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由于我国科技发展起步较晚,从目前国内大部分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因此,有必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从实际客观条件出发,综合当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出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所需的、具体的、可行的优化策略,让互联网技术能够科学助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促使建筑企业的发展能够再次迈上新台阶。
在社会持续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人本主义理念逐渐深植于人们的内心,与生命安全的关联日益凸显,因此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控制变得愈发重要。当前,中国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管仍依赖于人工操作,其效果和费用都令人担忧。然而,中国对于利用信息科技构建安全管控系统的起始时间相对较晚,且进展缓慢,亟须研究并建立一种适用于国内建筑项目的综合化、一体化安全管理模式。
这个基于互联网的安全管理系统应针对现存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样才具备真正的实用性。所以在本研究中发现问题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后,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实施,并评估其效果,持续优化安全管理机制,让“互联网+”更具智能化,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工程领域,使之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建筑安全管理水平。同时,用时代先进的科技产物帮助建筑企业进行管理的变革,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更加智能化、科学化、先进化,降低建筑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做到早预见、早发现、早解决,为人员的安全和建筑的质量再添一层强力保护。
研究主要涉及6方面内容具体为:第1,研究背景基础调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课题内容。第2,整理与课题主题有关的智慧工地理论和建筑工程智能“互联网+”安全管理理论,深入研究和了解当前“互联网+”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实际运用情况。第3,利用大量问卷调研来确定“互联网+”环境下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发展状况。第4,针对这些数据提炼并概括出目前安全管理面临的关键挑战,为未来实施基于“互联网+”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第5,基于“互联网+”的安全管理实施策略及案例分析,再结合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和影响安全管理的因素分析,制订符合当下发展的基于智慧工地的安全管理实施策略,为“互联网+”安全管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价值,第6,以实际的工程建设项目为案例,对基于“互联网+”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整体评估方法,科学有效地衡量这种新管理模式的成效,从而判断该方式是否可行或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1]。
2.2.1 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安全管理存在以下4 个方面的问题具体为:
1)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治理体系是一个标准的框架与行动规则,它不仅作为指导方针来实现企业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和精细化,同时还为行为规定设立了一个参考点。成功的企业必定有严谨且实施到位的规章制度,而在建筑行业里,尤其是对于大型项目而言,安全管理的地位尤为关键,这是由其庞大的工程量、多样性的工作内容、大量的工作人员及高风险的工作环境所决定的。另外,尽管有些建筑企业已经制订了一些关于安全的政策和规定,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未真正落实这些措施,因此并没有给员工带来有效的约束,使得安全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2)安全施工意识较薄弱。当前,部分建筑企业对于施工安全的管理理念有所误导,且缺乏足够的安全生产警惕性。主要表现在某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试图降低人力成本并延长工作时间;有些企业未充分准备所需的劳动保护设备;也有一些企业未能开展足够的安全培训,导致工地中的安全氛围不够浓厚,甚至缺少必要的安全警告标识等,这些都构成了目前施工行业中潜在的危险因素[2]。
3)安全文化建设不足。构建安全的企业文化和环境,需要依据当前的社会安全状况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一系列的安全文化方案,目的是确保企业能在安全管理的领域保持积极的态度并具备实践操作的能力,这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文化影响力及声誉。然而,对于许多建筑企业尤其是小规模的建筑工程企业来说,他们在安全文化的建立上存在较多不足。这种现象使得作业流程不够严谨,员工的行为缺乏约束,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也较为淡薄,从而大大增加了发生意外风险的概率。
4)安全施工技术较陈旧。科技设备的进步使得建筑行业的专业工具日益先进化,逐渐开始替代传统的劳力。通过使用现代化的建筑器械与技术,不仅能减轻工作人员的负担,还能显著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率。然而,根据国内的安全事故统计数据,某些地区仍然频繁出现建筑安全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足和施工方法过时[3]。
2.2.2 工程安全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在科技的带动下有了巨大突破,“互联网+”科技发展更是如火如荼,在各领域的应用得到一致好评,然而从现实调研情况分析可知,部分建筑企业依然沿用传统模式进行工程安全管理。一方面,在工程施工现场部分管理者依然只使用对讲机或手机和一线施工工人进行工作沟通,因施工现场监管人员负责的区域较大,导致难以实时监控现场施工过程,容易出现建筑安全事故,包括人员坠落、建筑质量问题等。另一方面,建筑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实际情况与建筑方案不匹配和需要整改的情况,如不整改可能会使建筑留下安全隐患。此外,一些建筑企业依然采用传统方式,即先勘查测量再回办公区电脑绘图,最后传回新的施工图纸的方式,这样的流程会极大拖延施工进度。因此,很多现代化电子科技设备没有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得到充分应用,尤其是新的互联网技术没有得到重视,阻碍了建筑安全施工技术的发展,也不利于建筑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利用信息和互联网平台融合互联网与传统行业,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创造新的发展机会。“互联网+”通过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行业进行优化升级转型,使得传统行业能够适应当下的新发展,从而最终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针对当前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降低风险、保障工作品质并且推进企业的高速成长。现在许多建筑企业也在寻找如何把“互联网+”融入他们的业务流程中,而且这种方式对于加强工地安全监管的确具有显著的效果以及广阔的发展潜力。
2.3.1 应用“互联网+”达到BIM建模目的
建 筑 信 息 模 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作为一项数字化工具,现已普遍用于建设项目的计划及执行阶段的管理。它的核心思想在于把所有相关工程的数据和资讯汇集至参数化模式里,以确保在建造过程中的决策、操作和控制都可获取及时的信息交流与分享。借助网络科技和大数据的使用,BIM 能使建设项目管理的效率更高且更精确。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当项目建设启动时,由项目负责人依照建筑设计的蓝图和实际环境条件来创建BIM,然后针对工地、办公室、交通路线、水电气设施等方面提前安排和调试,再利用电脑辅助技术制订安全的施工平面方案。通过使用BIM,可以在初期设定好施工的安全平面布局,防止各个流程之间产生后续矛盾或互相限制,从而全方位掌控整体的施工安防状况,尽可能减少潜在的风险隐患。因此,“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为建筑施工的安全生产提供了一道坚实的屏障[4]。
2.3.2 通过“互联网+”打造安全门禁管理
通过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建筑工程企业可以实施高效率的人员管理和薪资管理。现阶段,许多标准化的建设单位已经实施严格的作业人员出入登记系统,也就是常说的安全门禁控制。这项措施对于建筑工程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体为:第1,它展示出该企业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程度;第2,这有助于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士入内,降低安全隐患;第3,此举也便于记录员工每日的工作时间,为后期的工资支付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特别是在工作日志管理方面,“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达到了增强管理效果的目的。工作人员只需使用特定的芯片或采用面部识别即可进出门口,电脑会自动收集相关数据以实现实时监控,并且会对某些特定人群进行更深入的关注与预防。此外,该项安全门禁管控也能确保工人工资发放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建设单位的“零拖欠”政策提供详尽的信息统计及预先警报,以此减少可能出现的劳动关系争议。因此,安全门禁管理是一种有效的“互联网+”精准管理策略,在建筑行业可以得到较广泛的实际应用[5]。
2.3.3 利用“互联网+”实现远程安全管控
由于许多建设工程的数量庞大且内部外部环境繁杂,同时涉及大量的人员参与,这给施工企业的生产安排和安全监管带来诸多挑战。为了有效而精确地执行安全管理工作,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进行远端安全的监测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现在,部分建筑企业已经在其工作区域安装了监视器以实行远程安全控制,实现了多种管理的目的。具体作用为:第1,这种方式可以实时追踪建筑项目的进展情况及生产状况。第2,它能自然地促使员工加强自律,降低懈怠或缺勤行为的发生率。第3,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即时发现工地现场的安全问题和潜在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阻止事故的发生,保障建筑工作的安全。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安全监控方案使得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上取得了空前的效果[6]。
2.3.4 借助“互联网+”创新安全培训模式
当前,许多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隐患主要源于建设方与工人对安全的漠视及对相关知识的匮乏。尤其是那些来自乡村的工人,他们的文化水平通常较低,对于生产的安保常识了解甚少。在此背景下,实施有效且积极的安全训练教育是较为可行的策略。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依赖书面材料,过多的文本讲解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然而,“互联网+”的技术手段给安全培训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模式,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有趣、活跃且高效。例如,部分建筑企业采用计算机投影技术配合三维仿真模型进行职工培训,不仅使员工掌握了技巧和知识,还让他们深刻理解了施工安全的重要意义。此外,也有一些建筑企业建立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体验中心,预设多种模拟环境供员工体验。在这个空间里,员工可以亲自感受施工安全事故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他们的安全生产意识[6]。
2.3.5 依托“互联网+”建立安全监管平台
当前,建筑工程领域的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缺少适当的安全监控措施。由于政府对安全的监督不足,建筑企业在安全管理的执行上过于疏忽或随心所欲。然而,对于负责安全监察的机构来说,实施这项任务的确面临一定的挑战。例如,由于执法人员数量及时间和精力的分配问题,他们无法时刻出现在工地现场进行督导与审查。但是,“互联网+”技术可有效地提高安全监测的便捷性和效率。借助网络数据传递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可实时了解建筑企业的安全状况。另外,安全监察部门还可设立公众投诉举报渠道,以接收来自社会举报的关于安全隐患的信息并作出回应。所有这些都是为增强安全监察部门的行政执法力量,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其干预效果[7]。
针对当前建筑工地安全管理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探索“互联网+”技术在安全管理中的运用及其带来的影响,以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主要结论如下:第1,建筑企业需要深入研究“互联网+”技术的相关理念和最新技术成果的运用,以了解其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第2,需要探讨“互联网+”技术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案。第3,提出一种基于智能“互联网+”技术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方法。这样可以使建筑工地的安全管理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信息化,从而提升了安全管理的效率并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本文深层次地研究了互联网技术如何影响建设项目的安保措施,并对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进行剖析。除此之外,文中也提出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的建设项目安全管理策略。例如,将BIM 普遍用于建设项目的计划及执行阶段的管理,采取安全门禁控制措施提高人员管理和薪资管理的效率,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进行远端安全的监测,从而高效精确地执行安全管理工作,采用计算机投影技术配合三维仿真模型、建立VR 体验中心来进行职工培训,以及借助网络数据传递和大数据分析工具建立安全监管平台,加大安全监察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等措施,该行为对于保障建设项目的安全有着关键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因此,要积极推动信息科技在项目建设安全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