民生新闻要“站得高,望得远”,需要好的切入点和落脚点。
①找好切入点,以小见大
民生新闻记者要纵观新闻事件,从中找出最能统领全篇的切入点,要通过小切口见大主题,要窥一斑而知全貌。在撰稿过程中,要努力探索新闻的思想性,让报道达到关乎民生的高度和表现力。做好民生新闻,就要从百姓生活点滴入手,真实展现百姓的喜怒哀乐,把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融入报道之中。努力让报道以局部反映整体,展现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真实现象,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笔者采写的《搬家》,围绕外地人老蔡串亲戚迷路的故事展开报道,叙述了小东沟居民“住房难、行路难、吃水难”等多年顽疾得以解决的新闻事件。用一个迷路的外地人视角体现小东沟居民生活环境新变化,这个是一个小切入点;旧城改造,是一项民心工程,这个是大主题。笔者通过这样的采访报道,让相关部门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有效解决了低收入家庭居住环境艰难的问题,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解决,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表现出政府“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②报道要有深度
民生新闻需要做深做透。记者在报道民生新闻时,要有新闻敏感性,有时候只是一个看似平常的信息,或者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可能蕴含着关乎百姓生活、关乎民生的大道理。记者要学会“抽丝剥茧”,要在细微处见真章。
笔者采访报道的新闻《危墙之下岂能安居》,就是从一位人大代表提出整治危墙的议案中找到的线索。笔者来到新湖俪城小区E16 号楼进行了实地采访。按理说,在楼房建设之前,开发商应该适当地对山石进行加固处理。可是,这处山石不但没有被加固处理,反而成了护坡墙。很多山石本来就不牢固,经雨水一冲刷,随时有滑落的危险。笔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居民的采访上,而是深入社区了解情况,之后又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起到现场调查民意,掌握了详细的资料。最后《百姓看担当》栏目组又把有关职能部门、律师、人大代表请到直播间研讨解决方案。这样的民生新闻报道,让问题一层层显现出来,并让听众诉求落到实处,做到了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③报道要多角度、多维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新闻事件也是具有多角度、多维度的,一个内容充实的民生新闻会给不同的受众带来不同的感悟。记者在采访民生新闻的时候,就要点面结合,多角度展现,让新闻事件更加具有立体感。
本溪广播电视台《刨根问底》栏目包括《记者调查》和《新闻评论》两个小单元。栏目中,就某一个重要民生新闻事件,记者“兵分几路”到不同部门进行采访,让新闻事件以不同角度展现,让受众充分了解新闻事件。在《新闻评论》单元里,又分为“听众评论”和“特邀评论员评论”两部分,全方位多角度呈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力求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一期《暖气来了》中,几位记者分别到居民家中、供暖公司、供暖办进行采访,报道了供暖第一天的情况。在《新闻评论》单元,评论员对供暖存在的问题、供暖政策进行评论解读,从多角度将新闻做深做透,让民生新闻报道更加厚重,提高了新闻质量。
新闻的时效性对民生新闻同样重要,如果失去了时效性,也就谈不上传播力,更谈不上得民心了。
在这方面,新媒体表现突出,传统媒体要向新媒体学习,在保证真实的情况下,更加重视新闻时效性,做到“新”和“快”的统一。抢占新闻市场,才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效应,才能让民生新闻有深入民心的机会。
参加杭州第19届亚运会新闻报道的记者在这方面作出了表率。他们争分夺秒地进行现场采访、现场编辑、现场报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得益彰,做到了效率、质量和速度的统一,也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速度。
短视频的发展,对民生新闻的传播非常有利。人人都是媒体人,人人可以将自己身边事做成短视频进行传播。在保证新闻质量的前提下,这无疑是有远大前景的新闻传播平台。传统媒体可以引进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将民生新闻做成短视频,进而提高新闻传播力。现在很多媒体已经引入了新媒体,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提高了民生新闻的收视收听率。
本溪广播电视台《溪视频》和《第一媒体》就是将传统媒体因素和新媒体因素相结合,将民生新闻做成短视频进行播发。视频虽然简短,但是新闻元素很齐全,让受众通过短视频“秒懂”世界。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明确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这样的准则是全体新闻工作者的行动指南。民生新闻记者要严格按照准则约束自己,在对新闻进行客观报道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坚决抵制有偿新闻,不谋私利。更要坚守为民情怀,无论何时,都不能忘记一个民生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为民而呼,为民请命。
民生新闻之所以具有顽强生命力,经久不衰,就是因为民生新闻内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媒体只有真正为百姓发声,以民为本,将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将人民放在心上,将民生新闻做得有温度、有深度,才能让民生新闻真正得民心,永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