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兵,张蓉莲
(重庆理工大学 a.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 b.会计学院, 重庆 400054)
经济责任审计是利用审计监督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则是审计人员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企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扩大,企业污染环境、损害小股东和员工利益等事件层出不穷。《公司法》(2018年修订)要求公司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2022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印发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也提出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企业涉足社会领域,必须意识到自身承担的社会角色。近年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然成为一种战略需求,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而且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更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1-3]。企业对社会本就负有超越经济层面和法律层面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是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尺度[4]。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将劳工权利、社区关系等社会问题纳入商业关系,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性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应遴选权威机构为社会责任报告做独立第三方鉴证,提高社会责任报告质量[5]。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源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要求,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发展,信息扩散速度也不断增强,披露有利的社会责任信息给企业带来了部分经济效益,而其真实性、可靠性却未得以保障。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构建研究更多地关注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因其公开性和市场地位,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对投资者、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大众都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兼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功能,深度影响着我国生态经济和人本经济的发展,且在保护社会权益平等的同时,也提高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整体韧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从企业股东、投资者到社会、环保人士以及其他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要求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审计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杜绝企业选择性披露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而对负面信息闭口不谈等行为,期望利用审计向公众传播正确的导向信息。
Elkington[6]最早提出“三重底线”的概念,“三重底线”是指企业必须承担起最基本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强调企业在决策过程中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以创造附加价值,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念相契合。杨静等[7]、任书娟[8]基于“三重底线”理论构建了技术创新审计模型以及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三重底线”理论鼓励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寻求长期的平衡,可以弥补以往传统研究只注重短期经济绩效的缺陷。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起步较晚,现有融合了“三重底线”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文献较为缺乏,为更好地发挥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及“三重底线”理论,全面梳理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相关文献,剖析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实践现状,梳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现实困境,从审计理念、法律法规、审计方法、评价指标以及人力资源5个层面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针对性地解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念落后、法律制度不健全、审计方法单一、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以及审计人才短缺的问题,旨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论创新发展,为下一步全面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作为传统审计的新型分支,能够为企业的社会合作伙伴、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提供具备客观依据的有效信息,监督控制企业行为,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健康发展。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个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企业的可持续性不仅源于其产品和服务的盈利能力,还源于企业与整个社会的互动。CSR活动或绩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提供资源促进企业经济实体的发展,随着企业对资源的控制增加,社会管理人员应防止他们滥用权力[9]。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由利益相关者为确定企业的社会责任程度而进行的以监测、审计、检查、调查、问卷等形式的一套控制措施[10],用以识别、衡量和报告组织的道德、社会和环境影响[11]。随着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有学者创建了一个与现有商业上成功的环境审计系统兼容的社会责任审计框架,其框架使用扎根理论的科学方法,解决了CSR审计的复杂问题[12],标杆管理在社会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国外学者的关注[13]。有学者认为社会责任审计不仅直接影响CSR管理质量[14],缩小审计预期差距[15],还可以帮助建立基于独特道德价值观的客户忠诚度,这是因为当员工可以通过发工资、筹款活动或社区志愿服务参与进来时,CSR审计被认为是鼓励面向客户的员工以客户为导向的[16]。当企业的CSR报告被审计时,CSR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增加[17],在增强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股东满意度和利益相关者忠诚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8]。但伪造信息和缺乏权威影响了社会责任审计在促进问责方面的作用,将社会审计与现有的传统问责机制相结合,可有效解决治理和问责问题[19]。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研究重点主要聚焦于理论研究部分。我国学者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审计人员运用特定方法对政府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分析和评价的过程[20],审计目标应更加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描述[21]。单一审计主体不足以完善社会责任审计工作,除了以政府为先导[22],社会责任内部审计也可以进行事先规划、事中监督、事后考核和评价[23],有关部门也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24],建立联合审计机制,联合各类专家参与审计[25],并强化企业责任审计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26]。除此之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核心问题是审计标准由谁来制定[21],要加快制定社会责任审计标准及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评估机制[27],并加快推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公开交流机制,全力打造完善便捷的社会责任信息履行、发布和监督平台[21],处理好社会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环境审计三者的关系[26]。为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可操作性,周兰等[28]通过构建低碳社会责任审计模式促使社会责任审计在实务中发挥“免疫系统”功能,也有学者尝试建立分别适用于食品企业以及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29-30]。就“三重底线”理论融合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而言,虽有学者基于三重底线建立了医疗行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31],但极少有学者继续将“三重底线”理论更广泛地用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相关研究。以“三重底线”理论为支撑,促使社会责任审计与企业发展相辅相成,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各有侧重,国外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相关研究相对比较广泛,不仅涉及财务绩效,还涉及企业股东、员工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由于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国内研究现仍侧重于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层面,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实践活动发展速度较缓慢,且将“三重底线”理论应用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相关研究极度匮乏。本文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基于“三重底线”理论,从审计理念、法律法规、审计方法、评价指标和人力资源5个层面,探索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并尝试将研究型审计理念融入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中,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深入实践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责任审计趋于成熟,甚至尝试将社会责任审计作为加强民主治理、提高透明度和执行问责制的参与式工具。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发展缓慢,部分企业公开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是用可靠性保障声明来证实报告的真实性,绝大多数企业并未对其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说明。
1.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重视度增强
通过对国泰安数据库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近年来,我国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且企业对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视度也在不断增强。虽然独立披露的报告数量一直少于未独立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2015年企业独立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仅为760份,但2021年达到了1 468份,增长了将近1倍(见图1),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独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而不是将其放置在企业财务年报中随年报披露。这表明企业已逐渐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企业财务年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正处于稳健发展阶段。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2.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发展缓慢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的日趋增长,经第三方机构鉴证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从2015年的21份增加到2021年的72份(见图2)。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内容也得到扩展,近年来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以及对股东、债权人、职工和消费者等权益保护内容也愈来愈多,从每年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来看,早些年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篇幅少、范围窄,可用信息较少,且公开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真实性有待查验。随着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关注度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读性不断增强,但其真实性以及完整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欠缺。为保证公开披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真实性,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不可或缺,以避免向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传递虚假或误导性信息,导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数据来源:国泰安数据库。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保障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公开性、透明度以及信息可获取性的关键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进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多个方面,审计范围广、难度大、任务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存在理念、制度、方法、标准、人才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1.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念落后
现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仅仅遵循传统审计理念和单一的审计模式,难以从国家政策全局和社会整体经济价值增益角度出发揭示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的潜在风险。研究型审计传递的新理念要求在审计工作过程中以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宏观政策为导向,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政策层面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研究型审计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审计实务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实践探索也逐步丰富,但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中研究型审计的嵌入探索鲜有涉及,没有适时跟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人员的精力也大多集中于审计项目的开展和任务完成方面,政治站位不高,理论研究欠缺。企业承担着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这也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政治性、效益性和前瞻性提出了新要求。为揭示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中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需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从传统的查错纠弊延展到审计工作问题分析,提升审计工作价值。对被审计对象实施细致的调查研究,转变审计理念,将研究型审计贯穿于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各个环节,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并建立CSR项目库,使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过程透明化,也为缺乏实践经验的个人和组织提供系统性参考文件。
2.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大部分相关政策文件都是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提出政策建议,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意见》以及云南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ESG)的意见》等,都是对部分企业提出规定和建议,鼓励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但未规定所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须由独立的第三方对其报告是否真实完整等进行审查。在我国现行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仅有少数企业使用了核实声明、审验声明和独立鉴证报告等方式以确保报告的真实完整。承担鉴证业务的第三方机构不同,所采用的审计标准也不同,导致不同企业同一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结果可比性弱。例如,普华永道和安永华明采用《国际鉴证业务准则第3000号(修订版)——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复核之外的鉴证业务》等相关文件进行第三方鉴证;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根据国际公认标准和指南,包括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原则,以及AA1000系列标准中的验证等级,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开发了一套规章来进行鉴证。2000年以来,许多位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明确要求全球供应商和承包商进行社会责任评估和认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ESG报告数量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我国目前仍没有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标准,仅依靠道德标准无法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行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法律法规不健全是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法律规章制度,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监督全覆盖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克服审计主体逃避审计职责、防止被审计单位规避社会责任的必要手段。
3.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法体系单一
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法仍然停留在初步探索研究层面。承接企业社会责任鉴证业务的机构采用的方法大多局限于访谈法、文件审阅法和抽样调查法等传统审计方法。部分审查内容依靠口头汇报去判断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例如评价消费者对已购买产品售后服务满意程度、区域内居民对企业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的满意程度等。采取抽样调查法时可能存在选取的样本量不足等问题,使得审计结果误差较大,甚至可能遗漏部分违纪违法事项。传统审计方式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耗时长、审计结果质量低,审计单位无法高效完成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项目计划。由于审计资源匮乏,选择何种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成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一种全面的经济监督工作,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方面进行全面审计,涉及的内容多且复杂,要求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并督促被审计企业开展审计整改。整体而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法单一,审计方法缺乏技术性创新,难以满足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需求。大数据的审计信息化技术能够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发展注入新动力,有利于建设CSR信息化系统,提高数据综合利用率。
4.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欠缺,《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准则(CEEA-CSR2.0)》等标准可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提供理论指导,但缺乏系统全面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给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提供直接有效参考指标。若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可操作性,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也就缺乏切实可用的审计标准,则审计人员开展的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无法保证其审计质量,也无法有效减少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控制工具,既能有效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又能使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标准更加规范,从而增强审计报告的可比性。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和社会需求,既要满足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需求,又能够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科学与客观多维度评价。以“三重底线”理论为指导,需要对当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和企情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5.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人才短缺
人力资源和技术是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等问题阻碍了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发展。较常规审计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关注的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时对环境和社会等产生的影响,包括企业决策行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损害个人和群体权益以及其他社会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领域跨度大,例如在环境审计方面,需要评价企业生产产品过程的资源利用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需涵盖企业中小股东和员工权力、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多方面评价。在开展审计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审计人员掌握环境学、会计学、审计学等多学科知识,除此之外,为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等以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审计人员还应具备高水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精通大数据挖掘技术、网络爬虫和社会网络分析法等。要求审计人员不仅必须具备广阔的知识面,也需要从微观和宏观多维度揭示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背后潜藏的风险,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现有的审计人才大多擅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知识结构相对单一,难以胜任复杂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能适应数字化环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审计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审计是为国家相关部门、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信息的有效桥梁,审计体系是指一个组织或机构内部建立的一套系统化的方法、程序和规范,用于开展审计活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体系框架包括目标层、问题层和对策层(见图3),“三重底线”理论为目标层提供了支持,而问题层和对策层则涉及审计理念、法律准则、审计方法、评价指标以及审计人才队伍等方面。基于“三重底线”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的构建从解决现有问题出发,提升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可持续方式推动企业商业活动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深度融合。基于“三重底线”理论的研究型审计新理念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核心概念,指导组织行为,贯穿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的健全、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标准设定以及审计人才的培养等各个环节。
图3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体系
《“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新理念,赋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研究型审计以“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为主线,将研究型审计理念贯穿整个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在于深入调查、全面分析和持续改进。以“三重底线”理论为指导,将研究型审计融入社会责任审计的审前、审中、审后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进行系统评价。(1)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前期关注点。围绕国家总体战略目标,调研被审计单位基层部门,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点,组织学习企业有关社会责任履行的实务操作流程,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有关经济、环境和社会业务活动是否存在不规范性以及其治理结构是否存在薄弱环节,多角度、多环节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全面信息,明确审计的重点难点。(2)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开展中期关注点。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工程建设、组织管理、环境保护、招投标等与社会责任履行相关的数据研究,并对项目资金投入、建设过程和产出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对,以发现审计线索,聚焦审计疑点。针对环境治理等专项资金建立研究型审计项目,对资金的流向实施全过程追踪,不仅关注资金的分配方式,还要重点落实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有效。审计机构应当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并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目标,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具有战略性和建设性的整改建议,使得企业的内部组织管理结构能有效服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3)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开展后期关注点。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总结同行业内出现的多发性问题,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性原因,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为下次开展类似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项目提供参考指导。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遗漏或无效政策与上级领导讨论,将有利于政策改善的意见和疑问性政策提呈相关部门,推动政策不断完善发展。在被审计单位根据意见整改完成后,对此次审计项目进行系统性研究讨论,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
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法律法规制度需要将“三重底线”理论纳入其中,以研究型审计理念为指导,制定相关审计准则,并建立考评机制和长效机制,依法审计,确保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表现都受到恰当的监管和评估。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法律体系应采用统一立法模式,允许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立法,但所立法案不应与国家统一立定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相违背,以保证全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法律体系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建立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标准,包括审计业务流程、审计人员及组织架构、问责制以及对审计人员的处罚条例等相关的制度标准。(1)规范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业务程序。提高审计监督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无依据、无秩序等问题,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法律依据。除此之外,还应确定审计报告的法律地位,保障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结果的透明度和权威性。(2)明确各审计主体权责。国家审计资源有限,审计环境的发展为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参与提供了条件。应形成以国家审计为主、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为辅的协同审计模式。在相关法律中明确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以及内部审计分别具有的权能,并对各审计主体的权责作出清晰界定,使得各审计主体的审计工作与其审计职责相统一,明确区分各审计主体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等,从制度上解决权力职责不分、监督职责不明等问题,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从制度上保障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维护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励审计人员积极履责。(3)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问责制。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问责主体、标准、程序和方法等。企业社会责任审计问责制将审计结果与责任追究结合,问责制度涉及的范围主要以被审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为主,即包括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是否真实,企业是否依法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承担责任,以及企业是否存在故意不配合审计机构等慢行为或者不作为行为。不属于审计机关问责范围内的事项,由监察部门、纪检等权力机关依据企业社会责任问责制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定责与问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也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问责制,采用内外部协同问责机制,完善国家治理结构、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4)明确审计人员处罚条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未达到预期目标,应对审计人员进行问责。根据权责相称的原则,审计人员必须承担与其权力相对应的责任,要求审计人员的权力运用合法合规,审计工作符合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要求。加强对审计人员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对审计人员主观故意判断失误、刻意舞弊或玩忽职守等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亟待拓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法,扩大审计范围、突破审计深度。除了传统的审阅法、核对法、观察法、询问法、鉴定法等常规审计方法以外,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还应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或网络爬虫等信息化技术。基于“三重底线”理论强调企业活动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和环境公平,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审计(见图4)。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法的应用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1)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信息化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前期采集被审计单位所有的电子财务信息资料,审计人员将建立的审计台账清单导入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信息化系统,系统对清单所需的财务资料进行一一对比核验,审查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相关的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2)采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或者网络爬虫技术进行大数据审计。迅速追踪有关被审计企业的网络信息,及时发现审计线索,大数据挖掘技术对被审计企业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数据化形式直观展现被审计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表现。对所获得的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预处理,重点关注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的事项与数据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在海量数据中搜寻与被审计企业相关的、隐蔽性强的且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结构化数据主要指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相关的企业的ERP数据以及财务系统数据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遵守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以及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相关的网站信息、会议纪要、企业的通知公告、视频、音频、会议记录、社交网络和论坛等无法以结构化形式呈现的信息。内外部数据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3)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被审计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侧重于从其互动关系和发展过程的微观视角进行考察。通过对社会网络分析的可视化结果进行分析观察,以了解关系的强度和变化。审查企业是否存在违规交易、虚假交易以及逃避监管等行为,从分析结果上锁定异常数据,以此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中存在的疑点进行跟踪审查。
图4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法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是审计人员在审计项目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对象具体化的有效工具。在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通过确立明晰的评价指标,审计人员得以持续地审视和监测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情况。审计项目结束后,通过对相应指标的全面深入分析,审计人员能够准确评估企业社会责任实现目标与预期目标间的差距,为企业开展后续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指导。基于“三重底线”理论,企业的社会责任涵盖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环境和综合4个维度展开构建,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时,除了确保投资者获取高投资回报率外,也应保全小股东应享有的权益,并承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因此,采用企业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性、企业中小股东权力的保护程度以及本年慈善捐赠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等指标评价企业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企业还承担对政府、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以及其他商业合作伙伴等的社会责任,企业应保护员工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债权人借入资金的安全性,以及参与市场竞争的公平性等。采用企业劳动法遵守情况、按要求对债权人还本付息比例、消费者对已购买产品售后服务满意程度以及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等指标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资源,合理处理污染物排放以及投入资金用于环境治理等都是企业在生产运行中应承担的环境责任。采用产品生产过程不可再生资源利用率、污染物排放量较上一年降低率以及环境治理投入资金占本年利润总额的比例等指标评价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在设立指标时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对一般企业的审计评价具有普适性,企业应结合自身所在行业特征、侧重的多元化经营领域以及国家监管部门和治理层下达的相关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表1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
续表(表1)
在适应新时期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新要求,更好发挥审计在企业经济监督方面重要作用的过程中,人才是根本。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人才队伍需要政府、高校和企业协同参与,以满足“三重底线”理论所需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培养要求。(1)政府层面。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人才培养出台相应的政策体系,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审计人才投身到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建设中,国家对积极探索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业务的机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师的资质进行统一规范,并通过权威机构对其进行资质评估,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人才进行统一管理,以保证审计人员有能力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具备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审计业务能力且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研究方面具有卓越能力的领军人才,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专家库,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人才专业化、高端化、绿色化和数字化建设。(2)高校层面。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对人才的具体素质与能力需求,高校在审计专业中可以开设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专业子方向,对学生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系统培训,使其掌握审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环境学、人力资源学、审计信息化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设立社会责任审计实训室,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在评估企业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的具体要求,以便根据企业行业类别的不同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3)企业层面。为在职审计人员提供适应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要求的新知识、新方法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提供系统的职业培训和持续的继续教育,是快速培养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人才、加快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促使现有审计人才胜任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力举措。
面对风急浪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为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最大化经济、社会和环境福祉。本文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并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理念落后、审计法律体系尚未健全、审计方法单一、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以及专业审计人才短缺等问题,认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应加快融入研究型审计新理念,在以下5个方面有所作为:一要推动研究型审计融入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流程,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新理念。二要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法律规章制度,使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有法可依。三要创新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法,引入大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效率。四要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保障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评价结果的客观化以及全面化。五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有效开展。降低我国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报告的激增将催生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服务的巨大需求。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要想以“三重底线”理论为指导实现快速发展,其理论研究必要先于实践,为实践提供指导。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未来的研究建议:第一,拓展研究视角,将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与问责制相结合,通过明确定义和强化责任主体,使得审计不局限于收集数据和制定指标,而是转向对违规行为的明确追责。第二,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权威出台适用于其行业领域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内容标准化。第三,为确保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推动ESG审计的相关研究,明确ESG和CSR的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框架。第四,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提供支持,开发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专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字框架帮助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人员实时监测和评估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致力于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企业CSR及ESG绩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