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德荣,朱柏川,陶 章
南宁师范大学 a.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b.智慧物流产业学院,广西 南宁 53019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而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其不仅涉及经济、环境和资源等方面,也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民生福祉。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关注的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在绿色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促进绿色发展,使得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当前,中国正面临着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之间的矛盾。因此,研究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有利于深化对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之间关系的认识,探索绿色发展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为推动中国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目前,学界已经对共同富裕的内涵、政策措施、评价指标、测度方法和影响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一套完整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2]。
从共同富裕的内涵来看:杨长福等[3]认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物质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理念,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全面富裕并共享发展成果;祖密密等[4]认为,共同富裕应该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邹新月[5]从物质生活、精神文化、法治建设和国家安全4 个层面出发,认为共同富裕必须坚持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相统一,同时还要从法治层面和国家安全层面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邱海平[6]认为,共同富裕不是个人财富均等化,也不是实现个人财富和收入的同速增长,而是通过改革和具体政策来缩小各阶层和家庭之间的财富占有和收入差距。根据对于共同富裕的已有研究,可以把共同富裕的内涵总结为以下4 点:一是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二是全体人民共享的富裕;三是具有制度和政策保障的富裕;四是城乡和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的富裕。
从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来看:首先,从发挥收入分配制度作用的角度,王继田等[7]研究发现,收入增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缩小收入差距也能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李玲[8]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发现,收入分配优化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且本地区的收入分配优化能够推动邻近地区的共同富裕进程。其次,从加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建设的角度,鲁全[9]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能够调节收入分配差距,还有利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杨穗等[10]通过微观数据分析得出,社会保障收入发挥着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而社会保障支出则扩大了收入差距;张明等[11]通过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会阻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且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这种影响越显著,因此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李正彪[12]的研究表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共同富裕的驱动力,“生态共同富裕”能在化解生态矛盾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效应双赢;沈满洪[13]认为,共同富裕建立在福利体系之上,生态文明应该被纳入共同富裕的框架中,因为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力量。
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使基于全新理念的共同富裕目标逐渐形成,即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理念。向国成等[14]从分工的角度来研究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认为绿色发展能够提高生产力从而促进共同富裕。杨丹等[15]研究发现,城市绿色发展能够促进共同富裕,且通过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信息化转型3 条路径来实现。郑石明等[16]52从“两山论”出发,结合政府和市场所发挥的作用,从分工、要素分配、技术、就业和包容效应5 个方面分析了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张康洁等[17]认为,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是协同推进的关系,主要通过技术要素、绿色金融、资源优配和融合发展4 条路径实现。
现有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绿色发展与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共同富裕的理论体系,为本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启示。但是有关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献较少,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发现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鲜有文献将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二者关联起来研究,同时大部分文献都只是从理论层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缺乏实证检验。
因此,本研究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放在同一个框架中进行分析,通过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探讨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关系,为进一步探讨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关系提供借鉴,为推动中国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绿色发展是指以效率、和谐和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体现了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发展理念[18]。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促进作用,分别从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的角度发挥作用。
从市场配置的角度来看,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推动资源利用和生产方式的转变[19]。绿色发展可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使高能耗高污染生产方式向绿色健康的生产方式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从而提高社会生态福利。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价值,比如农业生产通过节水灌溉、有机化肥和生物防治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这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之间的财富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进而加快共同富裕进程。二是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绿色发展方式能够推动如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这类产业的出现和发展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和大量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提升社会就业水平,并实现充分就业[20],促进共同富裕。而且与绿色就业关联程度较大的为农业部门,比如乡村旅游、农产品种植和加工等,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就业人员比例较大,这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带来一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从而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三是增强价值观念。市场配置是一个由消费者决定并由生产者推动的过程,消费者决定了市场需求,随着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消费者在消费时会选择绿色消费[21],生产者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会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需求增长所带来的供给增长能增加企业利润,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从政府调控的角度来看,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利用财税政策进行收入再分配。根据公共财政减贫理论,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并通过收入分配职能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社会公平,从而促进共同富裕[22]。二是环境规制和生态文明建设。政府通过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引导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减轻环境污染,促进减贫致富[23]。政府通过信息披露等措施增强公众的绿色发展意识,促进绿色消费,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能够提高公众的满意度,实现精神上的富裕,促进共同富裕。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1:绿色发展能够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1.绿色技术创新效应
绿色发展能够带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绿色技术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重新分配,绿色技术创新通过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而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绿色发展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需求动力,而为了转型成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就需要不断进行绿色技术创新,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绿色发展是国家战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即绿色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排放,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能改进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24],提高竞争力,从而实现利润的增加。这将会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公众的绿色消费也将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许多有关绿色发展的新兴产业将会随着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而增加,从而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就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缩小收入和区域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绿色技术创新能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随着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将会减少,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空气质量和水质量等环境要素,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增加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文化价值,提升公众的幸福感,推动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实现。绿色技术这一要素可以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而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技术普及程度较低,绿色技术的流动能够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25],同时有利于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绿色技术的差距,这将会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
同时,随着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绿色发展能够更有成效地促进共同富裕。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强化绿色技术创新效应,为地区发展带来更多高效率的绿色技术,从而提升生活和生产的效率,促进共同富裕。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2:绿色发展能够通过驱动绿色技术创新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并且呈现边际递增的门槛效应。
2.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绿色发展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绿色产业,能增强产业对资源环境的适应性和保护能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26],从而实现经济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部分企业将逐步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产业转型。根据市场和竞争环境的需求,此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更加注重绿色生产,通过调整经营方向和资源配置等来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概言之,绿色发展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能推动资源型地区和农村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绿色新兴产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第一产业受到自然条件约束,增长缓慢,第二产业受到市场需求和资源约束,而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绿色新兴产业,能够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附加值,增加公众收入和提供就业岗位,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一般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容易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共同富裕。
同时,随着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提升,绿色发展能够更有成效地促进共同富裕。产业结构升级进程的推进说明绿色新兴产业的占比在增加,能够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促进区域协调和社会公平,从而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3:绿色发展能够通过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并且呈现边际递增的门槛效应。
前文已经分析了绿色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直接影响机制和间接影响机制,共同富裕还会通过反馈机制来促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能够相互促进,即二者是耦合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使得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增强了人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推动着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在消费观念上也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绿色、健康和环保消费。这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机会,有助于推动绿色消费方式的形成。共同富裕形成的绿色发展理念能增加绿色金融的市场需求,同时绿色金融助推绿色发展,人民绿色投资意愿的增加也能促进绿色发展。随着绿色参与能力的提升,更多人愿意积极地参与绿色发展,为绿色发展作贡献,从而促进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发展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助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假设:
H4: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是耦合协调发展的。
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理论分析框架见图1。
图1 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理论分析框架
1.基准回归模型
笔者通过设立基准回归模型研究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直接影响,经过固定效应检验p 值为0,随机效应检验p 值为0,Hausman 检验p 值为0,因此选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估计,构建如(1)式所示的基准回归模型:
其中,CWit代表共同富裕水平;GDit代表绿色发展水平;Zit为控制变量,包括URit、ECOit、GEit、FDIit、TIit,分别表示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实际利用外资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μi和σt分别表示地区固定效应和年份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2.中介效应模型
笔者通过设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绿色发展是否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来影响共同富裕,因此借鉴温忠麟等[27]有关中介效应的研究,在(1)式的基础上构建(2)式和(3)式中介效应模型:
其中Mit为中介变量,分别为绿色技术创新(GTIit)和产业结构升级(ISit)。其他变量与上述相同。
3.门槛效应模型
笔者通过设立门槛效应模型从而研究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非线性影响,并借鉴Hansen[28]的方法,将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设置为门槛变量,构建如下门槛效应模型:
其中,I()为示性函数,GTIit、ISit分别表示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θ表示待估计的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值,其他变量与上述相同。
4.耦合协调度模型
笔者为了研究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二者之间的关联和协调关系,设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度、协调度和耦合协调度计算式如下:
其中,C为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度,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T为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协调度,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协调状况;λ和ν分别表示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度,由于本研究中两个核心变量的重要程度相同,所以λ和ν分别取值为0.5。D为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能够反映二者协调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借鉴曾鹏等[29]划分的标准,如表1 所示,耦合协调度越接近1,则二者之间协调关系越好。
1.被解释变量
共同富裕水平(CW)。共同富裕水平是衡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指标,笔者从富裕度和共同度两个维度来构建共同富裕指标,并运用熵值法计算出综合的共同富裕指数。共同富裕综合指标构建见表2。
2.解释变量
绿色发展水平(GD)。笔者参考郑石明等[16]59构建绿色发展水平的做法,从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3 个维度进行指标选取,选取人均GDP 增长率等11 个指标并运用熵值法构建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标(见表3)。
表3 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标
3.中介变量
绿色技术创新(GTI)。绿色专利授权量是某地区实际通过的绿色专利数,其与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的绿色技术创新用地区的绿色专利授权量取对数来表示。
产业结构升级(IS)。参考梁丽娜等[30]的测算方法,计算式如下所示:
其中,kimt表示i地区在t时期第m产业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m的取值为1、2、3,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同时,以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门槛变量,利用门槛模型检验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非线性影响。
4.控制变量
为了降低遗漏变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笔者引入城镇化水平(UR)、经济发展水平(ECO)、政府干预程度(GE)、实际利用外资水平(FDI)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TI)作为控制变量。其中城镇化水平用城镇人口所占比率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 取对数表示,政府干预程度用地方政府一般预算支出取对数表示,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表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用公路里程数取对数表示。
本文研究数据为2011—2020 年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港澳台以及西藏地区由于数据缺失,因此从研究样本中剔除。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各地区统计年鉴,部分数据由于缺失用线性插值法进行补充。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4 所示。
表4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1.基准回归
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基准回归结果如表5 所示,列(1)为不加入控制变量、地区固定和年份固定效应的回归;列(2)为不加入控制变量,加入地区固定和年份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均显示绿色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列(3)为加入控制变量,同时加入地区固定和年份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显示:绿色发展仍然显著地促进了共同富裕,因此假设H1 得到验证。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不仅关注经济总量,而且讲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绿色发展强调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人民福祉相协调,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以更加环保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从控制变量的系数来看,城镇化水平系数显著为正,城镇化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基础设施,提升了居民收入和福祉,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经济发展水平系数显著为正,经济发展意味着地区财富和资源的增加,拥有更多资源进行投资和提升社会福利。政府干预程度系数显著为正,政府干预能够从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等方面推动社会公平,这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系数显著为负,高水平的外资水平利用可能会导致资源外流,本土产业竞争压力增加,对就业和经济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系数显著为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充分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带来的经济机会和资源机会,导致分布不平等,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高水平的交通基础设施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环境污染,对共同富裕产生不利影响。
表5 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直接影响
2.中介效应检验
通过上文的基准回归结果可以得知,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有直接促进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间接驱动机制,分别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笔者借鉴温忠麟等[27]检验中介效应的三步法分别对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做回归检验。结果如表6 所示,其中(2)(3)列为绿色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4)(5)列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绿色发展对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绿色发展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同时,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水平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因此,假设H2 和H3 得到部分验证。绿色发展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投入更多资源和精力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向绿色环保的方向转型升级,以适应绿色经济的需求,随着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积累,最终促进共同富裕。
表6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3.门槛效应检验
本研究已经证明了绿色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且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作用,因此,笔者进一步以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门槛变量探究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非线性影响。在进行门槛回归前要对门槛变量进行检验,结果如表7 和表8 所示:绿色技术创新通过了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检验,p 值均为0,因此用双重门槛模型进行检验;而产业结构升级只通过了单一门槛检验,因此用单一门槛模型进行检验。绿色技术创新的门槛值分别为0.125 和0.319,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值为0.389。对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值选择进行检验,结果如图2 所示,说明门槛值选择合适。
表7 门槛效应检验
表8 门槛估计值
图2 门槛值检验图
对门槛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9 所示: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小于门槛值0.125 时,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为0.200,且在5% 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大于门槛值0.125 且小于门槛值0.319 时,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为0.327,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仍为正,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增强;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大于门槛值0.319 时,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为0.470,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仍为正,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当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小于门槛值0.389 时,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为0.313,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当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大于门槛值0.389 时,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为0.461,且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上仍显著为正,即绿色发展可以通过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和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并呈现出边际递增的门槛效应,假设H2 和H3 得到验证。当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低于门槛值时,由于绿色技术的不成熟,运用新的绿色技术不仅成本高并且难以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或降低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而生产者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坚持使用传统技术,导致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没有完全激发出来。而随着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绿色技术也日益成熟,运用绿色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且提升生产效率,还能够创造社会价值,推动生产者不断改进、创新绿色技术,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增强。当产业结构水平低于门槛值时,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量资源和时间,产业转型过程中企业需要培训员工、更换设备和调整生产流程等,这可能导致成本的上升,因此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没有完全激发出来。而随着产业结构水平的提升,绿色新兴产业的占比逐渐增加,绿色生产方式降低了环境负担,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增强。
表9 门槛模型回归结果
4.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结论的可靠性,笔者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
一是替换模型。笔者利用Tobit 模型进行重新回归,结果如表10 中(1)列所示,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仍显著为正。二是替换解释变量。笔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绿色发展水平进行重新测算,并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0 中(2)列所示,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仍显著为正。三是内生性处理。由于可能存在解释变量与扰动项相关而出现的内生性问题使得估计结果出现偏差,笔者选取绿色发展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IV-2SLS 回归,结果显示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
表10 稳健性检验
在经过替换模型、替换解释变量和内生性处理后,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仍为显著促进作用,说明前面的回归结果具有可靠性。
5.异质性分析
(1)地区异质性
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绿色发展对不同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因此笔者借鉴刘智勇等[31]对中国区域的划分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四川、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样本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11 中(1)(2)(3)列所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呈现显著正向关系,而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回归系数呈现正向关系但不显著,东部地区绿色发展的系数大小和显著性均优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造成以上结果的可能原因:一是东部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较高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水平等,能够有效利用绿色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碳排放,提升人民的生活满意度,从而促进共同富裕;二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西部地区的发展方式需要向绿色化转型。西部地区的平均绿色发展水平在3 个地区中最低,绿色发展潜力较大,因此绿色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促进共同富裕的效果不明显。
表11 异质性分析
(2)人口密度异质性
人口密度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人口密度越高的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越大,对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根据人口密度的中位数划分了高人口密度地区和低人口密度地区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如表11 中(4)(5)列所示,绿色发展系数均在1%显著性水平上为正,而且低人口密度地区的系数大于高人口密度地区。相比于高人口密度地区,低人口密度地区通常拥有更多未开采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保护为绿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且低人口密度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小,能够更好地发展绿色经济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实现。
为了研究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笔者选用了2011 年、2015 年和2020 年的数据来进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2011—2020 年各地区的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在不断增长。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中部高、南北低的特征,且各地区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差距在缩小。如表12 所示,2011 年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还较低,产业结构上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占比还较高,存在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共同富裕水平除了关注经济发展方面,还需要关注精神文明建设。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共同富裕水平较低,因此耦合协调度比较低。2020 年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广东省在各地区中耦合协调度最高,达到了“高度协调”,东部沿海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则达到了“勉强协调”。在这一阶段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地区发展模式更加偏向于绿色发展,符合共同富裕的要求,绿色发展水平和共同富裕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假设H4得到验证。
表12 各地区耦合协调度
本研究基于2011—2020 年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了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一是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在经过替换回归模型、替换解释变量和内生性检验之后,这一结论依然有效。二是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中介效应,绿色发展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间接驱动共同富裕,且这种影响均具有门槛效应,即随着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提高,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会增强。三是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地区和人口密度的异质性。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而中部地区的绿色发展作用不显著,且相较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绿色发展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表现出更大的效果。此外,低人口密度地区绿色发展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优于高人口密度地区。四是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存在良性互动的耦合协调关系。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政府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通过专项资金增加对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确保有足够经费用于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研发补贴和奖励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对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发各企业的创新动力。加大对绿色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鼓励创新人才注册绿色技术专利,保护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绿色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提高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以此来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交易活跃度,促进绿色技术的转化和应用。
第二,引导产业进行绿色转型升级。政府推行绿色产业支持政策,比如通过设立绿色产业专项贷款向绿色产业相关企业提供低息或者无息的贷款优惠,降低其融资成本,通过减免与绿色产业相关的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等吸引更多企业投身绿色发展领域,以此提升绿色产业的竞争力。制定和实施绿色环保法律法规,逐步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也即通过制定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环保标准来限制企业的污染排放,推动传统产业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并且逐步形成奖惩机制,对于积极进行绿色化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处罚违反绿色环保法律法规的企业。培育和扶持绿色新兴产业发展,鼓励创业者向绿色新兴产业方向发展。
第三,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绿色发展目标和措施。政府在制定绿色发展目标和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社会需求等因素,制定适合各地区发展的绿色发展目标和措施。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发展和升级现有的绿色产业,通过设立绿色技术研究中心来吸引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入驻,并以此推动地区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激发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潜能,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将先进技术引入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技术培训和支持来帮助当地发展绿色产业,提升整体产业水平。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环保旅游,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此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强不同地区之间合作与分工,支持绿色产业领域人才交流,推动绿色产业链协同发展,实现各地区在绿色产业上的优势互补,以此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步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第四,增强不同群体对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认同和参与度。政府通过建立反馈机制加强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沟通与合作,比如设立反馈热线和定期召开座谈会等,积极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以此增强不同群体对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认同和参与度。开展绿色发展主题教育,针对不同年龄层、职业和教育水平的群体制定相应的绿色发展主题教育计划,根据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信息传播策略,比如电视、广播、网络和宣传册等,将绿色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信息传递给各个群体,提升社会公众对绿色发展理念的了解和认同。积极组织与绿色发展相关的志愿者活动,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其中,培养社会公众良好的绿色生活习惯,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以此推动绿色发展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