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两会”热点

2024-03-15 16:50刘彦华
小康 2024年7期
关键词:新质两会生产力

刘彦华

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总量创历史新高,几乎是日本、德国、印度的消费总量之和;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5%,提高了43.1个百分点……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发展之年,从经济数据来说,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增长动能不足的大背景下,我国取得的成绩殊为不易。

然而,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2023年底,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这一共识已化为磅礴力量。

1月6日,政协第十二届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1月7日,西藏自治区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一年一度的省级两会时间由此正式拉开序幕。2024年怎么干?围绕高质量发展,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明确了目标方向,下达了“任务书”,规划了“路线图”,发出了“动员令”。

翻看一份份省级地方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聚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等都是各地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除此之外,作为推动高质量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被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高频提及,成为各地2024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风向标来了

一年一度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是当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截至2月18日记者截稿,全国31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已全部刊发。延续惯例,《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再次对这31份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剔除部分无分析意义的词汇后,梳理出30个高频词汇。

去年,在31份政府工作报告中,位列第一至五位的高频词汇是建设(总频次数3770)、发展(总频次数3655)、推进(总频次数2454)、加快(总频次数1707)、实施(总频次数1510),位列第六至十位的高频词汇是推动(总频次数1428)、产业(总频次数1213)、提升(总频次数1205)、经济(总频次数1200)、创新(总频次数1185)。

今年,在31份政府工作报告中,位列第一至五位的高频词汇是建设(总频次数3209)、发展(总频次数3199)、推进(总频次数2133)、产业(总频次数1992)、加快(总频次数1422),位列第六至十位的高频词汇是服务(总频次数1395)、实施(总频次数1377)、企业(总频次数1337)、推动(总频次数1299)、经济(总频次数1213)。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建设”和“发展”连续六年稳居“省级两会上的高频词”榜单的前两位。这不仅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保持工作连续性稳定性、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和信心,还揭示了“新时代的硬道理重在践行”的底层逻辑。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各省份交出的成绩单格外沉甸甸、成色足。

经济总量方面,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省,继续稳居全国前四位。其中,广东更是一马当先,成为首个地区生产总值超13万亿元的省份,连续35年领跑全国。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实力增强,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达11.02万亿元,同比增长4.8%,与全省增速持平,珠三角的引擎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指出。

过去一年,广东全省各地齐头并进、稳步发展,经济表现均实现新突破。深圳、广州两座万亿城市经济总量均超3万亿元。2023年深圳GDP为34606.40亿元,同比增长6.0%,增速领跑四大一线城市;广州GDP为30355.73亿元,同比增长4.6%。除此之外,不少城市也出现了跨量级的变化,例如,惠州经济总量超5500亿元,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揭阳、清远、韶关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过2400亿元、2100亿元、1600亿元,梅州、汕尾超过1400亿元,迈上一个台阶。值得一提的是,经济总量最小的云浮也突破了1200亿元。

经济量级跃升不仅仅出现在东部经济大省。2023年,四川省也实现了经济总量的新万亿级跨越,迈上6万亿元台阶,且排位上升1位,跃升至全国第五。四川也成为西部第一个迈上6万亿台阶的省份。另外,湖南突破5万亿元大关,达到50012.85亿元。重庆、辽宁、云南则同时迈上了3万亿元台阶,2023年GDP分别达到30209.4亿元、30145.79亿元、30021亿元。

经济增速方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的全国经济增速为5.2%。有17个省份的经济增速跑赢“全国线”,北京与“全国线”持平。具体来看,西藏经济增速达9.5%,领跑全国。紧随其后的是海南,以9.2%增速位列榜眼。内蒙古以7.3%的增速,位列探花。

2023年,西部地区增长势头明显。31个省份中,增速在6%以上的12个省份,有7个位于西部地区,占到了一半以上。不过,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也有新亮点,吉林增速为6.3%。辽宁经济增速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达5.3%,是十年来同期首次超过全国水平。

发展成色方面,各地也是各有千秋。2023年,广东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800万户,一举拿下四个“全国第一”——经营主体总量全国第一、企业总量全国第一、外资企业总量全国第一、民营经济主体总量全国第一,经济活力足、韧性强的特点在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尤为亮眼。山东省连续入选全国营商环境最好省份,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5个,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29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4.5万家。对全球投资者而言,上海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到创纪录的240亿美元,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增长15%,创历史新高;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3373.6万亿元,增长1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增加65家和30家,累计分别达到956家和561家。

成绩已成过去,奋进正当其时。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在拼经济谋发展的新征程上,各省份正在真抓实干,以期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这一点从各地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新年目标中便可窥见一二。2023年GDP增速最快的两个省份西藏和海南将今年的增速预期设置为8%左右,在各省份中最高。其余省份大多将2024年GDP增长目标设置为5%左右,与2023年全国GDP增速大致相当,其中包括经济总量位居全国“三甲”的广东、江苏和山东。广东将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江苏和山东也明确要力争实现GDP增速达5%以上。

“新质生产力”是重头戏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梳理发现,“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新词,在31份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次虽然不高,仅出现了37次,但却是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头戏。

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接着,2024年开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再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日前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时,曾花了较多笔墨专门阐释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据其介绍,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述负责人则强调,重在把握三大关键: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同时,通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营造鼓励大胆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等,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

在党中央对新质生产力的高度重视、深远谋划与强力推进下,地方政府对这项工作要求的部署也在提速。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将抓实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放在2024年12项重点工作的首位,提出要在加快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三方面具体落实推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计划是:着力推进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生物医药和医疗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人工智能、元宇宙、深海深地开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氢能储能、细胞治疗、生物育种等方面,加快推动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行动,推进20个以上5G工厂、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建设,累计建成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超500个,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超百个。支持沈阳、大连深入开展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沈阳北方算谷、大连数谷,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都北京的步伐同样不落人后,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强调要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在光电集成、芯粒技术等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加强原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培育生物制造等医药健康产业新增长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池、电控、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推进超高清视频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开辟量子、生命科学、6G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优化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体系,助力更多企业发展壮大。

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产业结构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被视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影响变量,破题之路已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轰轰烈烈拉开序幕。

科技引领,创新致远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所不同,其摆脱了大量资源的投入,更加强调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通过梳理,《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还发现,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科技”一词在今年的31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频次大大增加,达784次,在高频词汇排行中位列第24位。与科技相关的“试验室”“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领军人才”等词汇也频频出现。一系列强化科技引领、激发企业创新能力的新举措被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高新技术企业超3500户;围绕“四链”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打造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示范县;争创生物种业、稀贵金属、生态安全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筹建锡铟等云南实验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升“彩云汇”科创品牌影响力,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打响腾冲科学家论坛“科技达沃斯”品牌……云南正在全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

赋能增效强科技,甘肃提出,开展科技创新“六大行动”;实施兰白两区新一轮发展规划纲要;优化整合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深入推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先行区建设。争创国家高等研究院,建设高校产业研究院;支持兰州大学、中科院等在甘院校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引导创新型企业向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400家以上;建设重点产业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0亿元;深度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力争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43%。

内蒙古的策略是全力支持企业当好创新主力军,不仅强调要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还提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科技评价、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验证平台,推行“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模式,开展专利转化应用专项行动,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为进一步发挥人才支撑作用,福建的选择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精细育才,整合设立省青年科学基金,推动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托举”计划,建设一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实践基地,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育更多能工巧匠。精准引才,开展引进首席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团队科研经费稳定支持机制试点,做热做旺“院士专家八闽行”“人才福建周”等活动。

新质生产力的“左手”是创新,“右手”是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正在神州大地涌动。

拥抱新未来

在位列第一至第十的高频词汇中,今年与去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服务”以总频次数1395进入前十,排位第6,而去年“服务”排在第16位。“服务”一词去年在31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877次,今年在31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1395次,比去年多了518次。通过关联词汇分析,记者发现,与“服务”一词关联出现次数颇多的词是“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服务保障”。

省级两会密集召开的1月份,恰逢哈尔滨横扫网络热搜,凭借冰雪旅游火爆“出圈”。然而,这场盛宴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托举,正是哈尔滨政府以“讨好型市格”的姿态躬身入局,以其真诚与热情,让东北的冰天雪地在这个冬季迎来了文旅发展的“春天”。

哈尔滨“讨好型市格”的亲切比喻,其实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大着力点。2024年,各地对此已有安排部署,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推动民营经济32条政策精准落地,建立涉企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及时回应解决民营企业的诉求;海南将聚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完善企业反映问题“接诉即办”机制;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优化大湾区营商环境,扩大“湾区标准”清单和“湾区认证”项目范围,推广“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打造“数字湾区”。

就业、就医、教育、养老、生育……民生,历来是地方两会的热词。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促进12万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参保;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5%、6.5%;重庆提到,建立“一人一码一档”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推动跨机构检查检验结果数字化互认;海南明确,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95%以上;江西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争创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让少年儿童茁壮成长;天津明确目标,2024年将打造智慧化养老服务机构10家,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1000户,推進7类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深化老年人助餐服务。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24年,翻阅31份省级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绿色发展方向也更加明确。北京提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上海提出,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美丽上海;广东提出,突出绿美广州生态建设引领,打造美丽宜居花城……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部署的亮点,既体现在政策制定上,更体现在政策执行与落地上。福建提出,积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支持漳州建设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辽宁明确,加快采煤沉陷区和抚顺西露天矿、阜新海州露天矿等矿坑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废弃矿山复绿行动。河北强调,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6亿立方米,力争生态补水20亿立方米,修复历史遗留矿山4.5万亩。

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浩荡春风中,政声与民意交融共鸣,“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民之关切”同向聚合,共同演绎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舞曲。

猜你喜欢
新质两会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新质动员力量建设与运用浅析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