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玲
(行唐县畜牧工作总站,河北行唐 050600)
随着种鸡周龄的增加, 发生卵黄性腹膜炎的风险越来越高,尤其在种鸡感染疾病、受到应激、营养和管理不当等情况下,发病率和死淘率会明显升高, 并且还会降低种鸡产蛋率和后代雏鸡的成活率,最终给种鸡场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管理者应认真分析种鸡感染卵黄性腹膜炎的原因,然后在生产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防制,尽最大努力降低种鸡发病率。
首先是细菌性疾病。 如果种鸡感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巴氏杆菌或沙门氏菌等疾病,或者发生传染性鼻炎, 这些细菌就会对种鸡的生殖系统产生损害, 输卵管感染发炎而粘连在一起,尤其是伞部粘连后,致使卵泡无法顺利落入漏斗部的喇叭口, 只能掉入腹腔成为病菌培养基。 同时病鸡卵泡充血、变性,也易落入腹腔产生卵黄性腹膜炎。 例如: 种鸡饮水受到细菌污染,或者人工授精消毒措施不当,鸡群容易感染细菌而发病。
其次是病毒性疾病。 种鸡感染禽流感、新城疫或禽脑脊髓炎等传染病时, 卵泡极易发生破裂而落入腹腔引发腹膜炎, 同时种鸡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后,不仅输卵管发育受到影响,管腔内还会蓄积大量干酪物, 阻止成熟卵泡无法顺利进入输卵管而发生卵黄性腹膜炎。
种鸡在产蛋过程中受到重大应激,例如:维修设备或鞭炮产生的噪音; 老鼠或猫狗入舍引起的炸群;免疫或输精过程中抓鸡动作粗鲁;鸡群密度大过于拥挤等, 都会给鸡群带来惊吓或应激,成熟卵泡往往误入腹腔内而感染腹膜炎。同时夏季气候炎热,高温条件下带来的热应激,会促使种鸡卵泡充血和破裂, 进一步诱发卵黄性腹膜炎。 另外母鸡羽毛脱落较多覆盖不良时,自然交配期间也会给母鸡造成重大应激而增加腹膜炎发病率。
种鸡育成后期性器官迅速发育, 此时增加料量过多,尤其是体重超标准周增重20%时,生殖系统的卵巢就会发育过度而诱发腹膜炎。 有的在种鸡开产后,增加饲料的幅度过大,也会促使成熟的卵泡数量过多, 进一步加大卵泡落入腹腔的风险而感染腹膜炎。
产蛋期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 种鸡胸肌发育过快,对营养需要量增加,相对来讲能量含量不足,体能过差就会发生脱毛现象,如果采取平养,自然交配时会给母鸡造成严重应激,长期下来鸡群腹膜炎发病率较高。 另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 促使机体代谢紊乱, 生殖系统发育不良, 进而诱发种鸡腹膜炎。
有的管理者在种鸡体重达标时实施光照刺激,如果此时种鸡性成熟未完成,过早的光照刺激, 促使卵泡过度发育, 虽然种鸡能够提前开产,但是输卵管发育尚未成熟,不仅双黄蛋比例增加,而且极易发生卵黄性腹膜炎。 同时平养鸡舍发生漏光,公鸡性成熟会提前,或者母鸡预产料营养不良,致使母鸡推迟开产,这些都会导致公母发生过度交配情况,不仅影响鸡群产蛋率,长期下来还会诱发腹膜炎。 另外,笼养人工授精操作不当,翻肛人员对种鸡后腹部用力过大,输精人员操作时输精管插入过深或方向不对,都会对输卵管造成伤害, 诱发输卵管发炎而感染卵黄性腹膜炎。
发病初期种鸡表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后腹部膨大像企鹅状、 触摸有液体流动且种鸡产生疼痛感,有的病鸡肛门周围污浊,粘满黑色粪便,产软壳蛋或畸形蛋,随着病情加重,病鸡食欲废绝、冠冉苍白、体质消瘦、最后衰竭而死。
剖检病死鸡只可以看到肝脏肿大, 有的出现包心包肝病变。 腹腔内有许多破碎的卵黄或脂肪,因腐败变质而发臭。 卵泡充血、变性、液化或破裂, 有的输卵管较细或变短, 有的管壁变薄,管腔内蓄积纤维素性渗出物。 因肠道和肠系膜受到病菌感染, 致使整个腹腔内的脏器粘连在一起,无法详细分辨其他病症。
首先保持场区清洁卫生, 及时清理废弃物质,定期对舍内外环境和器具进行全面消毒,减少病菌数量和对种鸡产生的危害。 清除场区杂草和垃圾,为消灭疾病传播媒介提供保障。 严禁外来物品和车辆随意进入场区, 切断疾病传播途径。 其次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加强免疫接种,选择流行毒株进行有效免疫, 以提高机体免疫效价,进一步增强种鸡自身免疫力。
根据种鸡生长阶段, 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饲料营养,保证饲养密度合理,一方面明显减少冷热和拥挤带来的应激, 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种鸡体质和抗病能力, 进而实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种鸡开产后, 可以选用药物预防腹膜炎,建议选择阿莫西林、磷霉素钙等副作用较小的抗生素药物, 避免对卵泡发育产生影响而降低产蛋率。
根据种鸡场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督促饲养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尽量避免在工作中产生噪音, 舍内饲喂或饮水等设备需要维修时,应在饲养人员陪护下,动作轻缓地进行,降低噪音给鸡群带来的应激。 种鸡场严禁饲养猫狗,并做好灭鼠工作,同时在进风口或风机处设置铁丝网,防止老鼠、猫狗随意进入舍内。
笼养人工授精或免疫接种过程中, 应轻抓和轻放,避免对种鸡产生惊扰。 在夏季利用通风系统增加舍内风速或降低舍温, 尽量减缓热应激带来的影响。 冬季利用供暖系统维持舍内温度相对恒定, 避免鸡群产生冷应激而感染疾病或发生脱毛现象。
种鸡场应按照不同生长阶段来配置优质全价的饲料, 确保蛋白质和能量等营养成分含量均衡,尤其是产蛋期,蛋白质含量不要过高,避免胸肌发育过度增加对能量的需要, 并且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量充足, 有利于维持机体健康状况。
育成后期和开产初期, 在确保周增重达标的前提下,结合体重增长情况合理加料,尤其是光刺激前后2 周,建议每周增加2~3 克料量,切忌增料幅度过大, 否则极易引起卵泡过度发育现象。 最好给种鸡使用优质的预产料,有利于保证母鸡发育良好, 能够与种公鸡同步进入性成熟。
首先实施合理的光照计划, 在种鸡体重达标后,需要评估鸡群的均匀度、胸肌发育、腹部脂肪沉积和耻骨开启程度等, 只有上述指标均达标后,说明种鸡性成熟发育完成,才开始进行光照刺激,这样输卵管和卵泡发育同步,成熟卵泡能够顺利落入输卵管伞部, 有效降低腹膜炎发病率。 有条件的种鸡场应采取密闭式饲养,防止鸡舍漏光引起种公鸡早熟而发生过度交配情况。 另外密闭性良好的鸡舍,种鸡对光照刺激比较敏感,有利于生殖系统良好发育,达到理想的产蛋高峰, 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降低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病率。
平养种鸡在混群时,一般公母比例为1∶10,建议分两混群次,第一次混群比例为1∶6.5,在产蛋率达到50%左右再将剩余公鸡混入大群,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公母过度交配现象。 如果鸡群中母鸡背部羽毛脱落或受伤严重, 此时需要挑出0.5%的公鸡, 减缓公母过度交配给鸡群带来的危害。 另外人工授精操作方法应规范,无论翻肛人员,还是输精人员,均需要按照正规方法来操作,避免对输卵管造成伤害。
针对细菌性感染, 需要在实验室做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进行治疗。 生产中经常连续使用1 周的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广谱抗生素,病情严重时也可以肌肉注射3 天的链霉素, 治疗效果明显。 针对病毒性感染,建议在饮水中添加毒感克和卵炎康,在饲料中添加清瘟解毒散,连用1 周,同时使用上述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其他细菌。 针对其他因素引起的腹膜炎,可以使用维生素E, 并联合使用一些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好。 对于腹部下垂像企鹅状的病鸡,应立即淘汰处理,因病情较重已失去治疗价值。
总之, 种鸡感染卵黄性腹膜炎的原因比较复杂,并且治疗难度较大,因此日常生产中通过采取:预防疾病发生、减少各种应激、改善管理水平、平衡饲料营养等对策,以有效预防卵黄性腹膜炎的发生。 一旦种鸡感染卵黄性腹膜炎,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进行治疗,尽量降低疾病给种鸡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