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4-03-19 02:14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七中学讷文莉
天津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核心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七中学 讷文莉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兼具思想性、综合性等特点的课程,在促进青少年成长、实现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国家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道德与法治是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前提,更应该深化课程改革,积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思政教育创新蝶变。

一、意义建构: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落实党和国家政策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顺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中小学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由此可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应对教育改革的外界环境刻不容缓。道德与法治教学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具有跟进发展的使命感。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初中阶段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鲜明特色,该阶段的学生是一群朝气蓬勃的群体,身心发展处于大变化时期,思想与行为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此,培养以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遵循自然成长规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更有助于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有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为了响应政策号召,学科课程标准、教育活动、考试测评等都进入更新状态。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生“拔节孕穗期”的关键课程,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学到的价值观不仅能应对一时,更能指导终身。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规范言行举止,实现道德与法治以思想、体验为主导的学科价值。

(三)有助于实现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回答了“培养何种良性思维品质的人”的问题,这种思维品质更具有包容性和拓展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具备立足社会的能力。学生所追求的是自我社会化的完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指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迈向社会。

二、实践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利用情境教学培养核心素养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性地创设主题场景,增强学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发展心理机能。情境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增加学生的体验感,促使学生主动求知。道德与法治课程人文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突出,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身临特定场景进行学习,更容易培育核心素养。例如,围绕“有人摔倒是否应该扶”的问题,教师引入“深圳小月月事件”和“深圳彭宇案”,通过正反对比强化学生体验,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启迪,提升公民素养,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一般而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情境有三种类型。

一是语言描述情境。该情境相对而言简单直白,教师组织教学语言,向学生描述一种情境,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如讲故事,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规则》教学中,教师设计“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虚拟故事,通过小玉壶在回家路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小玉壶与自己和路人对话,让学生感受到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影响。在虚拟故事的支持下,学生主动代入情感,将自我视角与小玉壶的视角融为一体,产生“人人守规则、社会更和谐”的感受。故事语言平铺直叙,将学生快速带入语言描述中的世界,与主人公一起探索知识、思考问题。

二是多媒体呈现情境。数据调查显示,人类记忆的知识中有16%是通过听觉获得,还有27%是通过视觉获得,如果能同时刺激听觉系统和视觉系统,就会直接获得43%的知识。多媒体集成形象生动的教学场景,可以提供量大、质高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视听支架。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节奏与旋律》教学中,学生无法凭借想象学习“节奏与旋律”知识,教师搜索网络资料,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交响乐团演奏视频,学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乐团的演奏情况,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教材内容。多媒体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开阔视野,拓展了思维广度和深度。

三是现场模拟创设情境。现场模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帮助学生情景再现教材故事,引导学生欣赏、观察、思考故事情节,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法律保障生活》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表演地铁让座、违反校规、酒驾小短剧,让学生讨论道德、校纪校规、与法律的关系,进一步理解法律的特征。现场模拟的优点在于教材内容的二次处理,学生通过故事新编培养创新能力。

(二)利用有效提问培养核心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科教学由知识本位型课堂向核心素养导向型课堂发生转变,教师更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对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有更深刻的理解。有效提问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广度和深度,由浅层学习进入深度学习。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是将问题作为惩戒手段,用提问的方式“吓唬”学生,如“同学们要认真听讲,如果表现不好教师会提出问题,回答不上来就要接受惩罚”,这样学生会对课堂提问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厌恶道德与法治课程,课上不敢与教师对视,回答问题时会担心受到同学的嘲笑,反向作用下,教学效果严重弱化。真实有效的提问是让学生跟上教师的节奏,勇于表达真实想法,促进师生或生生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教学中,教师设计开发式的问题:“生命能永恒吗?如果三体舰队来到地球,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你会怎样度过呢?”该问题可以触发学生神经,使其产生紧张感,辩证思考生命的意义,认识到生命的不可预知性,形成尊重生命的意识。

又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参与民主生活》教学中,教师设计分层问题,针对学优生:“你想象中的民主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民主生活有什么不同?”针对中等生:“你能在生活中找到民主生活的影子吗?请举出不同的例子。”针对学困生:“你知道什么是民主生活吗?请认真阅读教材,整理问题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优生先对民主生活进行理解,再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民主生活,在此基础上深化认知,提炼学习要素、整合学习资源,探究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自己对理想民主生活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比分析。整个过程是基础认知——意义建构——综合实践三连跳的过程,学生思维得到飞跃。中等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迁移,而且通过思考不同领域的例子,进一步拓展了思维广度和深度。学困生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图片,文字排版引人入胜,学生阅读时会加深对文字的印象,自然而然得到答案,增强学习自信心。

通过有效提问,处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思维火花的碰撞点,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理解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

(三)利用教学评价培养核心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创设情境和有效提问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思考、探究、交流的过程,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传统评价体系无法真实反映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真实性,所以需要创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首先,评价主体多样化。教师将学生、家长纳入评价体系,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点评、教师总评的形式组织评价活动。学生之间相互了解,沟通交流的频道相对统一,更能够发现彼此的不同之处。学生自评时从学习感受出发,分享自己学到哪些思想和价值观,日常生活中会如何指导实践;小组互评时从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入手,学会辩证思考问题,了解对方的看法,提出不同建议,学会多视角看问题。学校教育具有时空局限性,教师无法时刻关注学生,而家长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能够在家庭场域观察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在道德意识、法治观念、健全人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与教师及时沟通,对学生展开个性化辅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领作用,虽然号召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但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代表无节制的自由,教师要提供思想上的指引,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价值指向,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评价方式多样化。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单一的纸笔测试无法评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情况,故而评价方式应该向小论文、主题活动、项目演示、小组交流、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形式转变。教师聆听、观察、分析学生在论文、活动、调查等评价形式中展示出来的观点、思想和行为,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制作电子档案。例如,教师在开学初期组织“价值追求”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以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为切入点实施评价,建立初始档案。期末时,教师再次组织同一主题活动,结合学生一学期的行为表现,对比初始档案,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

通过优化教学评价,学生从只看结果转化为重视过程,逐渐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导向,即“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带着这样的认识,学生自主约束言行举止,实现自我社会化的完善。

(四)利用社会实践培养核心素养

初中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行动力,为了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教师要适当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

具体而言,教师向学校汇报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学校针对实践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联合单位、活动落实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然后向社会活动组织介绍相关情况,以班级为单位共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教师组织学生分别进入养老院、社区、城市清洁服务中心参观学习,了解社会对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以及一线服务人员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学生进入实践对象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开展服务活动,在养老院,为爷爷奶奶倒水、揉腿、讲笑话、分享身边的趣事,通过力所能及的事帮助老人度过美好的时光;在社区,为志愿者送水、送零食,帮助社区工作人员进入居民区宣传法律知识、卫生注意事项等内容;在清洁服务中心,帮助清洁工打扫卫生。

“重视思政课堂的实践性,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题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教材上的理论进一步升华,有效锻炼了心理品质、积累了情感体验,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内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落实教育方针,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学科价值,满足学生社会化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重视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情境教学、有效提问、优化评价、社会实践为学生构建高质、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提升核心素养,成长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