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在中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治理问题的日益突出,从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视角推动现代企业治理的理念备受关注。粮食储备企业作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主体,具有鲜明的企业特征和社会公益属性。推进粮食储备企业ESG治理,是立足新阶段贯彻粮食安全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粮食储备企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路径,也是切实发挥粮食储备职能、维护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抓手。
粮食储备企业ESG治理理论探究
党的二十大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ESG治理关注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问题,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企业治理实践中的运用,为新阶段粮食储备企业治理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ESG治理从资源环境维度为粮食储备企业的治理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视角。发展应当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经济可持续又是社会可持续的前提,行业、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微观单位,只有平衡好自身效益、环境利益和社会利益,才能实现自身及整个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经历了数次演变,从单纯的粮食数量安全,到粮食生产安全、粮食流通安全、粮食消费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等涵盖了多维度的安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安全被提升到总体国家安全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是立足我国资源环境禀赋和实际出发的重大发展理念和战略部署。粮食储备企业上连种植端、下接消费端,储备环节治理理念的变革深刻影响着粮食安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ESG治理从社会责任维度为粮食储备企业的治理提供了利益相关方理论的视角。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不仅关乎企业股东、债权人、员工、上下游企业等直接利益相关方,也关乎社会大众,对社会责任的缺失将损害企业所在地区甚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粮食储备企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公益属性,其从事的储备业务衔接着粮食生产和消费,紧密联系着政府、农民、粮食经纪人和粮食加工企业、消费者,承担着保障粮食安全、服务宏观调控、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社会公益职责使命;这也是粮食储备企业治理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ESG治理从治理维度为粮食储备企业的治理提供了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的视角。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仅取决于利润,更取决于公司内部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应对能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风险挑战相比以往更为错综复杂,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粮食储备企业需要在复杂环境中不断健全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和公司治理体系,将ESG理念融入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全局,把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新目标新任务付诸行动、见诸成效,为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贡献力量,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可靠力量。这也是粮食储备企业立足之本,是粮食储备企业打造金字招牌和百年老店的必由之路。
粮食储备企业ESG治理现状
ESG理念在粮食储备企业治理领域大有可为。当前,ESG理念在我国公司治理领域的导入、运用和发展已经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内ESG发展以政策支持和驱动为主,自上而下逐步促成企业和公众对ESG的理解。起步虽然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因为ESG理念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等思想内核与当前新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我国监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大众对ESG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近年来有关需求有所增长。
粮食储备企业治理对ESG理念尚为陌生。我国ESG体系起步较晚,发展滞后于国外。2008年以前國内ESG发展仍然处于萌芽阶段,目前信息披露环境和数据基础相对较差,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或绿色发展方面单独的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行业表现方面,在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中发展相对突出。ESG理念主要被作为一种投资理念和策略,粮食行业的ESG治理理念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框架搭建方面,粮食储备行业缺乏针对ESG信息披露的规制要求和顶层框架的统一设计,对信息披露的程度和质量产生了影响。
粮食储备企业ESG治理的基础较为薄弱。环境风险当前已成为风险管理必须考虑的重要维度,但对于环保标准及政策变化、环境事件可能带来的声誉风险、污染物处置管理、环保违规处罚及重大安全事故等,总体上仍然缺乏系统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预防、应对处置机制。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包括对员工权益和发展的关注和保障,也包含在慈善公益、脱贫攻坚和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为及信息披露,但部分企业对社会责任关注有限,且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宣传业绩为主,较少涉及负面信息。粮食储备企业ESG治理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粮食储备企业内部控制政策法规体系相对薄弱,特别是公益类国有企业有关体系还处于探索阶段;董事会监事会审议监督、经理层经营决策和企业授权体系管理之间缺乏有效平衡,权责不清等现象时有发生;地方基层粮食储备企业治理理念相对落后,易引发违规决策等情况;党的领导与企业治理嵌入不深,引领效果发挥不足;部分地方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对基层粮食储备企业业绩考核偏重经营利润,忽视社会责任考核评价;外部监督和独立审计制度贯彻不充分,部分“一把手”权力运行得不到有效监督制约。
加强粮食储备企业ESG治理的建议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需要构建粮食储备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三个维度同向发力的治理新格局,从行业宏观和企业微观两个层面同步加强富有ESG理念特色的治理措施,推动经营管理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推动储备业务绿色发展。首先,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供应存储。现阶段,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较高水平,粮食库存充裕,農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着眼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把握国内外两个市场粮食消费需求动向,着力增加绿色优质、营养健康粮食及食品供应。其次,优化储备结构,着力增加绿色粮食存储量。逐步形成收储流通环节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积极反馈机制,推动实现粮食收储与质量挂钩、优质优价,深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后,统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着力于大食物观,统筹行业升级、改革发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建立覆盖从田间到餐桌的监管体系,实现绿色储粮、绿色供粮。在从粮仓到厂商的粮食产业链中端发力,“藏粮于技”,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让绿色的粮更优质;在从粮仓到餐桌的粮食产业链中后端发力,围绕下游加工需求和终端消费需求,结合储备和轮换合理开展经营。
推动储备队伍担当作为。一方面,强化企业职工权益保障。对企业内部职工权益的保障是影响企业经营稳定的主要因素。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要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员工担当作为。进一步完善薪酬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个体能动作用,将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结合。强调“维护国家和社会利益是粮食储备企业发展最高效益”的价值认同,同时积极探索社会效益、企业利润与员工利益之间的结合点,建立相对平衡的协同机制,真正实现企业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保障员工队伍团结稳定。
另一方面,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粮食储备企业最首要的社会责任就是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坚决服从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任务部署,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强化员工对企业战略制定及实施的参与力度,构建终身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加强合规经营,积极做好信息披露,建立并巩固企业公信力,获得上下游链条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同。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助力服务“三农”和脱贫攻坚,积极参与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模式,将自身发展更好融入社会发展的趋势中,促进企业经营与社会发展共生共益。
推动储备治理健全完善。首先,全面加强粮食储备企业党的领导。坚持党对粮食储备企业的全面领导,统筹粮食行业特点和国有粮库公益特性,推动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二者相统一,将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中,规范组织架构,健全制度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做到组织落实、干部到位、职责明确、监督严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党建和粮食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建工作始终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规范和优化党组织前置研究讨论机制,完善符合条件的党组织领导班子和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成员之间双向嵌入、交叉任职体制。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组织在总揽全局、把关定向、引领发展、保障落实和队伍建设上有力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切实增强粮食储备企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其次,健全完善公司治理。大力推动地方粮食储备企业政企分开和公司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和经营决策机制,逐步实现粮食储备企业扁平化管理、集约化运作、集团化管控。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粮食储备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构建覆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且权责清晰、风控有力、信息畅通、监督有效的内控管理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建立聚焦主责主业的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储备体系布局和粮食仓储设施投入机制,构建国有粮库人才培养、补充和成长机制,完善科技创新驱动机制,提升粮食储备效率和效益。压实各级国资监管部门出资人职责,加大多方主体监管协作、协同联动,强化粮食储备企业治理主体管治合力。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会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和粮食行业信用评价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