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_陈亚宁 郭彦辉
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离不开创新带来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电网科技创新工作,以生产经营实际需求为导向,大力开展涉及坚强智能电网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科技攻关,电网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
一直以来,笔者十分关注我省电网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深知基层对新创造、新技术、新应用的渴求与转变。笔者所在的国网濮阳供电公司一直致力于激活科技创新动力,赋能电网提质增效。通过一年来的多次实地探访,笔者欣喜地看到濮阳电力人不断地想出新点子,走出新路子,使电网展现出新样子。
2023年12月8日下午,一阵电话铃声打断了笔者手头忙碌的工作,一看来电,是“1+4劳模工作室”的创新达人盛从兵。
“最快速度来220千伏振兴变电站,我们马上开始测试应用一套输电机巢,非常有意思,快来看看!”盛从兵语气颇为激动,笔者也十分兴奋,立即奔赴现场。
“盛老师,机巢不是已经在很多地方投入运用了吗?”笔者知道输电无人机机巢是近年来线路运维的一个新方向,江浙一带比较普及,省内也有好几家单位在使用,巡检效率能提升一大截,于是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向盛从说出了心中的疑惑。
“输电机巢确实已比较常见,巡检效率比飞手单飞无人机高得多,不过传统机巢在使用上还是会有部署困难、续航短、高精度测绘不足等问题。”
“传统机巢?您是说,这次咱们测试的是最新的机巢吗?”
“没错!而且还是国内首次使用呢!”
振兴变电站不远,没几分钟,我们已赶到站内测试场地,一下车,就看到在一个简易平台上接受测试的新一代输电无人机机巢,平台上“国网河南001号”的指示牌表明这个新机巢不简单。
“轻松部署,两个人就能搞定;可靠性高,一般的风吹雨雪不在话下;50分钟续航、32分钟无线快充、能快速起飞,还有5小时备用电源……”盛从兵对新设备的各项参数了如指掌,指着机巢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详细介绍,“新机巢一体化的设计,高度集成了气象站、图传、RTK模块和边缘计算模块接口,以后,工作人员仅需地面固定、接入电源和网络就可以立即开展巡检工作。”
说话间,在操作人员的遥控指挥下,一架新型无人机从新机巢内腾空而起,一体化集成设计的机巢、机臂增升构型的无人机机型和灵巧的飞行动作给人带来愉悦的直观感受,我们体会到,“外观即性能,‘颜值’就是战斗力”这句话在无人机巡检领域是说得通的。
果然,短短15分钟,单架次的飞行已将振兴变电站的90多个设备点位巡检完毕。
“新机巢也为无人值守巡检提供了可靠条件,部署结束后,我们在工作室一体化监测中心即可完成线路巡检,不用再去现场了。”
“人坐办公室,无人机天上飞啊!”我们不禁感慨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便利性。
盛从兵深以为然:“不过,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把机巢设置在变电站内而不是输电线路下吗?”
突然的发问一下子让我们由刚才的欣喜变为纳闷:“变电站是有运维人员的,完全不需要输电线路人员来操心,为什么?”
“哈哈,跟你们说吧,这是我们从2023年下半年一直在试图蹚出的一条新路子—实现输变一体化巡检业务融合。我们是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第一批输变融合试点单位,目前已能看出这条新路的可行性,新机巢很适合‘部署在变电站,巡视出入站输配电线路’这类典型场景,以振兴站为例,进出线共16回,单台机巢在1周内即可完成8千米内所有线路的精细化巡视任务。”
我们感到十分惊讶,没想到输电和变电还能如此融合,但是惊讶并未结束。
“为了实现输变一体化巡检业务融合,我们在未来还要运用‘蛙跳’技术完成多站点联动巡检,推进多站点联动和协同作业质效,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看到我们对“蛙跳”技术一脸茫然,盛从兵解释道:“‘蛙跳式’巡检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巡检模式,无人机在一个机巢完成巡检任务后,通过解耦技术被释放出来,‘跳’到另一个变电站的机巢停靠、补给,能够支撑无人机在长距离大范围场景接续飞行作业,这种模式摆脱了巡检距离限制,设备利用率是单个机巢3倍以上!”
说到这里,我们已十分惊叹盛从兵的“奇思妙想”了,这肯定不是“异想天开”。据之前了解,仅在一年间,他就带领“1+4”劳模工作室荣获国网河南电力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申报国网河南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创新奖1项,揭榜2023年科技项目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获河南省QC成果一等奖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入选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创新奖1项。
在我们看来,濮阳电网的66座变电站和2500千米输电线路,是盛从兵和他的队员们即将大展拳脚的地方。
电网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创新驱动电网发展。“这条新路子,他们肯定会走下去。届时,濮阳电网肯定是另一番新面貌吧!”我们十分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