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2024-03-16 16:44吴光学孙迎光
学术探索 2024年1期
关键词: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吴光学,孙迎光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01).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样态的深刻把握,为中华文明擘画了新的蓝图。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涵

(一)文明的内涵

文明是对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整体性概括与客观性评价,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在人类历史上诞生的文明,往往还与其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相关联,故有封建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之分。

1.从语义学方面来看

“文明”(civilization)与“野蛮”(savage)相对,(civilization)源于古拉丁文“civis”和“civilis”,是指享有一定特权,生活较为优越的不是蛮族的平民,“由此所引申的‘civilite’,指公民行为举止意义上的‘谦恭、礼仪’之谓。至18~19世纪,该词的意义更加明确,特指开化、文化或文雅”。(2)袁祖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蕴及实践进路[J].人民论坛,2023,(9).相对于原始洪荒时代未开化的野蛮社会,“文明生存意味着人类理智和心智的同步进化所达到的较为高级的状态”。(3)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从唯物史观方面来看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要到来了。”(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人类社会的迭代变迁,是文明发展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在《家族、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将人类演进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恩格斯认为:“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时期。”(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阐释了文明的发展与变革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变革。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文明作为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历程中脱胎出来的一个巨人,经过生产力的变革,才迈开它的历史脚步,走上发展的、成熟的道路。”(6)韦伯.文明的历史脚步——韦伯文集[M].黄宪起,张晓琳,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从古代先贤的阐释来看

在我国古代,“文明”最早见于《易传·乾·文言》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意指“文采光明,文德辉耀”。《周易·贲卦》中的“文明以止,人文也”,阐释了人文教化和价值理念的转向。《尚书·舜典》有云:“濬哲文明,温恭允塞”,意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此处所谓“文明”依然保留与蒙昧、荒蛮相对的涵义。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唐代的孔颖达对“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解释是:“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文明也。”(7)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晋朝束晰在《补亡诗·由仪》中提出:“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前蜀杜光庭的“修文化而服遐荒,耀武威而平九有”。意在强调“化外之地”是中原文明。清朝梁启超对文明的定义是“文化者,人类心所能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既“现代文明”,就是“大众文明”或“群众文明”。我国古代先贤对文明的认识,可以理解为社会秩序、生活状态、人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所生发的灿烂华彩,与当今西方人对文明的定义,其内容有较多不谋而合之处,成为新的人类文明。

(二)中华文明的内涵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我国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建设的初创时期,华夏先祖不仅创造出丰厚的物质文明,也创造出灿烂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秦汉至明清是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发展时期,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8)习近平.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欧洲四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时的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学界认为“中华文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华文明指的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广义的中华文明除了前面的表述之外,还包括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俗以及价值观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丰富的人文底蕴。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距今5000多年,自夏朝开始陆续进入文明时代,“逐渐形成了以华夏居中,以夷、蛮、戎、狄配以东、南、西、北,居周边四方,成为‘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10)李坤,蒋婷婷.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生成与实践指向[J].民族学刊,2022,(6).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颁行了“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的文化统一政治政策。封建王朝经过不断更迭,统一的王朝强调“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分割的国家相续争夺“正统”,奉行华夏文化和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自夏商周开始、接续秦汉至明清等封建王朝的更迭,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形成了独特的文明新形态。中国传统文明“大体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理明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的繁荣与交织,产生了“儒、释、道、墨”等诸子百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一大批思想家,(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01).为华夏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明遗产,影响力不断向世界扩大。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文明分为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的地位。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1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01).说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从时间发展维度来看,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

读书的“浪漫”倘真至于如此,则据我猜想,盖属于情侣同读冲淡平和、温情脉脉的“性灵小品”,而非独自颂读疾痛惨怛、忧愤难谴的《离骚》!

从中国编年体史书、中国纪传体通史以及考古文献等资料可看出,封建王朝的更迭是中华文明的传承主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如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等都是持续推进中华文明发展的强大力量,只有了解古代中国,才能理解现在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

2.从发展更新情况来看,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

《礼记·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15)郑玄注.礼记注(卷19):大学第四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2021.阐明了革故鼎新是中国古代理论、制度、文化、科技、艺术等革新创造的思想遵循,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精神。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展现了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质。

3.从空间分布地域来看,中华文明具有统一性

董仲舒曾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16)班固.汉书(卷56):董仲舒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阐明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1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秉持“九州共贯、六台同风”的“大一统”理念既是中华民族的至高追求,也是封建统治王朝的政治共识。

4.从形态类别来看,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说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其他文明,只有秉持包容的精神,才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先秦至明清,从儒墨道法各家学说彼此融通、到胡汉文化彼此融汇,直至儒释道思想通力融合,决定中华文明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和对其他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包容特质。

5.从格局立场来看,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

(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市考察殷墟遗址时指出:“这次来是想更深刻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19)项久雨.伟大复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中国社会科学,2023,(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命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相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明而言,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立足“现代性”社会实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体性的文明。学界认为,“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能停留在现代文明的一般理解层面,应当提升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新形态,更是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声相应的文明形态,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明表达与诠释”。(20)新的文化使命——从“第二个结合”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5(002).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民族性、现代性、历史性、文明性”(21)新的文化使命——从“第二个结合”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5(002).等内在特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中华民族进入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着力打造的新文明。狭义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不断创造的新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2)项久雨.伟大复兴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中国社会科学,2023,(5).

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遵循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快速发展所提出的文化新命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包容胸怀,对传承中华文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为构建国家形象及民族形象提供有力支撑

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文明的发展对于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的构建具有重要表征和支撑作用。5000多年来,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不绝,饱经沧桑历久弥新,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但自明朝后期开始的闭关锁国政策之后,也就是西方工业文明兴起之时,中华文明接着错失了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等发展机遇,中国在内部矛盾和西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走向衰落。”(2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01).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面临重大危机,也就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形象和民族形象跌落。究其根本原因是“中华文明本质上属于前现代性文明,无法抵挡现代性文明的冲击。”(2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若要恢复泱泱华夏大国形象和中华民族形象,重新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构建中国话语权,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中国的“朋友圈”不断壮大,确保中国方案、中国主张在国际上讲得出、传得广、赢得人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最佳途径。因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延续,它使中华文明保持原有显著特征的同时克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历史局限,赋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生机与活力,确立了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主导地位,促使中华文明实现现代化转型。”(25)陈金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23,(8).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国家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图谱,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情感自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提升的文明基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根本保障,能让中华文明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有益养分,为中华文明源源注入生机与活力,使人民幸福、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不断提高中国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让华夏大国形象和中华民族形象在世界上闪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提升中国形象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有力支撑。

(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国夯实理论基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未来前景是什么?如何擘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6)陈金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23,(8).指明了中华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同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是由理论、制度和文化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中所形成的成果。”(27)刘建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J].中国社会科学,2023,(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厚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理论基础,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源源动力。中华文明从自夏商周封建王朝开始至今已传承了5000多年从不中断,“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正因为如此,一直领先于古代世界的中国,在落后100多年后而能再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与其文明有内在的联系”。(28)杨光斌.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说明中华文明虽有发展的高峰和低谷,但一直有序传承、与时俱进、行稳致远。面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系统回答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内涵,深刻阐释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理论基础,说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是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29)杨光斌.习近平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说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国,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从中国具体实际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汲取文化智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论创造与升华,进一步开辟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的新境界,把握当下和未来,厚植中华文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强国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根基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不仅对中国,对欧洲的文艺复兴、对世界其他文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伏尔泰、卢梭等欧洲思想家都是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影响和推动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积弱积贫,中国先进人士积极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想拯救处于亡国灭种边缘的中国,然而却出现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局面,西方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碎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迷梦,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文明从辉煌走向衰落,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了近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不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学”与“西学”之争,还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各种“主义”论战,都没有扭转中华文明的颓势,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胆识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中华民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说明党和国家已经绘就了强国战略目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在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复兴。中华文明是中国5000多年来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历经沧桑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高尚的价值理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历史浸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赓续中华文脉,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精神根基。

(四)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与交流互鉴提供力量之源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发展历程来看,中华文明所包含的思想文化、生产技术以及人文艺术等,都是在与各民族文明的不断交流互动中发展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包容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3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表明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其他文明都应遵循文明发展的内生规律,要以兼收并蓄的胸襟,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包容,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整体,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否则,封闭的文明只能导致文明的落后甚至中断。“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开放包容与兼收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通过古丝绸之路的交流,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地中海文明以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文明相继进入中国,与中华文明融合共生,从来没有产生过文明冲突和宗教战争。”(32)习近平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N].人民日报,2019-05-15(001).说明中华文明崇尚“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和平理念;摒弃偏见和傲慢、求同存异、消除隔阂、增进了解、抵制“文明冲突论”“文明霸权论”,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促使中华文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盛景。从中国文明对外交流史来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朝玄奘西天取经、明代郑和下西洋、清朝“西学东渐”、近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新时代“一带一路”等事例充分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和交流互鉴的特质,成就了世界各民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元多样的,只有交流互鉴,人类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33)习近平.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权政治、冷战思维、文明冲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正持续蔓延,正在阻碍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要回答“世界之问”与“时代之问”,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开放、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4)魏坚,田小冬.从边疆考古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6-13(003).推动中华现代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共同发展,达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新图景。

(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浸润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情怀,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标识。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相互交织,天下并不太平,团结与分裂、合作与对抗、文明冲突、文明优越不时沉渣泛起,给全球发展带来了巨大难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面对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所面临的挑战,也没有那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3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党和国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着力破解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困境,“把每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3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秉持“平等、开放、包容、交流、对话、互鉴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摒弃弱肉强食、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和文化霸权主义,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明和世界其他现代文明的崭新创造,不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解构,也不是对西方现代文明形态的复刻,而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符合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规律,打破了西方“普世价值”的话语垄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3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说明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文明新形态,能够推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开创人类文明新的历史。也就是说,“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的形态”。(3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的立场、中国的态度和中国的方法融入世界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促进世界其他文明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进路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经验,更没有一成不变的实践模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面向未来,要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规律性认识,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与交流互鉴,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抓好“两个结合”,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进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一)中国共产党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紧密相连,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笃定初心使命,积极发挥对中华文化的引领作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促进中国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为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价值依托和组织保障,始终保持大党独有的清醒和坚定,为全国各族人民解决了很多包含文明在内的突出难题,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历史上走出了一条用政党力量来领导和推动现代文明建设的中国路径,形成了以政党来塑造文明的党建文明发展模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来引领社会革命得以实现。正如习近平所言:“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4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变局中中国文明新形态创生与发展的领导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把现代性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相融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践行者和领航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外来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秉持开放包容与交流互鉴等文明理念,坚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根基。把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初心和使命、理想和信念、政策及主张等贯彻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举措。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发挥中国智慧,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不竭动力,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依托

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就一刻不能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文化兴、国家兴、民族兴。文化的繁荣与衰落,标志着国家和民族的强大或落后。2023年10月8日,全国宣传文化思想会议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宣传文化思想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托和行动指南。当前国际秩序正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大国与新兴国家综合国力博弈正在加剧,由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格局正在上演。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依托,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现代文明发展的角度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引,赓续中华文脉,为国家谋出路,为民族谋发展。

首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武装全党。理论创新每走一步,理论武装就要及时跟进,要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因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要提升全体党员的文化思想觉悟,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文化精髓与价值意蕴,踔厉奋发,促进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

其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筑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线。“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4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说明“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4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各个部门要深刻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工作上的具体要求,共同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走深走实,学懂悟透。

(三)坚持“两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指出:“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4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01).说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的。”(44)禇凡.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J].瞭望,2023,(7).说明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诞生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但经过相互融合之后,创造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文明。第一,“两个结合”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不是简单地硬凑在一起,而是有机的结合。第二,“两个结合”相互成就。“不是简单的拼盘,更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是一个全新的文化生命体,”(45)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第三,“两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第四,“两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第五,“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的主体性。因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受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一度迷失方向,陷入低谷,对自己的文明没了自信。随着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人们认识到只有植根本民族的原有文明,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借鉴外来优秀文明,文明才能返本开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和“两个结合”的内在机理,“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46)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001).要弄懂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胸怀天下等理念,不断推进“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奋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让“两个结合”成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47)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五个突出本质特征包含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是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概括,也是面向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所提出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未来走向,就能够承担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4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既要造就物质富足也要打造精神富有,只有不断厚植物质经济基础,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了解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积极主张“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4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等,把好的生态环境看成最实惠的民生福祉;同时要坚持“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因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坚持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绿色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最亮丽的底色,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实践遵循。

(五)守正创新与开放包容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说:“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制胜密码”。(51)张正光.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和根本遵循[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本质,阐明了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守正不能迷失自我、不能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就是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创新”就是创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进取精神。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衔接,激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热情,在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正气、底气、骨气中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5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说明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因包容而历久弥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绝不能故步自封、自我孤立。历史曾经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机会,致使中华文明滞后不前,造成了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聚焦新的文化使命,以平等的心态,用尊重、欣赏的态度对待世界其他文明,不能墨守成规、思想僵化与食洋不化,要加强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对话,积极汲取世界其他文明的有益养分,不断汇聚到中国式现代建设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

结 语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现代的文明、复兴的文明,开启的是全新的文明叙事和复兴叙事,不是对任何文明的解构与替代,而是对人类文明的丰富与发展。新的文化使命擘画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美好图景,探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基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意蕴,更要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全力解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遇到的时代难题,共同破解世界其他文明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也就是说“文明只能在长时间段中进行研究”,(53)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M].常绍民,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才能在不断实践与探索中解读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力争改变世界文明发展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现代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民族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摩擦力催生现代文明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犬之岛》:形式主义的美学突围与现代文明的存在之思
当原始人遭遇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