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乌鲁木齐市血液中心)
无偿献血是指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偿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无偿献血行为既是一种医学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学行为,是社会精神文明中高尚道德的体现形式。开展无偿献血服务工作,必须随时关注献血者的心理活动情况,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
献血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献血者献血活动的心理反应。如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出现的疑惑、焦虑、担忧、恐惧等心理情绪。大多数初次献血者,由于缺少了解主观上害怕献血会损伤身体,客观上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就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在献血时出现恐惧,甚至晕厥。这种应激反应,不仅会影响献血活动的有序开展,还容易影响公民无偿献血的积极性。
在无偿献血过程中,做好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因素会影响献血者的心理活动。
1.个体认知水平。就是献血者自身对献血的了解程度。
2.人格特征。通常情况下,内向型人格对事物的防御性较强、敏感性较高,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
3.潜在遗传因素。献血者存在癔症、癫痫以及有其他疾病的,不能参与献血活动。
4.健康状态。献血者在献血时,必须保证自身机体健康,若出现疲劳、空腹低血糖等情况,极易引发不良反应,如血管迷走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常由某些因素触发,如疼痛、过度紧张,通过迷走神经介导的反射,导致内脏及周边的血管突然扩张,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的量减少,心跳突然减慢,血压降低而发生晕厥。在采血前,存在服药、熬夜、饮酒等行为,容易导致ALT(谷丙转氨酶)偏高,致使血液报废。
5.献血环境不良,如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等候时间过长、人员过于密集等。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做好以下几点心理护理措施,才能更好地稳定献血者的心理活动,避免应激反应的发生。
1.工作人员必须掌握护理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心理素质,将自己的专业能力贯彻到体检、化验、采血等献血的各个环节中,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积极消除负面影响。
2.根据献血者的个体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宣教活动,做好无偿献血的知识科普,如献血法和血液生理知识、心理反应等,充分运用知信行模式,通过增进信息、学习知识、改变态度,最大程度提升献血者的认知水平。
3.做好献血前的咨询工作。在献血者献血前,要指导献血者填写“献血者知情同意及健康状况征询表”,讲解献血的身体条件要求,以及影响献血的危险行为因素等,在确认献血者健康资料后,由医生评估其是否达到献血标准。
4.献血过程中,积极和献血者交流,注意献血者的面容变化,一旦出现冷汗、面色苍白、精神不安等情况,立即中止采血。
5.保持献血环境的干净整洁、空气流通,塑造优良的献血人文环境,合理安排献血流程,避免出现献血者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