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洁
(新疆阿克苏市第四中学,新疆 阿克苏 843000)
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让崭新教学思想层出不穷。时空观念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教学智慧的体现,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一种思维方式。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教学呈现出单一化、零碎化,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仅仅局限于单个知识的细致讲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在特定的时空中,对知识展开精准理解和把握,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仅仅浮于表面。历史事件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时空下发生的,不关联具体的时空要素,单纯从知识点剖析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容易偏离教学轨道,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抓住教学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感知知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多元探索和挖掘中生成时空观念。
高品质课堂教学构建要注重多元活力激发,从影响课堂的因子着手,进行探寻,为学生顺利攫取学科认知创造良好环境。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是极其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顺利推进的有效保障。构建活力课堂,激活学生的时空观念需要从教学初始环节着手,进行情感情境的铺陈。课堂推进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呈现,关键看课堂生命活力指数。课堂生命活力指数的高低是由学生决定的。学生情感充沛,探索意识极强,自然会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更好地感知每一个知识点。学生认知情感的激活需要外部因素的助力,尤其需要情境作为辅助。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价值,不是科学高效课堂的外化表现。教师要打破陈旧思想的限制,以情境创设为切入点和启动点,进行教学铺设,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学生历史时空观念培养,首先要让他们克服认知恐惧,对历史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学习引擎的启动可以借助情境的铺设。学习统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为了让课堂迸发无穷生命活力,快速启动教学,让教与学形成高度契合,教师从文本主题出发,结合学生兴趣点、感知点,投放视频。“对于唐朝你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对其有一个简单系统的了解。”视频从唐朝的建立着手,将其不同阶段的发展梳理呈现出来,涉及到文化、经济、服饰多重内容。学生一开始对唐朝的感知是模糊的,但在视频资源的引导下,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视频仅仅是一个方面,学生观看视频时,教师给予精彩的专业性解读:“国家的强盛,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朝代……”在视频资源和教师的讲解分析中,学生对文本的畏惧感逐渐消除,快速进入学习感知状态,学习探索热情被充分点燃。教师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期待,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创设了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充分感受到唐朝的无穷活力,学习情绪高涨,为培养时空观念扫除了障碍。
历史教学,概念化设计已经成为阻碍课堂进步的绊脚石。知识学习只是教学目标之一,要想践行新课标理念,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和崭新认知,必须借助场景呈现的方式注入更多时代因素,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启迪他们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探知的阻碍,让他们在愉悦的状态下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形成鲜活的学习动力。
教学实践,教师将关注点放在知识的分析讲解上。他们将一个个的知识点从文本中“抠”出,经过自身的咀嚼、分析,将知识撕碎,讲解给学生听。知识讲解本身无可厚非,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但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是双向和多向化的教学过程,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学生切实掌握知识,构建其系统化的认知体系。但由于教师过多地干预以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活动变为单向控制,课堂实效性、科学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历史是在特定阶段发生的事件合集,要想清晰完成文本知识点学习感知,教师要摒弃自我为主意识,充分放手,从学生视角出发,对其展开引导,让他们借助思维导图的概括性、放射性以及形象化,完成知识体系构建,让课堂活络起来。
思维导图是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教学常用手段之一,它不仅能够将零碎的知识点聚合起来,还能实现教学的高效化。学习《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节课内容包括隋朝的统一、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等内容。课文结构条理清晰。在进行教学引导时,教师没有从具体知识点出发,让学生识记知识,而是从文本结构框架着手,对学生展开学习指引。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找到了思维启动点。为此,教师展示辅助工具,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优势,将知识以树状图的形式构建起来。学生对思维导图既敏感又好奇,充满探索欲求。在动手绘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路逐渐清晰起来,对文本内容层级有了更客观真实的把握,知识学习过程异常鲜活。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法选择非常重要。教师借力思维导图,教师教得轻松自如,学生学得认真细致。
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概念内涵等基础知识的理解把握是重要的。相对于零碎的知识点以及语言文字材料,学生对思维导图更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思维导图绘制与知识点概括结合起来,体现学习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和思路,打开学生思维。
历史教学,文本是基础,也是学生能力提升、时空观念形成的基石。很多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陷入了一种认知误区,割裂知识之间的关联属性,只是把握住学习重难点,认为解决了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教学就是有成果的。知识点本身是重要的,但每个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相互依存、相互辅助。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一定要深挖文本,对知识的内部关联进行分析、梳理。相同类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其本质就是从横纵角度出发,对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梳理、分析。纵向关系的知识点通常是以历史事件或现象在时间轴上的联系为具体体现。对其展开细致深入的分析才能更加精准地把握知识点本身,形成系统完整的认知体系。横向关系的知识点,是在同一时期或范畴内,不同领域的历史现象。从横向和纵向不同维度出发,对文本内容展开梳理、剖析,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文本价值。
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关联衔接的过程中,为了凸显历史学科特性,帮助他们形成时空观念,教师可以以关键信息为因子,对知识进行归类分析。学习《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入课堂后,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并进入思考状态。因为有具体问题的引导,文本内容的分析感知就变得简单起来。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构建知识点。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灵感乍现,突然想到前面学到的《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部分内容,紧接着他们就这部分内容展开回忆梳理。不同朝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既存在相同之处,又体现出差异性。学生通过对比的形式,对知识异同点展开分析把握,让教学进入崭新阶段。知识线索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罗列的过程,这样的操作只能从表面出发,对学科内容展开探索。文本内容结构的联结则不同,它是知识内在关系的稳定形式。在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拘泥于个别的、零碎的历史事实的记忆,而是要跳脱出来,从更高视角出发,将知识放在整体的相互联系之中去掌握。
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是提升教学含金量的主要路径,也是促使学生生成时空观念的前提。学习探知文本过程中,教师要由表及里,剖析单个知识,层层深入,在对知识本身进行综合概括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他们的认知,明晰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准确牢固掌握历史知识并深刻把握其本质属性。
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可切入角度多元。文本资源无疑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保障。吃透文本对学生时空观念形成有积极作用。文本学习感知不是简单的识记、分析、背诵的过程,它需要在多种资源的辅助下完成。就历史学科而言,故事资源、人文资源、社会生活资源都能给课堂注入崭新活力,成为教学的活水源泉。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承载着沉甸甸的史实,这些都是社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积极意义。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存在局限性,对知识学习往往提不起精神,探索欲不强。为了升级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教师不妨充分利用并挖掘生活中的学科知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进行对接。相对来说,学生对社会生活资源较为熟悉,他们能够快速沉浸其中,挖掘文本深层内涵。
将社会生活资源融入历史教学,是生活教育观念生动形象的体现。历史知识与社会生活有多重契合点,教师通过多元渗透和融合,体现社会热点,形成历史时空观念。学习《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课文内容涉及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的相关知识。学生或多或少的对这部作品有所了解。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给出话题:“对于《红楼梦》,你了解多少?”举手回答的学生零零散散。这时教师展示名著中的俗语,如“求人不如求己”“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的眼”“一时比不得一时”等。这些俗语都是书中的精华,沿用至今。学生对这些俗语比较熟悉,有浓厚探索欲求。教师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巧妙设计,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切入角度,从而使教学活动形成崭新视角和突破。
受教材容量等多重因素影响,教材资源存在局限性,往往只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方向指引。教师应及时渗透社会生活资源、文化资源,丰盈教学过程,让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单单是知识体系的构建,还要让学生在形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个性化认知,有自己精准的判断,实现思维升级。学习的过程是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如果仅仅是知识点的堆叠,教学的价值难以凸显,空间观念培养以及核心素养生成就会落空。教师不妨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设计多重教学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交互平台,丰盈学生的感知体验。实践活动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提升他们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有效手段。初中阶段,学生的理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判断分析能力,教师要在崭新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投放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夯实知识,加深对历史变迁、延续的理解。训练任务形式选择、投放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教师要从趣味性、丰富性角度着手,抓取关键信息,设计训练,给学生以具体化的指引,让他们在人物访谈、历史演绎等实践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历史发展规律和沧桑巨变。
时空观念的主体是学生。设置实践训练任务,亦要从学生层面出发,展开具体化设计。学习《明朝的统治》,教师先从朱元璋的传奇经历着手,对课堂展开引导和构建。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功不可没,学生对这位开国皇帝也非常感兴趣。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自然是最明智的选择。文本是探知的依据,是升级学生空间思维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培养他们的多重分析和解读能力,教师设计了一个趣味化的采访活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强化皇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人对他的行为感到很不解。假如你穿越到了明朝,对朱元璋进行采访,你想和他交流什么,又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一开始对训练任务是不屑的态度,但看到实践训练任务后,他们的认知思维以及参与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先从自身掌握的知识着手,在系统梳理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初步形成采访方案。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激活了讨论,无疑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历史课堂教学最根本的是要调动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进行关联、消化、拓展。教师营造良好的讨论学习氛围,给他们提供平台,让他们在集体训练活动中主动发问,大胆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身心得到锻炼。与此同时,学生交流探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及时对学生的优良表现给予鼓励式评价,让课堂呈现出最优化的效果。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设计中,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这也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体现。学生头脑灵活,能够对训练活动展开创意设计。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练习题,自然更贴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兴趣点。在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域度得到拓展,迁移能力、时空观念在不知不觉中生成。
历史教学的时序性、空间性特征显著,对学生时空观念的生成有积极影响。学生时空观念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累积、升华。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用崭新的思想武装自己,不仅仅依托文本内容,要抓住学科属性,借助情感情境的铺设、思维导图的构建、多重资源的整合、思维域度的拓展等多种手段,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感知和体验,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快速启动,时空观念才能在不知不觉中生成。当学生能够聚焦历史坐标,捕捉时间和空间要素,将知识关联起来,自然能够形成特定认知,助力时空观念、综合能力以及历史核心素养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