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要素市场发展与技能工资溢价扩大
——兼论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启示

2024-03-13 04:19廖直东代法涛
西北人口 2024年1期
关键词:溢价高技能要素

廖直东,代法涛

(1.广东财经大学 财政税务学院,广州510320;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郑州 450002)

一、引 言

高技能劳动者平均工资比低技能劳动者平均工资更高的现象,即为技能溢价。国际经验表明,20世纪下半叶以来,英美等工业化国家先后出现了技能溢价的扩大[1]。根据2020 年《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03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始终高于0.4的警戒线,2019 年我国基尼系数仍高达0.465。工资收入是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劳动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技能溢价扩大可能进一步拉大家庭收入差距和恶化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鉴于收入差距扩大将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带来负面影响[2],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积极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研究影响技能溢价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以便为缩小我国收入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支撑。

供给-需求-制度视角是解释技能溢价扩大原因的基本框架[3]。劳动力供给方面,教育、培训和人口流动等会影响技能工资溢价[4,5]。劳动力需求方面,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是两个主要解释视角。学者们又从资本-互补假说、外生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内生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技术进步表现出偏向高技能的原因,进而阐明技能溢价扩大的理论逻辑[6]。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国际贸易这两种机制对技能溢价的共同作用也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7]。制度方面,现有文献主要关注了最低工资[8]和工会等因素对技能溢价的作用,并进一步拓展至制度质量和制度变迁[9]。考虑到制度对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文献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框架下探讨制度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杨飞(2017)[10]的研究表明,市场化在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也扩大了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沈春苗和郑江淮(2019)[11]的研究表明制度环境改善能促进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发生和发展。此外,郭凯明等(2020)[12]从结构转型视角分析了技能溢价变化的前提条件和理论逻辑。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的要素市场化改革长期滞后于商品和服务市场化改革。在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背景下,沿袭制度研究视角的传统,我们不禁要问,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技能溢价有何影响?技能溢价过分扩大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当前的收入不平等状况,进而可能影响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乃至其他改革项目的整体效能。为了避免这一后果,有必要深入探究进而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根据科技部于2018 年印发的《关于技术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技术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是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各类技术交易场所、服务机构和技术商品生产、交换、流通关系的总和。于20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及后续的相关文件,则都用技术要素市场指代技术市场。因此,在本文中技术要素市场和技术市场交替使用,不作区分。此外,技术交易规模则是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直观体现。现有关于技术要素市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原因和运行现状的研究。隋立祖和寇宗来(2011)[13]剖析了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的理论逻辑,并进行了绩效评价。张欣炜和林娟(2015)[14]分析了我国技术市场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栾春娟和程昉(2016)[15]则考察了我国技术市场潜力。二是对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后果的研究。戴魁早(2018)[16]基于1995~201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对出口技术复杂度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叶祥松和刘敬(2018)[17]的研究表明,技术市场发展可以疏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的梗塞,进而产生门槛效应,转变政府对科研机构的支持效果。张营营等(2020)[18]发现技术市场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宫汝凯(2023)[19]发现技术市场发展可以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但并没有发现直接考察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技能溢价影响的文献。

本文将同时从技术要素供给端和需求端剖析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技能溢价的作用机理,并采用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下:第一,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可以破除创新价值链各阶段之间的梗塞,加快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但也可能会引起技能溢价的扩大,在我国基尼系数持续处于高位的收入分配格局下,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这一可能影响值得高度警惕和深入研究,但现有文献较少涉及,因此,本文的研究视角较为新颖。第二,本文同时从技术要素的供给端和需求端考察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技能溢价的作用机理,理论阐释较为全面、深入,并用2004~2019 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三,本文的研究为深入理解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机理提供了理论视角,进而为在新发展阶段正确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扎实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历程和发展现状

(一)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历程

我国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内嵌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因此,技术要素市场在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得以孕育和发展。根据改革的背景和内容,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技术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初创期。改革开放之初,“面向、依靠”战略方针的实施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催化了技术要素市场的萌芽。1985年,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以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有效融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启动了对科技体制的改革,明确了技术市场的性质和作用。围绕《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所确立的科技体制改革基本框架,出台了《专利法》《技术合同法》《技术合同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意图明确科技成果的商品属性、确立技术市场交易的规则和推行技术合同制,进而促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

第二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期。1994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的发布则更为明确地强调要引入市场机制。1995年颁布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微观上通过改革科研机构管理模式以重塑科研机构微观主体;在宏观上对科研机构实施分类改革以重构科技系统。199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9年出台的《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则试图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相关各方的权责利,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阶段,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下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期。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角度进一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颁布,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20年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开启了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新阶段。《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则进一步对包括技术要素在内的五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做出了部署。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实质上就是在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配置中不断引进和强化市场机制的过程,其目标始终在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实现科技与社会经济的融合。因此,改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构建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上,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技术要素市场逐步发展起来,并且,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技术要素市场在我国科技成果配置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从总体上看,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已经有了长足进步。

1991~2019年我国技术市场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从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量的角度分析,总体上,在1991~2019年间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呈现波浪式上升态势。但是,在不同年份区间,我国技术市场发展态势呈现不同特点。以2009年为界,在1991~2009年间,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呈现上下波动态势,且波动幅度较大,但是,从2009年以后,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从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金额的角度分析,在1991~2019年间我国技术市场发展呈现上升趋势,而且,在所考察年份期间,越往后期全国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增长速度越快。这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关。

图1 1991~2019年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状况

第二,从市场交易主体上看,企业在技术要素市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给出了2006~2019年间卖方企业法人技术交易合同数量和成交金额的变化趋势,以及买方企业法人技术交易合同数量和成交金额的变化趋势。图2显示,无论是从卖方角度还是从买方角度分析,2006~2019年间,企业法人的技术交易合同数量和成交金额都呈上升态势。这说明,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和技术市场交易主体之一的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技术交易活动中表现活跃。

图2 2006~2019年企业法人技术交易状况

图3给出了2006~2019年间卖方企业法人技术交易合同数量和成交金额分别占总交易合同数量和总成交金额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以及买方企业法人技术交易合同数量和成交金额分别占总交易合同数量和总成交金额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图3显示,无论是从卖方角度还是从买方角度分析,在技术交易合同数量比重和成交金额比重方面,企业法人都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且,在所考察年份区间,卖方企业法人技术交易合同数量比重和成交金额比重都呈上升趋势。而买方企业法人技术交易合同数量比重和成交金额比重都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都较小。此外,在所考察年份期间,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0.724和0.786,比重都较大。这意味着,在2006~2019年间,企业法人在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配置中都发挥了主要作用。

图3 2006~2019年企业法人技术交易占比

以上分析表明,以引进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有效地重塑了科技活动的微观主体,促进了技术要素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在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背景下,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将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收入差距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有必要研究我国技术要素市场发展与技能工资溢价之间的关系。

三、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扩大技能溢价的机理分析

微观上,技术要素市场会影响企业创新的速度和方向[20]。宏观上,作为一种要素组织和协调方式,技术要素市场在创新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为了论述方便,本文借鉴创新价值链这一概念框架[22],先从纵向角度考察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技术要素供给端和需求端揭示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技能溢价的作用机理。

(一)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创新活动的促进作用

创新过程由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阶段构成,且包含多重创新要素投入的价值链[23]。在这一创新价值链中,前一阶段的创新成果构成后一阶段的创新投入,而后一阶段的创新活动会向前面各阶段的创新活动形成反馈。由此,创新价值链的各阶段相互关联。创新价值链是否贯通、是否顺畅直接决定了创新绩效水平的高低。而这依赖于组织和协调创新价值链各阶段创新活动的体制机制是否完善。

理论上,可采取行政指令或者市场机制来组织协调创新价值链各阶段的创新活动。一般而言,创新价值链上游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具有较强的公共品性质和正外部性。而创新价值链下游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具有较弱的公共品性质和正外部性。为促进创新活动和提高创新绩效水平,对创新价值链各阶段创新活动的组织协调应采用行政指令和市场机制这两种方式的某种结合。因此,越往创新价值链上游,越需要政府介入,而越往创新价值链下游,越需要市场来组织协调。缺乏技术要素市场或者技术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会导致技术要素的价值得不到实现。这会扭曲对技术要素研发、应用的激励机制,阻隔创新价值链各阶段间的信息传递,进而造成创新成果转化受阻和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而成熟的、高质量的技术市场则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把创新价值链上游阶段的创新成果有效、快速地配置给下游阶段的创新主体。同时,还可以把下游阶段创新主体的需求信息反馈给上游阶段的创新主体。

因此,技术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组织协调创新价值链各阶段创新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发育良好的技术要素市场,技术交易的规模就越大,频率也越高,能够促进创新体系内各类参与主体间的良性互动,进而提高创新系统的创新绩效水平和加速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最终可以促进创新活动。

(二)基于技术要素供给端的理论解释

从事创新活动的劳动者都是高技能劳动者,如果技术要素市场的发展能直接提高这些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则技能溢价极有可能会扩大。这可以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技术要素的价值实现、对创新劳动需求变化的影响和对创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从技术要素市场功能的角度分析,发育良好的技术要素市场可以发挥技术要素配置功能,有助于技术要素的价值实现,进而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劳动价值的实现。创新活动过程中投入的活劳动,创造了创新成果的价值。在缺乏技术要素市场或者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滞后的创新体系中,研发创新部门的技术要素不能有效、快速地配置给应用部门,出现大量的“休眠”专利,技术要素的价值较难得到实现,进而创新活动的劳动价值得不到较好的实现。而在技术要素市场发育良好的创新体系中,研发创新部门从技术要素的市场交易中不仅可以实现研发投入的补偿,甚至还可以获取一定的利润。此时,在研发创新部门从事创新活动的劳动者将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进一步地,研发创新部门包含众多研发机构①这里的研发机构同时包括了公共研发机构和企业设立的研发机构。,在技术要素市场发育良好的情形下,这些研发机构之间存在激烈竞争,技术应用部门内部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不仅如此,研发创新部门和技术应用部门同样存在激烈的竞争。各研发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会提高从事创新活动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以激励他们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要素。与缺乏技术要素市场或者技术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的情形相比,此时从事创新活动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肯定更高。因此,随着技术要素市场的不断发展,从事创新活动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将增长。

其次,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引致创新劳动需求变化的角度分析,技术市场发展可能会促进创新劳动工资增加。如前所述,技术要素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技术要素的供需对接和有效匹配,使研发创新部门实现投入补偿,甚至获得一定利润,因而技术要素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创新活动,这意味着研发创新部门将投入更多人财物到创新活动中。因此,创新活动的增强将引致创新劳动需求的增加,这表现为创新劳动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在创新劳动供给不变的前提下,或者在创新劳动需求增长高于创新劳动供给增长的情况下,从事创新活动的劳动者的工资将会上升。

再次,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促进创新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技术市场发展可以提高创新劳动工资率水平。本质上,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了一种实现技术要素资源配置的手段,可以协调创新价值链各阶段尤其是下游阶段的创新活动。因此,技术要素市场的发展使创新价值链各阶段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分化成为可能,促进了创新领域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创新领域的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则进一步提高了创新活动的劳动生产率。如果创新活动的劳动工资率水平与创新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那么,这将提高创新活动的劳动工资率水平,并最终提高从事创新活动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综上,随着技术要素市场的不断发展,从事创新活动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可能会不断提升。由于创新是技能密集型活动,从事创新活动的劳动者应该都是高技能劳动者,因此,技术要素市场发展首先会提高高技能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水平。而技术市场发展对低技能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影响则更为间接,影响幅度也相对有限,这意味着技术市场发展极有可能会扩大技能工资溢价。

(三)基于技术要素需求端的理论解释

技术市场发展不仅会加速创新,推动技术进步,还可能会引起技术进步偏向高技能劳动者,进而扩大高技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

如前所述,成熟的技术市场对组织协调创新价值链各阶段创新活动至关重要,因而技术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创新活动,因此,技术市场发展可加快技术进步。从技术要素需求端分析,如果这种技术进步体现在机器设备上,那么机器设备的价格将下降,进而引起机器设备的大规模使用和更新换代[24]。进一步地,如果机器设备与技能劳动的互补性大于其与非技能劳动的互补性,那么,根据资本-技能互补假说,机器设备的使用能同时扩大对高技能劳动和低技能劳动的需求,进而提高技能劳动和非技能劳动的工资水平,但是机器设备的使用对高技能劳动工资水平的影响更大,这意味着技能工资溢价将会扩大。而且,只要技术性资本替代非技术性资本,资本总量的技术构成提高,即使资本存量不变,技能工资溢价也会扩大[25]。此外,与低技能劳动者相比,高技能劳动者可能更容易掌握使用新技术所需的技能[26],因而,更能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影响从而进入采用新技术的部门。只要劳动力不能在新部门和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不管资本能否自由流动,技能工资溢价扩大在所难免[27]。因此,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极有可能会扩大技能溢价。

内生的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28]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框架,试图解释产生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理论逻辑,这为我们考察技术要素市场发展与技能工资溢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内生的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认为,“价格效应”和“市场规模效应”共同决定了厂商创新活动的技术偏向。具体到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技能溢价取决于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替代弹性大小和两者之间的相对供给。在Acemoglu(2002)[28]、Tebaldi & Elmslie(2008)[29]的基础上,杨飞(2017)[10]假设,由于高技能增强型技术比低技能增强型技术更为复杂,因而制度质量的提升更能缩短高技能增强型技术市场化的时间,其研究表明,在劳动供给内生化后,技能溢价不受劳动供给的影响,而制度质量的提升可以促进高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进而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和扩大技能工资溢价。技术市场发展是技术要素市场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成果的直观表现,如前所述,技术市场发展对创新价值链各阶段创新活动具有组织协调作用,因此,促进了创新活动和加速了技术进步。根据杨飞(2017)[10]的理论逻辑,这将促进高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进而扩大技能工资溢价。因此,从内生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视角分析,技术要素市场发展也会扩大技能工资溢价。

综合以上分析,无论从技术要素供给端还是从技术要素需求端分析,技术要素市场发展都将扩大技能工资溢价,图4概括了背后的理论逻辑。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扩大了技能工资溢价。

四、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扩大技能溢价的效应检验

(一)实证方法

本部分采用2004~2019 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技能溢价的扩大效应。实证模型如下:

spit=α0+α1techmit+Conit β+μi+ εit(1)

其中,i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sp表示技能工资溢价,techm表示技术市场发展程度,Con表示会影响技能溢价的控制变量向量,β表示相应系数向量,μi表示个体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符合惯常的假设。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被解释变量:参考宋冬林等(2010)[30]的方法,用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与农林渔牧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表示技能溢价(sp1)。在此基础上,出于稳健性考虑,本文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职工平均工资与农林渔牧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表示技能溢价(sp2)。另外,还用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的自然对数值与农林渔牧业职工平均工资的自然对数值的比值表示技能溢价(sp3)。

核心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是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戴魁早(2018)[16]直接用技术市场交易额衡量各省份的技术市场发展程度。而叶祥松和刘敬(2018)[17]则利用技术市场交易额与地区GDP的比值表示区域技术市场发展程度。考虑到一个地区的技术交易额本身可能与地区GDP的大小有关,用技术市场交易额与地区GDP的比值表示区域技术市场发展可能更为合适。本文用技术输出地域交易额与地区GDP的比值表示地区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程度(techm)。

控制变量:参考宋冬林等(2010)[30]、陶长琪和丁煜(2019)[31]的方法,式(1)中的控制变量包括:地区就业劳动力技能结构,以控制地区技能劳动力相对供给,用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与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下受教育人口的比重衡量;地区研发强度,用于控制研发投入对技能溢价的影响,以便直接研究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技能溢价的作用,用地区研发支出与地区GDP的比值表示,考虑到研发投入与技能溢价之间的复杂关系,把研发强度的平方项放入实证模型;产业结构,不同的产业结构可能产生不同的技能劳动力需求,因而会对技能溢价产生影响,用地区GDP中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同时从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方面对技能溢价产生影响,用人均GDP的自然对数值表示;对外开放水平,不同的对外开放水平意味着进出口贸易规模的差异,这会影响技能工资溢价,用进出口总额与地区GDP的比值表示;政府干预,政府的一些干预措施可能提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用地区财政支出与地区GDP的比值表示。

构建以上指标所需数据均来自EPS 数据平台。由于西藏自治区相关指标存在较多缺失值,且2004年以前的年份有较多省份存在比较多的缺失值,因而,用于实证研究的数据为2004~2019年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在进行计量分析前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双侧1%缩尾处理。表1给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分析

在中国情境下,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程度的高低与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有密切的关系,正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举措重塑了科技创新的微观主体,确认了技术成果的商品属性,逐步构建了技术交易的软硬件设施,其中,知识产权保护构成了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13]。而不同技能类型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并不会影响一个区域的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程度。因此,理论上,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程度可以看作一个外生变量,技能工资溢价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之间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此外,参考现有文献,采用三种方法测度技能工资溢价,以避免测量误差的影响,并在估计模型中放入了足够多控制变量,以缓解因遗漏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

本文采用的是2004~2019 年30 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考虑到技能溢价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惯性,在模型中包含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1 期项,并用差分GMM方法估计式(1),估计结果见表2。差分GMM使用所有可能的滞后变量作为工具变量,使用前提是扰动项不存在自相关。可通过检验扰动项的差分是否存在一阶和二阶自相关进而检验原假设“扰动项无自相关”,三个模型扰动项一阶自相关检验显示p值分别为0.001、0.002和0.002,这意味着三个模型扰动项均存在一阶自相关,三个模型扰动项二阶自相关检验显示p值分别为0.633、0.123和0.695,这意味着三个模型扰动项均不存在二阶自相关,因此,三个模型均应接受“扰动项无自相关”的原假设。此外,采用Hansen检验进行过度识别检验,三个模型的过度识别检验结果显示p值分别为0.775、0.926和0.908,这意味着三个模型都应接受“所有工具变量都有效”的原假设。

表2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检验

表2中模型(1)显示,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程度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系数符号为正,且在10%的水平显著,这一结果表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会扩大技能溢价。模型(2)显示,在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职工平均工资与农林渔牧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比值表示技能溢价的情况下,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系数仍然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模型(3)的结果表明,在用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的自然对数值与农林渔牧业职工平均工资的自然对数值的比值表示技能溢价的情况下,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程度对技能溢价的影响系数符号为正,且具有较强的统计显著性。以上估计结果表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程度的提高会扩大技能工资溢价。这就在宏观上检验了本文理论部分的研究假设。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了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扩大技能溢价的机理及效应。理论分析表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可以破除创新价值链各阶段间的梗阻,促进创新体系内各类参与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创新活动,进而在技术要素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对技能溢价产生扩大效应。具体而言,第一,在技术要素供给端,技术要素市场发展通过促进技术要素的价值实现、增加创新劳动需求和提升创新劳动的生产率,进而驱动创新劳动者的工资增长;第二,在技术要素需求端,技术要素市场发展能够引起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增加高技能劳动需求和提升高技能劳动的生产率,进而引起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增长;第三,两方面共同作用,最终促使高技能劳动者平均工资与低技能劳动者平均工资间的差距不断扩大。采用2004~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表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技能溢价的确存在扩大效应。

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合理性。本文在分析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对创新影响的基础上,从技术要素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剖析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引致劳动力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的机理,进而研究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扩大技能溢价的理论逻辑,与技能溢价研究文献中制度视角的研究逻辑一致,实证研究则进一步提供了经验证据。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技能溢价的理论研究文献,深化了我们对技能溢价扩大原因的理解。同时,本文的研究拓展了我们对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效应的认识。

(二)政策启示

前文的理论分析表明,技术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促进创新活动。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本身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因此,技术要素市场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然而,本文的理论和经验研究也表明,技术要素市场发展会扩大技能工资溢价,技能工资溢价的扩大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为在新情势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还为在新发展阶段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从充分发挥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方面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需要继续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情势下,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需要进一步健全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的技术要素市场有助于技术要素的供需对接和有效匹配,进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完善技术交易的相关主体,清晰界定相关主体的权责利。一是应进一步完善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二是完善技术要素交易体系和监管体系,培育技术交易中介机构,完善技术交易监管体制机制。三是培养技术要素交易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四是完善技术要素交易准则体系,进一步明确技术要素交易规则、技术要素市场中介行业发展规范和技术要素交易从业要求等。

从限制技术要素市场发展的消极作用方面看,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需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技术要素市场发展导致的技能溢价过度扩大不利于当前收入分配状况的改善,还可能会反过来侵蚀改革的成效,进而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了避免这一负面影响,在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同时需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一是需要完善教育体制机制,使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低技能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二是需要进一步破除阻碍机会公平的体制机制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维护机会公平,防止阻碍机会公平的因素与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技能溢价的扩大效应相互叠加。三是结合数字经济发展情势,从快从速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防止数字鸿沟放大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技能溢价的扩大效应。

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实现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与此同时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充分发挥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整体效能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有力支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猜你喜欢
溢价高技能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
两市可转债折溢价表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也谈做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