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影像内容带来了广泛的传播平台、多样化的创新模式。如今,竖屏广告、竖屏微综艺、竖屏微短剧等各种新形态影像内容的大批量生产,在培养目标用户新的收视习惯的同时,也对内容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竖屏微纪录片应运而生。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立足全媒体视角,对比传统纪录片,梳理竖屏微纪录片的发展脉络,分析其在选题视角、内容创作、视听表达、情感价值、商业价值等方面的颠覆性变革。经研究发现,竖屏微纪录片的发展,一方面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电视、电影为主流的横屏模式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受众接受并喜爱竖屏影像;另一方面,竖屏微纪录片加强了对用户的“关爱”,让用户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刻板印象中的纪录片从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视听体验也更加私密化、沉浸化。从创作角度来看,竖屏微纪录片的发展为纪录片行业提供了更多思路;从价值角度来看,提供了媒介深度融合、产业跨界合作的借鉴意义,以上两个维度使得竖屏微纪录片的发展充满更多可能。当前,竖屏微纪录片的发展道路仍须不断探索,在未来还会接受“媒介进化论”的更多挑战,竖屏微纪录片创作者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把握守正创新的“生存之道”。
关键词:全媒体;竖屏;微纪录片;创作;价值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3-024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西红色文旅IP塑造及传播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YY208
全媒体时代带来了一场技术、内容、传播、业态等多维度的大变革。在此之下,竖屏微纪录片的出现,秉持“碎片化”“快餐化”,以及资源整合的构建理念,是以短时长、内容精良、视角丰富等特征来适应全媒体背景下的纪实影像内容发展、传播的新形式。竖屏微纪录片如何在“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当下充分释放能量,是值得思考的议题。本文重点分析竖屏微纪录片的创作特征与价值所在,由此反映受众偏好,以期促进全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良性發展。
(一)全媒体时代机遇
目前,学界对全媒体的概念界定不一,不过基本认同它集多种媒体优势于一身,在打破了空间限制的同时,能及时连接不同媒介用户,打造全覆盖、分众化的传播格局。
全覆盖,指全媒体的综合性传播方式,在借助文字、声音的基础上融合图像、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1]。传统媒体时代,各个媒体相对独立,在各自信息传播领域单线发展。而全媒体的变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传播形式上实现媒体大融合、全覆盖,传统媒体结合新技术成功接轨网络媒体,进而整合不同媒介资源,进行多渠道内容传输,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全媒体时代的发展为多样化的竖屏影像内容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分众化,是传播去中心化,削弱“信息中心”的主要表现,也是全媒体时代强调内容个性化定制的具体体现。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处于信息金字塔顶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信息传播从“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转移[2]。为满足多样化的受众需求,媒体逐渐向特定受众进行定制化信息服务,包括竖屏微纪录片在内的多种竖屏影像内容的出现,成为全媒体时代实现“用户体验为重”的必修课。
(二)竖屏模式的崛起
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打破了唯专业设备进行视听内容传播的限制。9∶16的竖屏影像模式,顺应了用户单手握持且上下滑动屏幕反复收看的操作,迎合用户“懒”的本性。
早在多年前横屏当道的时期,美国社交软件YouTube、Snapchat就开始探索竖屏模式,一场“反常识计划”悄然展开[3]。随着媒体之间快速融合,短视频平台凭借碎片化、短小精悍的传播优势,以及UGC的内容生产模式受到用户的高度认可。由此,竖屏模式开始挑战传统横屏长视频内容的地位。
竖屏微纪录片的出现是大势所趋。相较于传统纪录片严谨、门槛高等刻板印象,竖屏微纪录片在继承专业性、知识性的同时,更贴合网络用户不同的审美要求、娱乐化的收视体验[4]。
(三)竖屏微纪录片发展历程
2017年底,京东推出竖屏微纪录片《京晚8点》,此部作品推动着竖屏模式逐渐走向主流化。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三年里,国内纪录片行业遭遇重创,伴随UGC、VLOG等制作模式的流行,全民纪实时代加速到来[5]。2020年,抖音平台推出竖屏非遗题材纪录片三部曲《走丢的神仙们》《追影》《老手》,新奇的构图加上“碎片化”的传播模式,让“非遗”纪录片披上了“沉浸式”的外衣。2021年,腾讯视频自制的《排队小吃》聚焦美食和人文,重塑影像表达,让“人间烟火气”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由互联网发展引发的媒体深度融合,以及用户收视习惯及内容偏好的变化推动着纪录片朝着“网生时代”探索。竖屏纪录片作为“网生时代”的产物,主要体现了内容形式泛纪实,传播模式竖屏化、强互动,叙事模式的微观化、网络语态,以及用户呈现个性化、重体验等特点[6]。
(一)选题创新:微视角贴近生活
传统纪录片时间的力量主要体现在长时间跟拍过程中素材的累积以及事情的自然变化上[7]。然而,竖屏微纪录片体量轻小、篇幅较为局限,在颠覆传统横屏纪录片中创作者意图重要性的同时,欣赏艺术也不再是观众收看纪录片的唯一目的。尤其进入全媒体时代,普通人也可以是创作者,“草根化”创作特征明显,观众接收内容指向性变得更强。因此,竖屏微纪录片的选题要迎合观众的喜好,紧随社会热点,走下“神坛”真正成为大众文化。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开播,使得美食题材纪录片生产主体更加多元,成为大众和市场认可的纪录片类型。饮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纪录片突破精英文化圈层的重要选题,另外,美食题材纪录片在展示不同地域美食文化的同时,充分表达了和顺的生命观,治愈了社会强节奏下每位观众疲惫的心[8]。
(二)内容创新:去专业化共情观众
传统纪录片的时长较长、思辨性强,无形中拉高了观看门槛[9]。而竖屏微纪录片作为全媒体时代碎片化传播的产物,更能迎合当前的用户需求。抖音平台推出的《走丢的神仙们》、腾讯视频自制的《排队小吃》,每期播放时常大致为7分40秒和3分钟。其制作花费少、周期短,在实现系列化制作的同时,能有效避免受众审美疲劳。
时长局限使得许多创作者的作品往往难以立足于宏大视角来进行全面阐述[10]。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去中心化”“去专业化”的创作理念消弭与观众间的距离感,建构平凡人身上的天然亲民属性,成为竖屏微纪录片创作的重点。例如,《排队小吃》第一季第12集的孙记豆腐汤,时长2分44秒,片子涵盖三段内容,包括了交代美食背景、介绍美食制作过程,结尾提及老板与食材之间的情感不仅仅是暖胃更多的是暖心。
(三)视听创新:强化沉浸式体验
竖屏影像为9∶16的屏幕比例,能够为受众带来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的私密场景,加上竖屏视频与生俱来的社交功能属性,大大提高了用户的沉浸式体验[11]。
在抖音推出的竖屏微纪录片《走丢的神仙们》中,创作者首先大量运用了特写、近景,配合微距镜头打造细腻生动的视觉画面。主人公潘仕学进行银饰锻造的过程中被摄物纤毫毕现,观众也迅速沉浸在这场“非遗”美学中。
其次,创作者强调以微观表达弱化宏大叙事,被摄物多次占据画面中心,可以使观众更好地接收到主人公的情感传递,但由于受画幅限制,全景镜头受限,周遭环境需要用更多镜头去交代[12]。
竖屏模式创作更具有新奇性,竖屏的画面分屏在画幅上相比横屏的可行性更高,能形成多画面观影新形态[13]。例如,《人间烟火》运用分屏模式将不同人物的命运、不同的经历集合在同一空间,伴随强节奏,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
(一)情感价值
当前,腾讯、爱奇艺、芒果TV、优酷等主流视频平台积极探索竖屏领域,受众的情感也在观影中得到释放。
第一,竖屏微纪录片对于影像内容的主题、结构、画面等方面有着新的补充。在主题方面,竖屏微纪录片被赋予个人化色彩,特别是年轻受众更需要被共情。在结构方面,竖屏微纪录片让叙事结构更具有逻辑性、延展性和艺术性。每一集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还能维系叙事的完整性。此外,画面、内容填满整个屏幕,没有黑边或是留白,每一个人物的采访,仿佛坐在身边的老友,能清楚地看到面部表情、肢体的变化,受众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亲近关系”。
第二,竖屏微纪录片的载体是新媒体平台,社交属性作为新媒体的重要属性,在竖屏微纪录片中得到很好的发挥。就抖音平台而言,用户在观看《走丢的神仙们》时,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或是与同喜好的网友进行情感的双向沟通,同时还能带动作品流量。
(二)商业价值
《2023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指出,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到10.4亿,用户的数量为竖屏内容奠定收视基础[14]。从商业侧来看,广告易于融合内容;用户体验感影响较弱;高广告播放率使得竖屏的商业价值远超横屏[15]。生产创意内容、活跃网络用户、推动流量攀升、释放商业和经济价值,构成当下互联网商业生态中的每一环。相较于传统纪录片而言,竖屏微纪录片除了能延续文本内容想要传达的价值观外,也能够起到商业引流、品牌影响力等潜在的商业价值。
例如,《排队小吃》洛阳篇,内容核心定位到洛阳,视角放在了城市地道特色小吃上。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了周边居民排长队等候的画面。镜头内外大家对美食的热爱,形成了对“非遗”文化更加具象的表达。该作品在宣传时,邀请了明星担任“洛阳文旅推广大使”,还邀请了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作为“河南排队小吃公益推荐大使”,结合短小精悍的影像内容,成为活化洛阳城市形象的商业密码。
全媒体时代竖屏影像的发展是必然趋势,竖屏微纪录片对传统纪录片而言是一种继承,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起到教育和宣传的作用。另外,竖屏微纪录片与互联网传播特征高度契合,是对传统纪录片的补充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在这场反常识的“竖屏革命”中,竖屏微纪录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短时长的要求下彰显价值观,如何塑造年轻化美学影像,如何建立纪实性文本,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未来,竖屏微纪录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会持续为竖屏微纪录片带来更多机遇。
参考文献:
[1] 严三九,邹阳阳.引塑观念场域:新时代全媒体传播的价值引领与实践面向[J].编辑之友,2023(11):5-13.
[2] 刘寅,刘子豪.媒体融合与转型新动能初探:融合力赋能媒体转型的逻辑构建[J].传媒,2022(14):28-29,31.
[3] 玄莉群.豎屏的焦虑与竖屏影像的美学之思[J].当代电影,2023(1):140-146.
[4] 张佳奕.竖屏微视频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7):22-24.
[5] 何天平,宋航.作为“国家相册”的话语实践:框架分析视野下抗疫纪实影像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J].当代传播,2022(2):46-50,102.
[6] 韩飞,成亚生. 2022年中国新媒体纪录片发展透视[J].现代视听,2023(1):15-21.
[7] 王春枝.微纪录片: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新样态[J].电视研究,2013(10):49-51.
[8] 何帅.感官刺激与精神愉悦: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第四季的视听表达[J].东方艺术,2023(2):122-128.
[9] 赵伟东.生产特征与创作应用:竖屏微纪录片对视听传播的变革探析[J].视听,2022(1):129-132.
[10] 王娟.基于短视频背景下的微纪录片创作与发展[J].新闻传播,2022(18):57-58.
[11] 张骋.从“横屏”到“竖屏”:论影像符号表意机制的变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1):111-117.
[12] 陈厚萍.竖屏叙事与价值拓展:抖音非遗系列微纪录片的创新[J].视听,2021(7):119-120.
[13] 文卫华,林小平.竖屏视频的审美特征与创作趋向[J].中国电视,2021(1):9-13.
[14] 刘欣.网络视听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发布[J].中国广播影视,2023(8):42-43.
[15] 王子木.竖屏微纪录片的生产特征和价值拓展[J].新媒体研究,2019,5(13):135-137.
作者简介 翟子善,助教,研究方向:网络新媒体、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