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度假归来,在机场听到航班取消的广播。午夜时分,大雨中,我站在滨海机场,打开手机App,看看有没有能把我捎回北京的顺风车。
一辆商务车飞快地来了,我上车,然后低着头回复手机开机后涌入的各种信息。一段语音之后,突然听见车主问:“您是做杂志的?我听见您在说编辑和选题,能咨询您一件事吗?”我抬起头,看向车内的后视镜,一个相貌端正的年轻人,有些不好意思地等着我回答。“有什么事吗?”“我前一阵在街上玩滑板,正好碰见一家杂志社在拍服装片,看我玩得不错,他们让我入镜拍了一组照片。后来他们也没给我寄杂志,我挺想要照片的,我该找谁啊?”
我耐心地给他讲了如何按版权页找到责任编辑之类的事,我们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聊了起来。我很快勾勒出这个青年的职业背景:就职于一家国际化生产企业,经常往返于北京和天津开发区,顺路做顺风车车主,一路上也不至于很枯燥。
我还从他的叙述中听到一个传奇的故事。他是体育特长生,甚至打进了职业赛,但因意外受伤而退役,然后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在想好之前,他手头刚好有辆车,就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
“有一次,一个乘客把行李箱落在车上,行李箱里有他的电脑和很多现金,而电脑里存有重要的资料。我开了60公里把行李箱还给他,也没要他的红包。那个客人感动之余,问我要不要去他的公司上班……”
“我当时觉得自己需要进入一个正规的公司体验一下,就答应了。从高层的司机和私人助理做起,这能让我近距离观察成功人士们都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而且我周末在开发区继续跑顺风车,带那些企业的海外技术人员去颐和园、长城,两年下来,英语口语练出来了,也开始做一些外贸业务……”
我记得我当时就说出了“连接能力”这个词。我认为他是一个有连接能力的人,无论处境如何,他都可以通过与他人的沟通进行自我升级。
他说他对很多行业都有兴趣,每一个上车的乘客,他都会判断对方的职业,然后选一个话题进行沟通了解。我问他:“你如何判断你的信息源是正确的,或者是相对专业的?”他说:“我不会直接问,但我可以看他的兴趣,和他讨论一个热门话题。多问几个人,如果大家的答案相差不大,那么这就是这个行业应该有的气质。我也大概知道我应该朝着哪个方向使劲了。”他又接着说:“你叫车之前我正在车里跟着英文广播练口语呢。”“所以?”“我想我的下一份工作是跑遍全世界。”
顺风车于他,是漫长旅途中每一次宝贵的相遇,是稍纵即逝的机缘。他就是一个海绵青年,利用一切碎片时间抓紧吸收着曾经被耽误掉的能量。有人说,人一生大概会遇见55万个陌生人,要打破万分之一的概率,一个人才能坐到你身边。
(秋水长天摘自微信公众号“庄雅婷”,本刊节选,李 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