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勇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82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各大城市的绿地建设如火如荼,仅杭州在2021年“扩绿”达1000万平方米,在给人民带来更多自然空间的同时,也新增大量绿化养护任务。因此,建设低维护的景观迫在眉睫。
项目位于杭州滨江区,东至闻涛路、西为钱塘江、南达东信大道、北到七甲闸站,全长约12公里(如图1)。场地内原有滨水风光带,但部分植株老化、铺装老旧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缺失,为迎接杭州2022年亚运会进行提质改造,涉及绿化面积约30公顷,其中9公顷为重点改造和重新设计区域,9公顷为原有林带抽稀和部分地被改造区域,剩余12公顷为保留林带区域。
图1 项目区位图
低维护指的是在风景园林维护阶段,减少材料的养护与替换、节省能源的消耗与创造经济补偿等方式来降低风景园林的长期成本[1];植物景观是一个生命景观,是长久存在并不断生长变化的景观。相对来说,植物景观的设计与施工是短暂的,但养护管理是长期的,而低维护理念,是需在前期设计阶段形成、施工阶段实施,最终在后期管养阶段做到低维护。
低维护植物景观设计,遵从“近自然植物设计”理论,即师法自然,营造近自然的植物景观,除必需的保障措施外,尽量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减少对植物群落的人为干扰,借助自然做功的力量,从而降低对植物的维护要求,节约维护成本。
本项目的低维护植物景观营造,从物种所处的生态系统角度统筹考虑。植物景观生态系统保持长效稳定、减少人为养护,是低维护植物景观的本质内涵。
低维护植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如图2所示,此系统的组成在于工程中采取三大策略:优选强健的乡土树种、构建合理的生态群落和营造良好的立体条件。本文从这三大策略出发详细阐述低维护植物景观营造的关键因素。
图2 低维护植物生态系统结构示意图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理解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2]。低维护植物景观的营造,最关键在于物种本身的适应性和生命力,首选应是乡土植物,乡土植物对本地环境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能力,是构成地域特色景观的主要材料,其在本地栽植较多,承载着乡风民俗的本土文化,民众对这类植物也有较高的熟悉度和认同感。乡土植物生命力旺盛、抗逆性强、病虫害少和适应度高,可大量减少后期的人为管理,有些种类甚至无需管理,达到自维护。而乔木是植物景观营造中的主体,即乡土树种比乡土地被在生态景观方面更为重要。
优选杭州本地的乡土树种,组成本项目的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主要有雪松(Cedrus deodar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珊瑚朴(Celtis julianae )、银杏(Ginkgo bilob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无患子(Sapindus saponaria)、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黄山栾(Koelreteria integrifoliola)、玉兰(Yulania denudata)、乌桕(Triadica sebifera)、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和鸡爪槭(Acer palmatum)等,也包括一些引种驯化多年、生态性稳定的外来树种,如日本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和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等,这些树种不仅具有优良的生态适应性,也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构成了项目的骨架空间。
从乡土树种中优选出更符合场地条件的种类,依靠乡土树种本身的诸多优点,是塑造低维护可持续植物景观的核心,举例如下:
生命力强。采用的香樟、银杏、珊瑚朴和枫香都是寿命长的树种,在杭州古树名木中占据很高的比例,这些树种栽植后能长时间保持健康并持续生长,从而降低移栽补植的频率。
抗逆性好。滨江夏秋台风频繁,筛选的珊瑚朴、重阳木和黄山栾都是抗风性强的树种,在台风中不易倒伏,维持植物景观的稳定。项目中部分驿站设计屋顶绿化,如奥体驿二楼观景平台具有斜面覆土,如选择草坪草,易诱导人们踩踏,有坠落的风险,且养护草坪草精细繁琐,成本较高。设计中采用耐干旱瘠薄、养护简单的佛甲草(Sedum lineare),而且佛甲草作为低矮地被,在心理上形成一道软性栏杆,确保安全性。
病虫害少。场地内原成片栽植的碧桃(Prunus persica'Duplex'),流胶病严重,黑色胶质包裹树干,树体生长衰弱、形象脏乱,影响开花和观赏效果,由此设计中不再选用桃属植物,替换为同是蔷薇科的花乔--乡土树种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管理粗放。设计中不使用造型树、球类灌木和整形绿篱,而选用自然形态的植物种类,可极大减少后期的修剪工作。本项目以“近自然植物景观设计”为理论,尽量展示植物的自然美和健康美,降低人为痕迹,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生态型植物景观。如节点孤植树,选取姿态潇洒的榉树(Zelkova serrata)或羽毛枫(Acer palmatum var. dissectum),而不是精细修剪的造型黑松(Pinus thunbergii);中层灌木里,形态飘逸的水果蓝(Teucrium fruticans)和穗花牡荆(Vitex agnus-castus),替换常见的球类灌木;而春鹃(Rhododendron × pulchrum)、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和金丝桃(Hypericum monogynum)等天然美的灌木,枝叶飘洒,取代整形绿篱,展示现代化的滨江风光带风情。
综上所述,因地制宜的优选乡土植物,是营造低维护植物景观的核心因素。
一定生态环境里的某种生物在其入侵、定居、繁衍、发展以至衰退、消亡历程的每个时段上的全部生态学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地位 ,称为该物种在该生态环境中的生态位[3]。
群落中每个物种均占有一定的生态位,植物的生态位和生态习性,对构建合理的生态群落十分重要。对场地内原有林带勘察时发现,原设计未考虑生态位理论,树木栽植过密,枝叶不能完全舒展生长,林下郁闭度较高,原栽植的金叶女贞(Ligustrum × vicaryi)和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等色叶灌木均长势不佳、叶片返绿。
在设计低维护植物景观群落时,以乡土植物做基底,突出植物的生态优势。以本项目为例,香樟和枫香是顶级群落中的优势种,设计为乔木的最上层;中层耐半阴的鸡爪槭,不宜栽植在全光环境中,叶片容易被晒焦,多种植在疏林边缘;下层地被中,光照不足,不采用喜阳的种类,而林缘有散射光,且生物性活跃,选择彩叶或开花地被如金叶玉簪和斑点大吴风草(Farfugium japonicum 'aureomaculatum'),可激活林下较“深沉”的空间氛围。
此外,注重各层植株的生态空间,设计图纸中乔灌木的冠幅应以植株栽植生长5年后的大小为宜,施工时苗木出圃、运到现场,为保证苗木成活率,往往对苗木进行疏枝去叶,此时植物景观视觉上比较稀疏,但这是刚栽植时的短时效果,不应再加植密植。而且,苗木栽植到竣工尚有时间恢复一些绿量。
为确保苗木在群落中具有充分的生长空间,大乔木如榉树的株间距以6~10m为宜,即平均株距为8m,小乔木如自然开心型的宫粉梅(Prunus mume f. alphandii),株间距以4~6m为宜,速生的草本地被如常绿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var. aurantiaca)不宜超过36丛/平方米,而湿生水生类植物,更应低密度设计,因一个夏季的生长期后爆发式生长,如玉蝉花(Iris ensata)宜5~8芽/丛,16丛/平方米。
场地中现有21公顷的林带,上层的银杏林和冬青林(Ilex chinensis)栽植密度大,植株徒长,形态瘦高,经过多个样方现场复核,进行6株抽1株的疏伐,移除生长势弱和病死的植株,形成“林窗”,而中下层的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和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 f. atropurpurea)普遍长势不好,同时进行更换。总体上以适度人为干扰,维持原有群落较高的多样性,促进林带更新和健康发展。
植物生长必需的自然因子,包括土壤、光照、空气、温度、水分和养分,这些因子所在的客观环境一般是难以彻底改变的,是以绿化设计应贯彻“适地适树”理念,着重植物的生态学特证与环境条件相适应,这是植物能持续健康生长的底层逻辑。然而,为了景观可持续低维护的发展,工程中往往局部、短暂改变部分自然因子,尤其刚栽植的苗木,生长势尚未恢复,需更多的工程措施来营造良好的立地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 改良土壤
项目内为砂性土,松散、粘聚力差,保水保肥能力低,进行土壤改良。
植栽区域的土壤,用中型旋耕机深翻30cm厚,并混合改良的营养介质土,平整、碾压两遍。营养土采用泥炭土60%+腐殖质土38%+磷肥2%的配方,与原砂土结合形成较好的团粒结构,利于土壤保水和透气。
具体针对地被栽植区域,改良厚度为30cm,确保地被植物的根系在改良土壤环境中;而对需挖掘种植穴的乔灌木,在种植穴最下层先撒施缓效肥,再加铺改良土壤,最后放置土球,以保证植株持续的良好生长,降低植株的死亡率。
3.3.2 加固支撑
刚栽植的苗木,根系未恢复,树体易摇晃,尤其场地中台风大,需加固支撑。如对冠幅较大的香樟、榉树和珊瑚朴,受风面大,采用四角支撑,支撑杆选用耐腐蚀、强度高和重量轻的新型塑料材质,其本身为浅绿色,与环境融为一体。因场地的砂性土,支撑杆需插入地面以下40cm,确保根系的稳定固着和萌发生长,提高苗木成活率。
3.3.3 灌溉排水
种植后,场地内土壤不易蓄水,应对苗木及时灌溉,采取小水慢灌、同时喷洒叶面水的方式,保障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吸收充足水分。灌溉时应稳定树形,直到土壤下沉后,表明水已灌透,再回培土壤,充分稳固苗木。
滨江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在香樟、珊瑚朴等大乔木的种植穴预埋透气管,加强排水。台风和暴雨过后及时扶正树形,疏通积水。对玉兰属植物,一旦发现新叶萎蔫,快速查看肉质根的积水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防治病虫害、防寒防晒等新栽苗木的工程养护措施,本质都是为植物景观塑造良好的立地条件。这些措施如改良土壤,在前期是较高成本的,但这是为项目建成后长时间的低维护,而从项目全寿命周期考虑,整个建设和管理是低成本的。
遵循“近自然植物设计”理念,即师法自然,是营造低维护植物景观的根本因素。本文的“师法自然”,是通过学习和借鉴自然群落的构成,总结出“优选强健的乡土植物、构建合理的生态群落以及营造良好的立地条件”三大策略。
随着国家“3060双碳”远景目标的提出,低维护植物景观的建设是大势所趋,其具备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也被逐渐关注和青睐,同时,低维护植物景观的研究和应用尚未完善和普及,在生态文明时代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