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燕
心绞痛作为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和高发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短暂性缺血缺氧,进而导致暂时性胸痛、胸闷等症状,随着心绞痛发病频率的增加,临床症状也不断加重,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心血瘀阻型是胸痹常见证型,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1]。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对血瘀证的记录,《黄帝内经》中有记载:“心痹者,脉不通”,并认为血脉运行不畅导致血瘀,堵塞心脉是其主要病机。因此,中医认为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法为主,且《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载活血化瘀药是治疗胸痹的有效方剂,其中以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作为血瘀证代表方目前已广泛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且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改善症状的效果显著。本研究就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对心血瘀阻型胸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心功能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经东台市中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74 例心血瘀阻型胸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7 例,年龄60~83 岁,平均(68.25±3.47)岁,距疾病首次确诊时间为9 个月至8 年,平均(5.32±1.27)年,合并高血压16 例、糖尿病4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18 例,年龄59~82 岁,平均(67.01±4.13)岁,距疾病首次确诊时间为8 个月至8 年,平均(5.72±1.31)年,合并高血压14 例、糖尿病6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内科学(第8 版)》[2]中相关诊断标准。以劳累性心绞痛为主,即患者运动后出现短暂胸痛,休息后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发作时心电图以R 波为主的导联中ST 段压低,T 波平直或倒置。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冠心病中医辩证标准》[3]中相关标准。主症:胸痛、胸闷;次症:气促、心悸;舌紫暗,有瘀斑,脉细涩。在西医明确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基础上,若具备上述主症之一即可确诊为心血瘀阻型。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相关诊断标准;存在固定位置的心胸疼痛,伴胸肋胀闷、心悸气短、口唇紫暗、神倦乏力、心烦不寐等症状,舌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等;2)无遗传性心脏病史;3)无相关药物过敏史;4)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未出现样本脱落情况。排除标准:1)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2)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3)重要脏器功能不全;4)感染性疾病;5)依从性差,不能配合诊疗;6)同时还参与其他临床研究;7)中途退出研究。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39,规格:40 mg×28 片),40 mg/次,2 次/d;辛伐他汀胶囊(扬子江药业集团四川海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36,规格:10 mg×24 粒),10 mg/次,2 次/d。心绞痛发作时予以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方剂组成:桃仁15 g,生地黄12 g,当归12 g,红花15 g,牛膝12 g,川芎6 g,赤芍9 g,枳壳9 g,桔梗6 g,柴胡3 g,甘草6 g。加减方:针对心阳不振者加用桂枝;对于面白气短者另外加用黄芪、太子参;针对痰多、胸闷的患者另外加用瓜蒌和法半夏;针对存在心悸的患者另外加用麦冬和五味子;对于血瘀者另外加用郁金、延胡索。上述药物混合并加水煎煮,至药汁300 ml,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4 周。
1)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治疗后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或相比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或者基本正常则为显效;若治疗后患者症状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相比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则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则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取侧卧位,调整呼吸,记录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3)中医证候评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中医证候包括心悸、胸痛、气短这3个主要症状,无相关症状则记0 分,轻度症状记1 分,中度症状记2 分,重度症状记3 分,随着症状的加重,评分逐渐增加。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4 周后,两组LVEDD、LVESD 及LVEF 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LVEDD、LVESD 低于对照组,LVEF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LVEDD(mm) LVESD(mm) LVEF(%)治疗前 治疗4 周后 治疗前 治疗4 周后 治疗前 治疗4 周后对照组 37 68.31±4.23 61.04±4.01 63.60±3.57 55.09±4.97 45.75±5.66 54.01±4.72观察组 37 68.96±4.15 56.01±3.68 62.53±3.35 51.28±5.22 46.09±5.29 59.91±3.39 t 值 0.667 5.622 1.329 3.215 0.267 6.176 P 值 0.507 <0.001 0.188 0.002 0.790 <0.001
治疗4 周后,观察组胸痛、心悸、气短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分,±s)
胸痛 心悸 气短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4 周后 治疗前 治疗4 周后 治疗前 治疗4 周后对照组 37 2.79±0.28 2.01±0.46 2.41±0.45 1.16±0.33 1.62±0.43 1.38±0.23观察组 37 2.86±0.31 1.12±0.51 2.39±0.43 0.99±0.38 1.58±0.31 1.01±0.21 t 值 1.019 7.882 0.195 2.055 0.459 7.226 P 值 0.312 <0.001 0.846 0.044 0.648 <0.001
目前,针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速度,从而确保心肌供血供氧,缓解心绞痛症状[3]。但既往大量临床实践研究发现,单纯采取西医治疗不仅效果欠佳,往往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从而也增加了药物毒副作用。稳定性心绞痛在中医中属于“胸痹心痛”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原因诸多,各种外因所致的脉络不通,引起血瘀是其发病的关键,因此中医认为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4-5]。
血府逐瘀汤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中药方剂,既往临床研究证实,血府逐瘀汤能够明显改善头痛、胸痛症状[6-7]。该药方组成中的桃仁和红花有较强的活血化瘀及消肿止痛的作用,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桃仁以及红花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明显的改善机体微循环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保护心血管[8-9];川芎、赤芍两者合用可发挥明显的活血、化瘀以及行气之功;生地黄可养阴、清热及止血,并且现代医学认为其具有一定抗凝血作用;当归属活血、补血的重要药材;牛膝不仅可活血,还可通络,从而引血下行,改善机体血液循环;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共同发挥行气之功;柴胡可发挥疏肝解郁及升达清阳之功,配合桔梗和枳壳共同促进理气、行气;另加炙甘草调和诸药。上述诸味中药材合用,可协同发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4 周后,两组LVEDD、LVESD 及LVEF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LVEDD、LVESD 低于对照组,LVEF 高于对照组;治疗4 周后,观察组胸痛、心悸、气短评分低于对照组。该结果与郭欢欢和张红新[10]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进一步提示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用于心血瘀阻型胸痹患者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用于心血瘀阻型胸痹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