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潭第二实验小学 佘华云
小学数学改革是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教师要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与发展目标。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量感”成为小学数学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助于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变量的变化过程与含义,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数学抽象性为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推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双重提高。可以说,学生对量感的理解程度对学生数学学习潜力的发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基于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当将量感培养视为长期的教学任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推动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要求,以“小学阶段学生量感培养”为核心,详细论述了量感的内涵及构成、培养量感的意义价值以及具体实践路径。
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有着较为明显的非标准化特质,因此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摸不清”“看不着”以及“不知从何着手”的感受。2022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量感主要是对事物的可测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为小学数学的量感培养指明了方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分析、总结与归纳,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深挖量感的内涵:首先,量感是指对量的大小的一种推断,如物体的轻重、长短、大小等;其次,量感是对不同单位属性的明晰,具体表现在学生对时间、体积、长度、质量、容积等单位的分辨。量感是学生利用多重感官对物体进行考量、分析与判断后所形成的感性认知,虽然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以及一定的随意性,但是教师还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依照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推动量感培养成果与效率切实提升,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
在2022 版数学课程标准中,“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新增内容,致力于让学生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掌握度量相关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与量感培养联系密切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质量、时间、货币等为代表的“常见的量”,这些内容来源于“数与运算”主题;二是以周长、面积、体积等为代表的与图形几何相关的度量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小学数学中量感内容呈现出由具体实物向抽象图形过渡的趋势,这样的编排设计充分顺应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小学数学的量感培养应该建立在学生对不同度量单位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新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不断形成,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提高量感培养效率与质量,教师需要在备课工作中格外关注那些与量感相关的知识要点,并且对不同学龄段的量感培养的共同之处进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教师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把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数学学科来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实现应用能力的发展。量感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更敏锐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找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良性循环中实现数学能力的切实提高。可以说,良好的量感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让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堂从来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互动的“大讲堂”,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水平素养虽然对教学效率有所影响,但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学生的个人能力与理解能力。换言之,如果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待提升,那么无论教师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都无法取得理想的成果。不仅如此,量感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则是小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驱动力。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初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差,而这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让学生调动多重感官加深对量态的认知,用更成熟的数学思维参与教学活动,紧跟教师步伐,在丰富学习体验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数学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首先,培养量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学科是一门兼具抽象性与逻辑性的学科,而量感可以帮助学生将“数”与“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点到面地将计量知识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既降低了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难度,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构建更全面、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可以说,培养量感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推动学生理性思维与逻辑思维双重发展,为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其次,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科特点,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不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都停留在计算这一较为浅显的层面,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数学学科的本质与内涵,而培养学生量感有助于学生通过探索、练习、实践等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经验,了解数学学科的广泛性与严谨性等特点,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切实发展。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就不能让教学囿于教材、限制于课堂,而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调动自身知识,在思考与对比中总结生活经验,使其内化为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减少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为学生的学习带来的阻碍,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化的视角出发,感受到数感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长度单位”的教学为例。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学到了厘米、米等知识,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又学到了毫米、分米等知识,针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先从生活中的事物着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事物的长度,与学生一起探索生活中的1 厘米、1 毫米等。在实际活动中,学生观察的对象可以是同学的身高、铅笔的长度、橡皮的宽度。当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充分理解所学的长度单位后,教师就可以推动学生的量感向更深处漫溯,将测量活动引入课堂,学生将铅笔盒、水杯甚至毛绒玩具带到课堂,与教师共同完成测量任务。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数学课堂增添了别样的乐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深入理解与探究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单位,并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融入量感的培养。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负数”的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急于开门见山地阐述负数的概念,而是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的负数”。不少学生纷纷说出天气预报表、体温计、海拔等,从而对生活中的负数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并结合生活中的经典案例很快就领悟了负数的内涵,实现了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量感既无法直接看到,又无法亲手摸到,是学生在学习相关计量单位时,通过体验对物体形成的感知。因此,在量感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必不可少,如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理论的灌输,并没有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实践情境,那么量感的培养将无从谈起。基于此,在量感培养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素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接触和感知到,这些教学素材可以是教具,也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总之,教学素材需要通过丰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提供科学的“学习支架”。创设实践情境时,教师还要为学生预留一定的自由探究空间,让学生不断深化体验,加深对自身的认知。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容积单位“升与毫升”的教学为例,为了增强学生对容积的感受,提高学生的量感能力,教师可以拿出大瓶饮料瓶、牛奶盒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 升和250 毫升。然后,教师为学生准备纸杯、茶杯、不同规格的饮料瓶作为探究工具,让学生测量,在实践中感受不同容积的大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验证多少个纸杯的水是1升,从而建立起关于1升的具体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直观体验、亲自感受,强化学生对量的感知,推动学生量感能力切实发展。
与数感相比,量感的培养更强调学生的感受,在教学活动中侧重于估算、比较与应用。从量感的本质角度而言,度量属于数学思想范畴,要求结合精准的数量与空间形态定量,用定型的方式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刻画。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量感”内容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很多时候,教师要想为学生准备具体的教具与教学情境,往往会受限于教学资源而难以实现。这时,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设备实施“量感”的可视化教学,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对“量”形成直观感受,加强学生对事物的推断力,推动其数学思维的发展与进步。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中,学生学习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及立方米等体积单位,也学习了“1 立方分米=1000 立方厘米”的换算。在这一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一个棱长为1 分米的正方体,并提出问题:“1 分米=10厘米,那么棱长为1 分米的正方体可以切割成几个棱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体呢?”随着学生的深入思考,课件层层递进地进行呈现——大正方体一层可以切成10行,每层有100个,一共可以切成10层,那么一个棱长为1 分米的大正方体就可以切割成为1000个棱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过程,还能够将自身的思维可视化,在增强量感的同时丰富了解题思维。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阵地,而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尤其在量感的培养上。量感建立在体验、总结与推理的基础上,而数学课堂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机会,那么教师可以构建家校合作渠道,让家庭生活成为量感培养的延续课堂,让学生在丰富实践体验的同时夯实所学知识。在家校合作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络本,来强调量感培养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及时通过家校通、微信群等路径,让家长及时获知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并传授相关的教育经验,让家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培养学生的量感。
例如,当学生学完长度单位后,家长就可以与其一起对家里的家具进行测量;当学生学完时间单位后,家长就可以与其一起制作时间表;当学生学完货币单位后,家长就可以带学生去购物,让其做自己的小帮手,同时结合质量单位,让学生对所购买货品的质量有更为直接的认识。
总而言之,量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必备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深入分析量感内涵及其构成的基础上,充分认识量感培养在提高教学效率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及时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路径,通过结合生活实践、创设实践情境、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家校合作等方式,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