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平
俞大猷是福建晋江人。
都说“俞龙戚虎”,俞大猷比戚继光大25岁,是戚继光的前辈,但戚继光后来的名声、官阶都超过俞大猷。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写戚继光,曾说俞大猷提出“让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鉴于倭寇娴于陆战,可用战船、火炮歼于海上,无使其有登陆机会;还有削减陆军军费配备水师,以精兵利器的质量取代数量等。而戚继光认为,军队的主要任务是内部平叛,而非抵御外寇,数量多寡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俞大猷的建议终不被采纳,黄仁宇用八个字为之一叹:“壮志未酬,赍恨以殁。”
简言之,俞大猷更重视战略布局,戚继光则注重现实战术。而戚继光在实际作战中屡战屡胜,名动朝野。仅此一点,俞大猷的不被理解和孤独感,即甚于戚继光。
低级武官出身的俞大猷,为何具有这种战略思维?
明代重文抑武,他出身军户,身份低下。因父亲是低级武官,死后他可以“嗣世职百户”。俞大猷袭职的百户,所辖士兵112人。百户六品,比文官县令的七品高一级。《明史》赞他“负奇节,以古贤豪自期”,说他“少好读书”,拜儒林武界高人为师,学《易经》以“推衍”兵法,又学剑术。
一个低级武官家庭,“家贫屡空,意尝豁如”,可见他志向高远,不以贫困而萎靡不振。
从嘉靖年起,卫所军队已几近萎靡而没有战斗力,置而难用。为抵御倭寇,俞大猷、戚继光、谭纶等在沿海募兵,俞家军、戚家军皆令倭寇闻风丧胆。募兵皆由朝廷批准,统一划拨经费。“黄沙百战穿金甲”,俞、戚二人最后都擢升至总兵,这已是明朝武官的最高级别了。
与戚继光的一帆风顺不同,俞大猷一生命途多舛,厄运缠身。
俞大猷于嘉靖十四年(1535)武会试中举,升千户调守金门。因海寇频仍,他上书纵论时事。上级大怒:“小校安得上书?”俞大猷不仅受笞杖,军籍也被除名。
后遇兵部尚书毛伯温率军征安南,俞大猷又慨然上书,陈述作战方略,并自请从军。毛尚书读了,也只是“奇之”而已,直等到战事结束,也无下文。
嘉靖二十一年(1542),俺答汗入寇山西,京畿震动,嘉靖皇帝下诏征天下勇士。俞大猷自荐于巡按御史,报兵部。毛伯温还记得他,送他至宣大总督翟鹏处。召见论兵,翟鹏大为折服,称谢道:“吾不当以武人待子。”竟折节下堂致礼。《明史》大书“惊一军”。可见俞大猷胸中韬略已超过一般武将,但结果仍是“亦不能用”。
试想,兵部尚书送来奇才从军,总督肯定召集幕僚和麾下武官会聚一堂测观,那些尸位素餐者必进谗言:一个开除军籍的平民,水平比总督还高,这如何用得?俞大猷只好怏怏而归。
这回估计是毛尚书生气了,他直接任命俞大猷为汀漳守备去试身手。
俞大猷有儒将风度,到任先建书斋“读易轩”,除与文友雅集切磋《易经》,即是每日教士兵击剑,却不耽误指挥,连破海寇,升署都智慧佥事、广东都司。
当地反叛,俞大猷只带数人入敌穴,晓以大义,且教示剑法,一众“骇服”。所谓兵不血刃,足见他的攻心之术和大将风度。
后俞大猷受巡抚朱纨欣赏,荐升他为都指挥。适逢广西内乱,俞大猷赴之大胜。但严嵩当道,竟不叙其功,仅赏银五十两。之后他平倭于浙江,屡立战功,严嵩死党赵文华、胡宗宪不但不表功,还以偶然失利予以贬职。
俞大猷不计个人得失,冲杀在抗倭前线,战功频传。但是,他仍被胡宗宪构陷,胡宗宪自己不战而诬俞大猷“纵贼”。
嘉靖帝大怒,令锦衣卫将俞大猷逮入诏狱,夺去世荫。幸有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与俞大猷相识,钦佩他的品行,自掏银两行贿严嵩放人。陆炳因宫内失火救过嘉靖帝的命,严嵩不便作梗,这才放出俞大猷,令其戴罪立功。
依俞大猷的性情,他决不会向权奸行贿,那样必死无疑。严嵩走狗赵文华督察防倭军务时,抗倭的统兵大员张经、李天宠二人不买他的账,估计是不理睬他的索贿,便被诬下狱处死。俞大猷很幸运遇上了陆炳。
后因战功,俞大猷升任福建总兵。他与戚继光联手大败倭寇,奇怪的是,戚继光受“上赏”,俞大猷只奖赏了银两。
俞大猷后调广东,与倭战部将失利,被闽、粤两地巡按御史纷纷劾论,俞大猷又被免职,幸被总督吴桂芳留下,以战功署都督同知。俞大猷在广西平乱大胜,朝廷仅给了他一个世荫指挥佥事的奖赏。但不知何故,一向口碑“为将廉,驭下有恩”的俞大猷,又被巡按一纸劾奏,竟诬其“奸贪”。此次连兵部也为他力辩,但诏命他“还籍候调”,实际等于他又被夺职回家了。后来大概是查明不实,俞大猷复任福建总兵官。
万历元年(1573)倭寇进犯,俞大猷又被“坐失利夺职”。看来皇帝换了,俞大猷的坎坷命运并未改变。后来干脆撤掉其统兵权,给他个闲职去训练车营。这大概是借口他曾在西北以战车大破俺答汗铁骑。
不能上阵杀敌,俞大猷失望之余,连上三疏,乞挂甲归田。
不久,俞大猷逝世,孤独的将军再也不用翻来覆去受折磨了。
俞大猷作战,计大利而不计小利。每战必先详细计划,不仅几乎每战必胜,而且极力避免过多伤亡,这是他恤悯士兵的特点。
明朝的皇帝除朱元璋、朱棣,后世皇帝并不熟悉武将,听任文官裁抑,言官滥劾,致使英雄扼腕,死不瞑目。
明代军制,指挥战役由文臣任统帅,侍郎衔巡抚为三品,总兵虽是二品,但常被巡抚蔑视为役卒。总督、巡抚不懂军事,但有纠劾权,往往致使战事失利,总兵掉脑袋都有可能。嘉靖、万历皆属刻薄寡恩的君主,加上猜忌武将,大的战役还要派文官去督察、太监去监军,若被文官弹劾,十之八九武将倒霉。像俞大猷以及戚继光之结局已是万幸,尤其俞大猷,更是不幸中之万幸,从死神手中逃脱,幸免于难。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俞大猷以百户世职投军有多少年?有人计算共47 年。人生如斯,也不枉英雄立品清白传世。俞大猷有两句诗:“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有如此心境,岂惧孤寂?
(摘自《北京晚报》)
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時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
——郑观应《盛世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