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夏英 孙林海 钟海玲 支 蓉 艾婉秀 姜允迪 李 威 陈鲜艳 邹旭恺 王 凌 赵珊珊 曾红玲 王有民 冯爱青 朱晓金 代潭龙 郭艳君 张颖娴 李 想 龚振淞
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提 要:2023年,我国气候主要表现为暖干的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1991—2020年气候平均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最暖;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四季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夏、秋季分别为历史同期次高和最高;除秋季降水偏多外,其余三季降水均偏少。汛期(5—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3%,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我国中东部降水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分布。2023年,我国区域性气象干旱多发,西南地区遭遇冬春连旱;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偏多;夏季前期,华北和黄淮遭受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7月底至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发生历史罕见极端强降水过程,华北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1月中旬发生年内最强寒潮过程;秋末冬初冷空气频繁入侵,12月华北和黄淮等地降雪日数偏多、积雪偏深。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西部属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原气候,气候种类繁多造成我国区域气候差异大(郑国光等,2019)。另外,我国地势呈西高东低的三级阶梯状分布,地形高低起伏大。季风气候叠加复杂地形的影响,使得我国成为灾害性天气的多发区(国家气候中心,2018;秦莲霞等,2014;罗慧等,2007)。东亚夏季风偏弱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强,水汽输送偏南,故在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往往呈南多北少的分布,南方地区容易出现洪涝,北方则易发生干旱(Zhou et al,2009;Li et al,2023);东亚夏季风偏强年,情况则相反(Li et al,2022)。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平均气温屡创新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愈加频繁,且更容易发生复合型灾害。例如2022年夏季,我国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均创历史新高(章大全等,2023),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复合型高温干旱事件,其持续时间长、极端性突出,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最强(崔童等,2023;Zhang et al,2023)。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秦大河等,2015;赵珊珊等,2017;李威等,2022)。利用全国台站观测数据,对我国基本的气候概况、气候系统监测状况以及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进行总结和分析(陈峪等,2022;代潭龙等,2021;李莹等,2020),可以较为全面地获取当年全国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和极端天气的基本状况。
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截至2023年10月底,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同时,2023年打破了多项气候纪录,包括温室气体、全球温度、海平面升高、冰冻圈等(WMO,2023)。在此背景下,本文总结了2023年我国气候的总体特征、雨季状况,梳理了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影响,并对相关的热带海洋和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对2023年我国气候特点的综合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气候的变化特征,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科学防灾减灾提供新依据。
本文所用的台站观测资料来自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和国家气候中心,所涉及的气象灾情统计数据来自应急管理部,大气环流资料采用美国NCEP/NCAR再分析数据。气象台站资料为1951—2023年中国241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数据,气候平均值(即常年值)为1991—2020年平均,部分气象要素或天气气候事件采用多年平均值代替常年值。文中全国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均采用面积加权方法计算,其余均为区域内站点平均。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定义为40°~60°N、80°~120°E区域平均的海平面气压值(标准化)。
2023年,我国年平均气温10.71℃,较气候平均值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图1)。除4月和5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其余各月全国平均气温均偏高,其中6月、9月和10月气温均为历史同期第二高。从空间分布看,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其中东北中南部、华北东南部及内蒙古中西部、华东北部、华中东北部和南部、西南地区中南部、甘肃中西部、宁夏大部、新疆东部等地偏高1~2℃(图2),华北、东北地区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为历史第二高,西北地区为历史第三高。
图1 1951—2023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及距平历年变化Fig.1 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temperatures and anomalies over China during 1951-2023
图2 2023年中国平均气温距平(填色)以及发生极端高温事件站点(圆点)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nomalies (colored) and stations with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s (dot) over China in 2023
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0℃)日数13.5 d,较常年偏多4.4 d,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仅次于2022年(16.4 d)。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和东南部、华中东北部和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新疆大部等地高温日数普遍超过20 d,其中华东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中部和西南部及四川东部、新疆南部等地有30~50 d,新疆东南部等地超过50 d。与常年相比,除华东中部等地偏少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高温日数接近常年或偏多,其中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东北部和南部、华南大部、四川东部及新疆大部、内蒙古西部偏多5~10 d,部分地区偏多10 d以上。年内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四多,全国有443个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中国气象局,2015),其中127个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或持平历史纪录。图2显示,极端高温主要分布在华北东部、黄淮、华南中东部、西南地区南部等地;云南省极端高温出现的站点最多,有96个站日最高气温达极端高温事件标准,其中57个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另外,华北东部及黄淮地区有127个站日最高气温达极端高温事件标准,其中有26个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冬季(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2℃,但阶段性变化大,12月气温偏低,1—2月气温偏高(李想和王永光,2023)。春季(2023年3—5月),全国平均气温偏高0.6℃,季内波动大(龚振淞和丁婷,2023)。夏季(2023年6—8月)和秋季(2023年9—11月)全国平均气温分别偏高0.8℃(支蓉等,2024)和1.1℃,为历史同期次高和最高。
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15.0 mm,较常年偏少3.9%,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图3),但全国日降水量极端事件及连续降水日数极端事件均较常年偏多,汛期京津冀地区降水的极端性尤为突出。上半年降水整体较常年同期偏少,下半年整体偏多。空间分布上,我国降水主要呈“中间多南北少”的特征(图4)。东北地区中部、河北中部和南部、河南、陕西东南部、湖北中部和西部、重庆北部、青海东南部等地降水量偏多2成至1倍,其中,河南偏多37%,为1961年以来第四多。广西北部、云南东部、内蒙古西部、甘肃中部和西部、新疆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2~8成,其中云南偏少17%,为1961年以来第三少。
图3 1951—2023年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及距平百分率历年变化Fig.3 Variation of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and anomaly percentages over China during 1951-2023
图4 2023年中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填色)以及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站点(圆点)分布Fig.4 Distribution of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anomaly percentages (colored) and stations with extreme precipitation (dot) over China in 2023
2023年,全国暴雨(日降水量≥50.0 mm)站日和日降水量极端事件均较常年偏多。全国共有261个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图4),其中,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湖南、福建、广东等地55个站突破历史极值,福建福州(395.9 mm)、长乐(385.1 mm),广东番禺(361.9 mm)日降水量超过350 mm。全国共47个站连续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北京、河北、陕西、福建、新疆等地,广西北海连续降水量达769.7 mm。
2023年汛期(5—9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447.1 mm,较常年同期偏少4.3%,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我国中东部降水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分布特征,主要多雨区位于华北东部、黄淮和江淮地区。此外,东北地区中部降水也较常年同期偏多。
从季节特征来看,除秋季降水偏多外,其余三季降水均偏少。冬、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少25.6%和8.1%,主要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态势。春季,云南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少,浙江为历史第三少。夏季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5%,但空间差异大,除东北中部、华北中南部及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等地降水量偏多2成至1倍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山西大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北部、湖南西部、广西北部等地偏少2~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新疆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秋季,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4%,降水偏多区主要在广东大部、广西东南部、湖北大部、河南南部、重庆、新疆北部、青海东部和甘肃中南部,其中广东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青海为第二多。
2023年,全国平均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 mm)为94.2 d,较常年偏少7.9 d,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少。除黑龙江东部和西南部、内蒙古东部局部、河南中部、湖北中部、重庆东北部、青海南部等地外,全国大部地区降水日数接近常年或偏少,特别是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四川南部、广西西部、湖南西南部等地偏少20 d以上(图5)。
图5 2023年中国年降水日数距平分布Fig.5 Distribution of the anomalie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days over China in 2023
2023年,除华南前汛期和华西秋雨开始时间较常年偏早外,其余雨季开始时间偏晚。华南前汛期、西南雨季、江南梅雨和华北雨季结束时间均偏早,长江中下游梅雨、江淮梅雨、东北雨季和华西秋雨结束时间均偏晚。华南前汛期、西南雨季和江南梅雨降水量均偏少,其中江南梅雨降水量偏少约一半;长江中下游梅雨、江淮梅雨、华北雨季、东北雨季和华西秋雨降水量均偏多,其中华西秋雨降水偏多逾四成(表1)。
表1 2023年中国雨季特征Table 1 Features of the rainy season over China in 2023
图6 2019—2023年逐月及3个月滑动平均区海温指数演变Fig.6 Variation of monthly and 3-month moving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dexes during 2019-2023
2022/2023年冬季,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朱艳峰,2008)为0.25,西伯利亚高压指数为0.3,两者均表明东亚冬季风较常年略偏强,但弱于上一年冬季,这与我国冬季气温整体接近常年同期但较上一年冬季偏高的特征对应(李想和王永光,2023)。从季节内变化来看,东亚冬季风呈“前冬偏强、后冬偏弱”的特征。2022年12月,东亚冬季风和西伯利亚高压指数较常年同期偏强,同时AO为强的负位相;在500 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为正距平,而东亚大部为负距平控制,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导致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异常偏低。2023年1—2月,东亚冬季风以偏弱为主,特别是2月AO为强的正位相,500 hPa东亚大部被异常正高度距平所控制,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导致2月我国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
2023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第3候爆发,较常年偏早1候;于11月第3候结束,较常年偏晚9候;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为-0.5,较常年偏弱。逐候监测显示,自5月第1候开始,南海夏季风监测区(10°~20°N、110°~120°E)上空假相当位温稳定超过340 K,但直至5月第3候,监测区上空850 hPa纬向风才转为西风并稳定维持,因此2023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为5月第3候。9月第4候,南海地区上空850 hPa纬向风转为东风,但直至11月第3候,南海上空假相当位温才开始稳定持续低于340 K,因此判定2023年南海夏季风结束时间为11月第3候。
2023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张庆云等,2003)为1.02,较常年偏强。2023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强、面积偏大、西伸脊点偏西。从逐日监测来看,副高脊线位置存在明显的季节内变化,6月中旬至7月上旬较常年同期偏南,7月中旬至8月以偏北为主(图7)。受其影响,江南、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入梅均偏晚。6—7月,我国大部地区为500 hPa正高度距平控制,华北地区下沉运动异常偏强,天气晴好,太阳辐射增温叠加下沉增温效应,西风越过太行山在其东侧背风坡形成焚风效应,综合导致了华北、黄淮地区高温天气(孙林海等,2023)。
图7 2023年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及距平逐日演变Fig.7 Daily evolution of the ridge line of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and its anomaly in summer 2023
2023年,我国区域性气象干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7)多发,且干旱阶段性明显,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年内,西南地区出现冬春连旱,其中云南发生1961年以来最强气象干旱,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发生夏季气象干旱,华北、东北出现“旱涝急转”,长江中上游遭受夏伏旱。
西南地区自2022年遭遇秋冬连旱以来,气象干旱持续时间较长,覆盖范围呈现波动变化。2023年3月至5月上旬,西南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土壤失熵快,气象干旱持续或发展。5月13—16日,西南地区西部出现明显降水过程,云南西部、四川西部等地气象干旱得到缓和。春季,云南气象干旱最为严重,平均降水量86.8 mm,较常年同期偏少一半,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同时,平均气象干旱日数为64.9 d,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多。云南冬春连旱对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土壤持续缺熵,旱情严重,不利于烤烟还苗、伸根,部分无灌溉条件的山地、半山地旱地作物播种成活困难,秋收作物适时栽种受限。6月上、中旬,西南地区由于高温少雨,气象干旱持续发展,下旬降水增多,气象干旱有所缓解;7月,云南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导致土壤失墒快,气象干旱发展,云南东北部部分地区达到特旱;8月初降水增多,至8月上旬中期,云南气象干旱基本解除。
6—9月,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气象干旱持续发展;7—8月气象干旱与高温复合发生。7月27日,西北地区中旱及以上干旱面积达到最大,重旱及以上干旱面积28.4万km2;7月初和中旬前期出现2次明显降水过程,气象干旱得到一定程度缓和;8月多短时强降水有效缓解旱情;至9月10日,西北地区平均中旱及以上气象干旱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32.9%,重旱及以上气象干旱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27.0%,均为2009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仅次于2022年);新疆中旱及以上气象干旱日数为1978年以来同期最多。华北夏季前期发生气象干旱,后期遭受阶段性强降水,出现“旱涝急转”。6—7月,华北大部降水量偏少2~5成,华北中南部和河北北部部分地区偏少5~8成,同时,华北东部和南部多高温天气,加剧土壤失墒。7月20日,华北地区中旱及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最大。7月29日至8月1日,华北大部出现历史罕见强降水过程,“旱涝急转”现象明显。
东北春末夏初干旱发展,夏季后期降水频繁,出现“旱涝急转”。5—6月,东北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其中东北地区西南部偏少5~8成,气象干旱露头并发展。6月20日东北地区气象干旱面积达到最大;6月底,东北地区西南部部分地区的气象干旱达特旱等级;7月5日至8月13日,东北地区出现5次明显降水过程,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致使部分地区出现“旱涝急转”。
1—5月,长江上游平均降水量(189.5 mm)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五少,干旱日数(50.5 d)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四多。6—7月,长江中上游平均干旱日数19.8 d,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长江中上游气象干旱累积叠加效应明显,持续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给、生态系统平衡产生不利影响。受持续干旱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水位持续偏低。
2023年全国出现区域暴雨过程37次,55个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汛期暴雨致灾性强,华北、东北雨涝灾害重,海河流域和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7月15日之前,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2.2%;7月16日至11月30日,全国平均降水量偏多5.3%,华北、东北等地发生“旱涝急转”。
5月25—28日,西南地区至江淮、黄淮发生较强等级暴雨过程。由于持续降水,黄淮等地小麦夏收受到影响,陕西、河南小麦遭遇“烂场雨”。
6月至7月28日,华北大部降水量明显偏少。7月29日至8月1日,京津冀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特大暴雨过程(张芳华等,2023),北京西南部、河北中部和西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达350~600 mm,局地达700~800 mm,最大累计降水量达1003 mm(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100 mm以上降水面积17万km2。北京市过程降水量超历史上3次极端暴雨过程,海河出现1963年以来首次流域性特大洪水。强降水致使华北地区出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旱涝急转”现象明显。
5—6月,东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少。7月5日至8月13日,东北地区出现5次明显降水过程,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有200~400 mm,局地在400 mm以上,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部分地区出现“旱涝急转”。8月2—5日东北地区强降水过程导致松花江干流发生编号洪水,17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10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
秋季,华南、西南等地暴雨频繁。9月,华南降水量偏多8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三多。9月4—10日,闽粤地区发生一次区域暴雨灾害事件,日降水强度大,破纪录站数多;8月23日至9月30日,华西地区发生5次区域暴雨过程,降水量偏多2成。
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7个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生成,较常年平均(25.1个)偏少8.1个,为1949年以来历史第二少(最少为1998年和2010年,均为14个),其中有6个登陆我国,较常年(7.1个)偏少1.1个。登陆台风的平均最大风速为32.6 m·s-1,较常年(31.2 m·s-1)偏强。
台风泰利于7月17日22时20分在广东湛江南三岛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38 m·s-1),是2023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较常年初台时间偏晚近20 d;登陆强度在初台中位列1991年以来第三强。
受台风降雨影响,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全国有25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台风杜苏芮造成的影响最大,主要呈现以下3个特点:(1)影响范围广。受“杜苏芮”登陆北上的影响,7月27日至8月1日,福建、浙江、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山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强降雨,其中福建沿海、浙江沿海、河南北部、山东西部、河北中部南部、北京、天津、山西东部北部等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2)降水强度大。过程累计最大点降水量分别出现在福建莆田郊溪(841 mm)、河南鹤壁夺丰(791 mm)、河北保定岭西(715 mm)、浙江温州吴垟(654 mm)、山西阳泉槐树铺(608 mm)、北京王家园水库(594 mm)。(3)洪水量级大。海河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大清河、子牙河发生大洪水,永定河发生较大洪水;3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为0.04~4.38 m,7条河流超保(0.35~3.18 m),8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大洪水。此外,台风苏拉登陆时在冷空气配合下,为两广地区带来大范围大暴雨;台风海葵登陆后残涡长时间影响华南地区,福建、广东等多地多站点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
2023年夏季,我国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11.9 d,比常年同期偏多3.9 d,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仅次于2022年(图8)。全国大部地区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北京、河北、甘肃、新疆等高温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图8 1961—2023年夏季中国平均高温日数历年变化Fig.8 Variation in the number of summer high temperature days over China during 1961-2023
2023年,我国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与常年(4次)持平。中东部高温天气过程出现时间早、影响范围广、极端性强。
2023年5月28日至6月5日,我国江南和华南地区出现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比常年偏早16 d。6月21日至8月20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61 d,为1961年以来第三长,仅次于2022年(79 d)和2013年(62 d),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第五强。华北东部、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地区东北部、西南地区东北部及内蒙古西部、新疆中部至南部等地35℃以上高温日数达20~30 d;全国70%以上台站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三多;有247个站(占全国总站数的10.2%)的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阈值。6月21日至7月12日,华北和黄淮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持续22 d,为1961年以来最长,35℃以上覆盖400个站(占华北和黄淮总站数的96%),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40℃以上覆盖197个站,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有123个站的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阈值;北京汤河口(41.8℃)、河北井陉(43.3℃)等26个站突破历史纪录。持续高温天气给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电力供应等带来不利影响,华北电网、四川电网最大负荷创历史新高,北京、河北、天津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
2023年,有33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其中8次为寒潮,冷空气和寒潮次数均较常年偏多。
1月中下旬有3次寒潮接连影响我国。其中13—16日寒潮过程综合强度为2023年最强、1961年以来第七强。安徽、江苏、黑龙江、山东、上海、浙江等多地日降温幅度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受寒潮过程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雨雪天气。降温和雨雪天气对北方设施农业和南方农业生产不利,降雪和道路结冰对春运交通影响较大。
11月有6次冷空气过程(包括2次寒潮)影响我国,较常年同期偏多2次。3—4日和6—7日,冷空气和寒潮过程接连影响我国,除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及江南南部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下降8~16℃,华北东部及山东中部、内蒙古中部及东北部、黑龙江西北部、辽宁中南部等地降温幅度超过16℃。其中,吉林多地出现冻雨,黑龙江多地出现电线覆冰;道路湿滑、积雪或积冰影响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运输,如哈尔滨机场及部分客运站全线停运,北京、天津等地提前供暖。受多次冷空气过程影响,东北大部和内蒙古东部等地降雪偏多、积雪偏深。频繁降雪和深厚积雪对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等地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12月9—12日和14—17日,全国型冷空气和寒潮天气过程相继影响我国,引发大风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降温幅度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雨雪相态复杂、累计降水量大、落区重叠度高。14—17日过程,全国最大降温幅度超过14℃的面积约为162.5万km2。12月,华北、黄淮等地降雪日数偏多、积雪偏深,山东、河北及北京积雪深度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
2023年,我国共发生33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与过去5年平均相比偏少。据不完全统计,由气象部门实地开展灾调证实的龙卷风共计26次,其中中等强度以上达19次,与过去3年平均(13.3个)相比偏多。
3月22—26日,湖南南部、江西南部、浙江中南部和东部、福建中部和西南部、广东北部等多地局地出现10级及以上雷暴大风,其中,23日午后福建省共有5个市(县)出现12级以上极端雷暴大风,福州市马尾区最大风力达36 m·s-1(12级);江西南部、福建北部出现直径20 mm以上大冰雹,其中江西赣州、福建南平等地局地最大冰雹直径达50 mm以上。
4月15日,山东中南部、江苏北部和东部沿海发生区域性雷暴大风、龙卷风和冰雹。江苏北部和东部沿海局地瞬时风力可达12~13级,连云港海州桃花涧站最大风速达41.9 m·s-1(13级),沭阳县李恒镇站最大风速达37.6 m·s-1(13级)。15日下午山东出现2个龙卷风,临沂龙卷强度达国标强龙卷等级(EF2级),德州则达国标中等强度龙卷等级(EF1级)。
9月17—18日,河北东北部、北京北部、天津北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出现8~10级,局地11级以上的雷暴大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出现较大范围雷暴大风,最强风力达11级,多地出现大冰雹,最大直径达40 mm以上。
2023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共出现13次沙尘天气过程,比2000—2022年同期平均(10.6次)偏多2.4次,其中沙尘暴过程5次(2次为强沙尘暴);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为3.7 d,比常年同期偏多1.9 d。
1月12日,我国出现首次沙尘天气过程,较2000—2022年平均偏早50 d。3月19—24日,我国北方多地出现沙尘天气,南疆盆地、内蒙古中东部、河北北部、北京、黑龙江西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局部强沙尘暴,影响面积超过485万km2。这次沙尘过程造成内蒙古、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中南部等地6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先后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水平。4月18—21日,新疆东部和南部、甘肃西部和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沙尘暴,局地有强沙尘暴,甘肃民勤最低能见度110 m,PM10质量浓度极大值超过7000 μg·m-3。大范围的大风沙尘天气造成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对交通运输及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甘肃、内蒙古部分地区农业受灾。
2023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主要呈现暖干特征。全国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全国平均高温日数和极端高温事件分别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和第四多,而全国平均降水日数为1961年以来第二少。四季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除秋季降水偏多外,其余三季降水均偏少。汛期,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012年以来第二少,我国中东部降水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分布。
2023年,我国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西南地区冬春秋连旱影响重,西北出现夏旱;暴雨过程频繁,华北、东北雨涝灾害重,海河流域和松花江出现严重汛情;编号和登陆台风均偏少,初台偏晚、偏强,台风杜苏芮先后影响华东和华北多个省份,影响范围广、降雨强度大;华北和黄淮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冷空气和寒潮过程偏多,1月中旬经历年内最强寒潮,秋末初冬冷空气频繁,12月华北、黄淮等地降雪日数偏多、积雪偏深;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但局地致灾重;春季北方沙尘天气多、出现早、影响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