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坤
(北京京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2399)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上发挥着中坚力量,在各个经济发展阶段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国有企业面临推动经济发展和拓展市场的重要责任。 同时,由于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对国有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股权投资是国有企业经济活动的关键内容,是指一种为了参与或者控制某一企业经营活动而实施投资,购买其股权的经济行为。 股权投资实施场景广泛,不仅可以出现在企业募集场合,在股份非公开转让场合也十分常见。 在信息化时代,市场竞争和不稳定性日益加剧,国有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不可避免地将目光延伸至股权投资方面。 同时,还要注重优化股权投资风险化解模式,强化投资过程控制和管理,建立稳定的投资发展环境,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协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股权投资是一项向外的经济行为,国有资本的经营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股权投资的项目类型和经营融资活动。 从总体来看,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投资最为明显的目的在于扩大自身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经营风险抵御能力。从微观上看,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投资的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现收益最大化。 在股权投资活动中,企业在提升资产价值的同时,还会加大对股利和资本利得的获得。 第二,赢得资产控制权。通过对被投资企业资产进行调度、管理以及控制,能够增加资产的经济效益,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1]。第三,参与决策管理,转移经营风险。 在参与某一企业资产管理活动的同时,通过干预其经营决策工作,能够化解国有企业自身经营管理危机,获得相应的商业机遇。 第四,拓展可流动资产来源。 国有企业在股权投资期间,利用融资优势,来调整资产结构,不仅可以多途径获得可流动资产,还可以提高交易股份场合的灵活性,实现投资收益的持续扩大。 第五,投机活动。 投机活动也是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投资的重要出发点之一。 利用买卖价格的差额,在股份交易平台进行再投资,由此达到扩大收益的目的。
由于股权投资稳定性面临来自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投资隐患贯穿各项投资活动之中,影响国有企业股权经济活动的效益。 近年来,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全球股权投资市场形势呈现下行趋势,国内股权投资市场也进入低活跃阶段。 面临严峻的股权投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进一步强化投资风险管理成为重中之重,发挥着现实性意义。 第一,有利于为国有企业营造可靠的发展环境。 在实施股权投资管理的过程中,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且严格遵守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序实施投资管理[2]。 通过对各项投资环节进行风险把控,能够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为企业顺利开展经营管理活动营造稳定安全的环境。 第二,强化股权投资风险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内部管控水平的提升。在国有企业股权投资过程中做好风险管控,面对市场投资环境对各项经济要素进行风险评估,不仅可以促进投资工作决策质量的提升,还可以巩固筹资能力的稳步提升。 同时,通过积极地进行投资风险管理,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风险管理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工作思维,保证企业内部管理质量的提高
在国有企业股权投资过程中,投资项目决策工作至关重要,因而,使得决策风险成为必须重视的问题。 目前,国有企业股权投资决策风险主要源于决策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投资决策方案缺少科学性和合理性,使得投资战略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现象,进而会增加决策风险。
市场风险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效益,因而是股权投资过程中的重点管理目标。 当前,国有企业股权投资中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融资市场环境不稳定。 内部资金并不是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投资的主要来源,而且对融资活动有着极高的依赖性。 近年来,国内外融资市场经济下行趋势显著,成为影响国有企业投资管理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市场竞争激烈,投资目标范围缩小。 在信息化时代,投资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对一些成熟的投资项目,企业之间存在极强的竞争,从而会引发溢价问题,增加了国有企业的投资难度。
股权投资运营是重点管理环节,目前,投资运营风险主要涉及管理层和代理层,风险防范化解效果成为影响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首先,部分国有企业股权投资管理体系存在滞后性,加上部分运营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在运营管理期间容易出现差错,影响投资效益。 其次,被投资企业在整个投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主动权,部分企业会隐瞒实际经营发展状况,对国有企业投资判断形成一定的干扰,会损害投资利益。
在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投资活动期间,受资本市场模式的限制,如果国有企业对未上市的项目选择退出,会影响股份和资金规模。 同时,风险投资机构因无法上市而选择退出投资,必然会缩小股权投资收益。 因此,股权投资期间的退出风险也成为股权投资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
从国有企业股权投资现状来看,投资效益难以进行拓展,主要由于企业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极大地影响投资管理质量。 首先,部分国有企业对股权投资管理缺乏优化更新,使得投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实际投资需求。 同时,对企业股权投资管理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足,缺少相应的风险评估体系,难以为实际投资事业提供指导和效果把控,在各个投资环节容易发生风险问题[3]。 其次,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部分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 主要表现为投资经验不足、急于求成等,尽职调查计划与企业实际投资情况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进而难以把控威胁投资收益的风险因素,影响投资决策质量。
在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投资期间,由于企业内部缺乏积极的风险管理环境,对投资过程的监管力度不足,极易引起风险问题。 投资决策、市场调查、运营管理和退出预测是股权投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的关系,任何环节出现风险管理问题,都会影响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
在大数据时代下,国有企业股权投资工作呈现出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因而,对投资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目前,受内部管理体系的影响,部分国有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工作依附其他业务管理部门,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组织和人员。 同时,加上部分工作人员缺少风险管理经验,难以保证投资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3 年上半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的募集规模达7 341.45 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滑23.5%;投资金额合计为2 929.65 亿元,同比下滑42%;投资数量为3 638 起,同比下滑37.5%。 面对瞬息万变的投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必须重视起股权投资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建立稳定可靠的内部风险管理环境,为防范化解投资风险提供坚实的支撑。 首先,国有企业应当完善股权投资管理体系。 结合企业股权投资发展情况,基于充分的市场调查结果,对投资市场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以及竞争态势进行有效预测和分析。 围绕基础调研结论,制订可持续的股权投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实施实际的股权投资活动提供精准的依据,最大限度地控制各项投资风险[4]。 其次,国有企业要推动构建先进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避免盲目投资等现象发生。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股权投资过程中牵涉的利益主体较多,因此,亟须可靠的风险预估机制参与投资过程管理。 比如,国有企业可以适当加大对风险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力度。 引进市场上先进的数据分析系统,纳入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模式中,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各项投资环节的影响因素进行集中统计分析。 依托可靠的数据分析结果,对投资风险进行科学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前端化解措施,可以有效避免较大的投资损益现象。
为了充分提升股权投资风险管理水平,国有企业要注重加强投资过程管理,保证整体投资活动顺利进行,有效规避管理风险问题。 首先,在投资决策阶段,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提高思想认识,科学认识科学决策对提升股权投资效益的重要作用。 在实施决策之前,对投资市场进行充分调查,运用专业的技能和先进的方法,实施尽职调查,为开展投资决策奠定基础。 同时,决策人员还要回归企业实际情况,并且要明确国家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对投资决策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避免盲目投资,合理把控投资风险,切实提升国有资产的经济价值。 其次,在项目投资阶段,国有企业应当对投资细节进行细致分析。比如,可以对被投资区域法律制度、政策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同时,挖掘具有广阔市场发展前景的企业,并且积极利用其经营发展优势条件,将投资风险降到最低,实现精准投资,确保股权投资效益的稳步提升[5]。 例如,2020 年3 月,青岛国信集团收购百洋股份,国信集团充分发挥百洋股份作为上市公司的平台优势,通过整合嫁接国内外优势海洋产业链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工业化养殖、水产品加工等现代渔业领域及相关配套产业,成功打造出一条完善的投资路径。 此外,在项目筹资融资阶段,企业在签订投资协议时,应当以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进一步明确股利分配方式、信息披露机制以及股份回购路径等,合理规避、化解隐含风险,切实保障自身权益。
在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投资活动中,仅仅依靠稳定的风险管理环境和过程管控模式难以达到既定的风险管理目标,还要将目光延伸至投资管理组织中,对各项投资环节的效益和风险进行精准把控,推动企业股权投资风险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首先,国有企业应当组建股权投资实施小组。 结合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架构特点,将企业决策人员和各个部门管理人员纳入股权投资实施小组中,进一步优化人员配置,巩固实施小组内部工作稳定开展。 同时,还能够落实领导责任管理制,提升风险管理质量,保证投资实施工作进入常态化管理轨道。 其次,国有企业还要建立监督和咨询部门。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成立与股权投资实施小组相适应的监督和咨询部门,对日常工作进行定期管理和监督,将投资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并为其提供可靠的咨询引导服务。 通过健全的投资组织框架,对企业股权投资活动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股权投资风险管理质量。
在开展股权投资活动时,为了进一步扩大投资效益,国有企业会调整完善股权框架,在此过程中,只有保证投资项目的顺利运行,才能够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首先,国有企业要优化投资项目运营管理方法。 利用信息化运营系统,将项目信息进行一体化管理,面对不断变化的投资市场环境,对投资项目经济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做好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为开展项目运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国有企业相关投资项目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市盈率法、市净率法、市销率法、修正市盈率法、现金流量折现法等,科学评估投资项目整体收益状况,有效规避投资项目风险,锁定收益,从而建立并且不断丰富畅通的股权退出路径。 再次,国有企业应当重视发挥自身增值服务优势。 经过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先进的经验。 因此,在股权投资活动期间,国有企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为被投资企业注入新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潜移默化地开展投后管理工作。 最后,国有企业在实施股权投资项目运用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投资项目结果进行考核。结合企业具体的股权投资项目特点,合理衡量绝对收益考核法、相对收益考核法及基本面收益考核法的价值,制订科学的投资项目结果考核管理框架,对项目投资价值进行精准分析。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国有企业要重视培养或者引进专业的管理人才,为提升股权投资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做好准备。 比如,企业要强化人才培训工作,利用组织会议、外出交流等机会,督促原有的股权投资管理人员进行系统性学习,帮助工作人员提升思想认识,掌握先进的投资风险管理知识和技能。 同时,企业还要注重优化人才引进模式,拓宽招聘途径,保证人才质量。 通过优化员工培训和人才引进,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其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加以运用,提升管理前瞻性和科学性,可以有效预防投资管理风险的发生。
在新时代环境下,国有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因而对股权投资活动质量提出更高的标准。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投资市场环境,国有企业要强化思想认识,结合当前股权投资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建立健全投资管理体系和风险评估系统,进一步优化内部风险管理环境,基于规范的投资管理流程,加强投资过程控制和管理,将股权投资风险降到最低,推动企业进入可持续健康发展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