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梁何利奖为何首次颁发给“上海工人”?

2024-03-17 04:29王嘉露
上海工运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技师航天

◎王嘉露

王曙群:与时代同频共振,产业工人也是创新的排头兵

特写

翻开何梁何利基金奖历年来的获奖名册,我们发现,自1994年成立以来,这个奖项总计奖励过1582 名科学家,他们都是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卓越科学家。而这一次,是何梁何利基金奖首次颁发给一位上海工人。这背后有着什么故事?获奖后,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接受了劳动报的专访。

王曙群在接受采访 摄影 贡俊祺

“自2017 年中央发布《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后,能明显感受到国家对产业工人的重视和认可,让更多产业工人有获得感,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谈及获奖后的感受,王曙群对记者说了一句话:“高质量发展既需要顶尖科学家在前面描绘蓝图,也需要大量具有卓越工程师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将蓝图实景化。”

30 多年来,王曙群默默坚守在航天装配一线,先后参与神舟、天宫、天舟、嫦娥等型号的科研生产和发射任务,把工匠精神植根于心、付之于行,真正做到了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他是新时代产业工人中的典范,也代表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工人时代”的到来。

31次重复37 小时的试验让“太空之吻”精度误差小于0.5 毫米

对接机构如今大名鼎鼎,当年却没几个人知道。1998 年,对接机构进入了初样产品研制阶段,很多工作都是首次,很多问题的出现令人措手不及,有的甚至无解。为了提高产品的可靠性,王曙群一次次装配、试验、分析、再装配、再试验、再分析……在他的内心深处心也曾产生过怀疑:对接机构到底能不能做出来?

回忆那时的情景,王曙群说:“当时真的是在黑暗中摸索。”但他选择了坚守。他坚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对接机构中的每一套单机必须经过各项试验测试,待合格后才能进行总装,其中有10 大类31 套单机还需经过热循环试验的考核,一次热循环就需37 个小时的连续试验。为了保证试验的连续性和测试数据的准确性,他带领团队每次连续工作37 小时。就这样,31 套单机他们连续做了31 次的37 小时试验。

对接机构中对接环的运动位置精度是影响交会对接任务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王曙群通过对整个传动链的仔细分析,创造性地提出逆向调整方法——自上而下调整法。通过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了对接环的运动位置精度,使对接环在各个位置的精度误差均不大于0.5 毫米,各方向角度偏差均不大于1′,成功实现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各种姿态下六自由度方向均能够实现交会对接的目标,一举解决了总装精度调整难的问题。2011 年11 月3 日凌晨1 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首次完成交会对接,上演了一场“太空之吻”,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技能会快速“折旧”光有“老黄牛”精神是不够的

“就载人航天工程而言,以前几年才有一次发射任务,现在一年就有几次,任务量迅猛增加,对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王曙群告诉记者,当下科技快速发展、产业迅速变革,知识和技能也在快速“折旧”,产业工人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光有传统的艰苦奋斗的“老黄牛”精神是不够的。

“我们所处的时代科技快速发展、产业变革迅速,当下,我国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产品周期在变短,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实际上是在快速‘折旧’的。”王曙群表示,这给当前的产业工人带来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产业工人只能不断学习和开拓创新。

“如果顶尖科学家描绘一张蓝图,产业工人只有‘老黄牛’精神,是很难与科学家相辅相成、产生同频共振。”王曙群说,很多人可能认为创新是科学家或者工程师的事,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面对航天事业的压力和挑战,王曙群认为,产业工人还需要拥有开拓创新的“拓荒牛”精神,必须立足岗位持续赋能,才能跟上未来产业发展的脚步。

“我常和团队里的年轻人开玩笑说,昨天的成功经验可能是未来的绊脚石,不时刻赋予自己新的能力是跟不上发展的。”王曙群反复跟徒弟强调,“新时代的技能工匠,需要拿起扳手能成为制造‘零缺陷’产品的技师、张开嘴能成为传承技艺的讲师、提起笔能成为创新提炼总结的大师。”

如今,王曙群为团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班组现有成员30 名,近年来通过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岗位能力互学培训模式,实现了在岗10 年以上的组员均取得技师职业资质、班组技师比例达到50%,双师(技师、工程师)比例达到17%的技能型班组的建设目标。

这是国家对产业工人贡献的肯定,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职业成长的空间

当听说自己获得了何梁何利奖,王曙群坦言既激动又意外。“在我心目中,这是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奖项。以往的获奖人,要么是院士,要么是正在评院士路上的。这次能够获奖,我觉得也是对我们产业工人非常大的认可,是对产业工人长期以来在国家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做出贡献的肯定。”同时,王曙群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上海可以说是产业工人的发祥地,我作为上海的产业工人首次获得这个奖,就要肩负起它背后的责任。”他表示,接下来除了立足本职岗位、围绕航天发展的主业主责做出应有的工作之外,还将在航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做一些探索。“我觉得要让更多的产业工人看到职业成长的空间,或者是职业发展的方向,要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我们实体制造业,才能让产业更加健康发展。”

近三年来,王曙群所在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培养了25 名技师、67 名高级工。同时,其工作室辐射了航天复杂结构件数控精密加工工作室、航天钣金精确制造工作室、宇航阀门工作室等,培养出了“全国技能能手”何启超、“共青团十八大代表”舒辉、“95 后数控国手”郑敬伟等一批技能人才。未来,他们都将有望成为航天工匠、上海工匠。他们将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佼佼者、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实话说,最近二三十年,整个社会是有点浮躁的,年轻人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成长的道路上,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王曙群曾对徒弟赵杰说,“我们航天人可能十几年、几十年干一件事,也不确定能够干成,所以你必须要真热爱,有情怀。”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技师航天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我的航天梦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航天梦,我的梦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社
空中杂技师
产业工人新时代
逐梦航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