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柴一森
长宁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晨建公寓外景
“海纳百川”是上海的城市品格。近年来,快递小哥、家政阿姨、建筑工人等从事城市建设和基础公共服务的一线建设者管理者汇聚上海,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带来新气象,而他们也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解决好他们在上海就业期间的安居宜居问题,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必然要求。2023 年7 月,首批上海“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正式推出,部分城市一线劳动者告别蜗居多年的“老破小”,搬进宽敞舒适的公寓房。如今,半年过去了,大家的居住感受如何?对未来又有哪些新规划?记者与住在“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里的一线劳动者聊了聊。
梧桐掩映,咖啡飘香,花园洋房鳞次栉比,沿着充满老上海风味的愚园路由西向东行,走过妇幼保健院,左转进入一片中式里弄,穿过弯弯绕绕的街巷,几栋亮黄色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长宁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晨建公寓。与主干道上的嘈杂相比,这里只有麻雀的叽喳声和上海阿婆们茶余饭后的聊天声,颇有闹中取静的意味。
记者到访时正值午餐时间,圆通快递镇宁路网点负责人石俊松骑着电频车匆匆赶来,他招呼记者先到隔壁党群服务中心转转。“这里是我们的集体食堂,当然还有附近一些老人来打包饭菜,味道绝对好,只要提前一天预约就行。”
入住半年来,石俊松对这里已经熟门熟路,“一楼除了食堂,还有健身房,二楼有自习空间和阅览室,三楼是一个空中露台,坐着晒晒太阳可舒服了。”
2023 年7 月,石俊松和他的对象告别多年“沪漂”生活,正式搬入晨建公寓。入住半年来,让他感受最明显的是生活品质的巨大提升。
过去,他们每月要花费3000 元左右的租金,与另外两户人家挤在一个三居室里,客厅、卫生间、厨房都是公用的。“有的租客生活习惯差,不讲卫生,厨房里蟑螂横行,卫生间里异味难忍,即便这样也不会有人主动打扫。”
如今,他们每月只要花费2800 元,就能拥有一套市中心的两居室,且生活便利,交通发达,环境怡人,且这个月租和石俊松每月万把块的收入相比,负担也不算很大。“这几年,我们搬了好几次家,对象跟着我吃了不少苦,心里挺过意不去的,现在终于踏实了。”
走进老石的“新家”,左手边是厨房,右手边是卫生间,往里走便是主卧,一张1.5 米的大床舒适又温馨,一排落地衣柜,为小两口提供了充足的收纳空间。由于房间朝南,采光很好,一年四季都沐浴在阳光下,冬天哪怕不开空调,屋里也总是暖融融的。
不过,在享受新环境新生活的同时,石俊松的内心也充满了紧迫感。他向记者透露,根据现有规定,不管入住人是否符合申请标准,晨建公寓的最长租期不能超过6 年。所以这6 年里,他必须放手一搏,要么留下,要么离开。
晨建公寓房间卧室一瞥
“今年过年准备和对象把证领了,再努力干几年,如果6 年里攒够首付,我们就买房落户,如果攒不够,我们就回老家发展。”在石俊松眼里,晨建公寓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一个舒适的港湾,更是一个努力拼搏的新起点。
从十年前的快递小哥到如今的网点负责人,石俊松在事业上很有上进心,“上海是一座充满机会的城市,也为我们劳动者营造了很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资格去躺平,或是轻轻松松就能成功,我们应该把这份‘福气’作为继续奋斗的‘底气’,哪怕最后没能留下来,至少努力过了。”
有人把公寓视为动力,也有人只是把它当作另一个“家”,至于未来如何打算,或许他们还没有考虑过。“至少眼下不用再担心租房问题了。”一位圆通小哥笑着说。
夜幕降临,记者在晨建公寓入口遇到了环卫工吴大姐,今年是她来沪打工的第七年。她每天凌晨5点就要离开晨建公寓,去附近小区做保洁,中午12点上街做清洁,下午5 点多回来吃口饭,晚上7 点再去扫一遍马路。“过去骑车上班要1 小时,现在走路5 分钟就到了,省下不少时间。”
吴大姐是个懂生活的人,她用新鲜的玫瑰花装点床头柜,窗帘架上挂着老家带来的小玩偶,房间被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充满了生活气息。今年春节,她准备把老家3 个孩子叫来一起过年,让他们看看长宁的这个家,也感受下新房的环境和周边的繁华。
晚上7 点,是公寓最“闹忙”的时候,圆通小哥和顺丰小哥忙着起锅烧菜,走道里飘出阵阵饭菜香。老邵是圆通小哥公认的“厨师长”,清蒸鲈鱼、炒空心菜、辣椒肉片都是他的拿手好菜。片刻功夫,一桌热菜出炉,3 个河南老乡就着馒头吃得津津有味。
“这里就是我们在上海的家。”谈及半年来的居住感受,老邵指了指眼前这桌菜,又拍了拍身边的老乡说道,“家就是有热气腾腾的饭菜,和父母一起吃饭。只不过出门在外做饭的人变成了自己,父母换成了同事。”
2023 年11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习近平强调,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
“十四五”以来,上海市不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力度,加快构建从一套房、一间房向一张床延伸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尤其针对城市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行业劳动者租房“远、贵、难”的痛点,于2023 年创新推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为建筑施工及环卫、绿化、快递、医护等行业一线职工提供价格亲民、服务到位的租赁住房和床位,努力让广大城市一线劳动者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上海市已开业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达到16 个,筹集床位总数达到1.1 万张。月租金大致在500 元至1000 元左右。其中,超过9000 张床位已投入使用。
近日,记者走访本市部分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后发现,这些公寓普遍具备这样四个特点:
一是低租金、价格亲民,提供了不同档次的租金选项。例如,闵行在项目租金定价上,充分兼顾城市一线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四人间人均床位租金定为500 元/月,两人间人均床位租金为900 元/月。
二是覆盖城市各个区域,解决了长距离通勤难题。例如,黄浦区考虑到环卫职工工作时间的特殊性和实际通勤需求,将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沁城居”选址在距离人民广场约300 米的永寿路11 号。
三是主要面向建设、交通、环卫、绿化、设施养护、物业管理、快递外卖、家政护工等一线劳动者。
四是公寓基本都配有独立的洗漱空间,部分还配有独立的洗衣机、冰箱和微波炉等电器,同时设有厨房、洗衣房、活动室、理发室等公共区域。例如,奉贤在项目中还规划了约7500 平方米的集中绿地、500 平方米的篮球场地、240 平方米的羽毛球场地,为住户提供了丰富的业余和文化生活条件。
“从保基本到促发展,新时代的劳动者,尤其是青年群体,对租住生活有了更多期待和诉求,不仅体现在居所和社区的硬件质量上,还体现在居住环境的软件品质与配套资源上。”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浦东引领区规划设计分院(临港新片区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张敏清看来,保租房还要考虑个人的发展机会,包括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配套的充足性、就业机会的可及性、经济效益的可承担性等。用她的话来说,社区不只是一个居住空间,更是青年人与社会联系的端口,通过融入社会网络体系,从而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对新市民和青年人来说,就业是除居住外的首要需求。”张敏清认为,应进一步发挥保障性租赁社区在稳定和促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及时摸清重点就业群体的现状和需求;另一方面,适时适需地提供精准的公共就业服务。同时,还要稳步推进租购房同权,切实保障租房居民在户籍、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平等权益。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青年人的“社群”意识正在不断加强,租住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由于青年人自带的“社交属性”,他们已不再满足于房屋里单一的居住空间,而是将居住的概念扩大到社区范畴,开始追求社区化的“共享居住”模式。要营造一个温暖、可持续发展的租赁社区,就需要让租住在其中的青年人真正参与到社区建设中,通过建立社群、共创治理找到归属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保租房推出时日尚短,在房源供给、建设成本、政策体系、投资运营、准入退出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难点和挑战。
据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张冰介绍,上海通过定向挂牌和协议出让等方式拿出优质土地资源,以大幅低于同地段商品住房的地价,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供应租赁住房用地222 幅,总建筑面积近1900 万平方米,可提供超过25 万套租赁住房,其中大部分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同时,上海进一步细化落地保障性租赁住房规划土地方面的支持政策,通过集中新建、商品房配建、非居住房屋改建转化、企业自筹等渠道,累计建设筹措各类保障性租赁住房45.3 万套(间)、供应26.7 万套(间),分别完成“十四五”规划期末总量的75%和67%。
“十四五”期间,上海全市计划新增筹措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47 万套(间)以上;到“十四五”期末,累计筹措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总量达到60 万套(间)以上,其中形成供应40 万套(间)左右。
“利用辗转腾挪的改建、改造等方式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可有效缩短建设周期、降低租金、提升交通和生活便利性,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与人口布局相适应、与产业结构相协调。”张敏清说。
例如,上海东航投资公司对原中国东航乘务培训基地进行“焕新”改造,在浦东打造了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目前已完成验收工作。未来,东航还将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及高级人才公寓项目共计7000余套,满足企业职工的多元化居住需求。
此外,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如何确保开发商“愿意投、能盈利”,又能让保障对象“租得起、租得稳”,也成了保障房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张冰表示,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缩短回报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 年11 月24 日,国泰君安城投宽庭保障性租赁住房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为国家2021 年启动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 试点后规模最大的一笔。
上海城投宽庭保租房投资基金原始权益人上海城投房屋租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毅认为,通过打造基金上市平台,形成了保障性租赁住房“开发—培育—再开发”的完整链条,打通了“投、融、建、管、退”流程,提前回收的资金可用于新建项目,保障企业持续投资的能力。
居住满6 年还能申请续租吗?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居住条件和租金问题外,居住时限也是劳动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对此,记者查阅了相关文件,据2022 年1 月印发的《上海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管理办法(试行)》第三章第十一条,保障性租赁住房租赁合同期限原则上不短于1 年,最长不超过3 年,鼓励出租单位与承租人签订2 年或3 年期的租赁合同。租赁合同到期后,入住人员经重新审核仍符合准入条件的,可以续租;不再符合准入条件的,应当退出。
另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2 年5 月28 日公布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第三章第十八条,公共租赁住房租赁期限一般不超过5 年。
记者又从长宁、闵行等区的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获悉,目前,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租期时限等细则仍在制定中。
在国内其他地区,广州市曾于2017 年印发《广州市新就业无房职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办法》,规定个人承租的,租赁期为5 年,期满不予续租;单位整体承租的,可申请续租1 次,租赁期最长不超过10 年。
针对租期问题,上海中原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认为,租期的设定要充分考虑城市人才流动性这一重要因素。“人才流动起来,才能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动能。”在他看来,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的出台,一方面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居住需要,另一方面在人才发展上也释放了新的信号。“这是上海给外来劳动者一个安心拼搏和奋斗的时限,但这个时限并非是永远,一方面短期给予外来劳动者一定保障,减少生活开支,另一方面,需要人流动起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这份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