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杨伊静
全国人大代表丁奎岭
为发展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做出大学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指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大学来说应有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能级,就能提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加速度,为发展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做出大学贡献。他建议深化高校与创新型企业的协作融合,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准确把握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重点,引领高校科技创新进程;引育更多全球顶尖科学家及优秀青年科学家,形成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人才梯队。
全国人大代表李成伟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确保粮食安全与食物供给的必然途径
当前,粮食安全问题仍在继续困扰全球,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犹存,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在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看来,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大幅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和产业韧性,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其绿色发展,确保粮食安全与食物供给的必然途径。据李成伟介绍,受制于“粮财倒挂”“区域产业定位”等问题,粮食主产区对科技创新的经济支撑不足,科研平台的要素集聚效应有待提升,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科技政策的引导激励效应需要进一步发挥,迫切需要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破解主产区粮食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王华
高校是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表示,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建议优化省部合建高校布局,在与南亚、东南亚、中亚接壤的西部地区,新遴选一批办学特色鲜明、具备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优势的高校,加强省部合建,尤其进一步支持这些高校在高效开发绿色能源和战略矿产资源等领域,培养更多人才,提供更多科技成果,提升服务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能力与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齐向东
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齐向东表示,理解新质生产力,要抓住“新”与“质”两方面。“新”指的是在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下产生的生产力,“质”指的是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数据、信息、网络作为三大新生产要素,因其自身的强渗透性、多兼容性、超时空性,具备了整合传统生产力的能力,能够从生产要素羽化成由数据生产力、信息生产力和网络生产力构成的新质生产力。齐向东表示,新质生产力吹响了科技创新的冲锋号。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能力。要想提升新质生产力,一是优机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突破创新;二是优生态,培育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三是扩链条,通过多元化主体合力解决共性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石聚彬
推动食品工业龙头企业培育产业新质生产力
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介绍,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强调创新、科技、人才和可持续性的生产力形态,具有引领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力。在食品工业企业从食品制造到食品智造的转型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培育和发展符合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从而形成高品质、高价值、优服务的现代化可持续健康食品产业体系,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他建议相关部门支持食品工业企业功能性健康产品的开发;加大对食品工业企业工业设计能力研究支持,加快从食品制造转向食品智造;以区域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建立区域大供应链中心;平衡食品工业企业“两头”人才的培养比重。“下一步,好想你也将持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陈仙辉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强交叉型人才的培养
“新质生产力的背后是科技支撑,要有人才科技创新所支撑,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质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当前各个学科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和细分,同时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又需要不同背景的学科,这种交叉知识结构的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因此,陈仙辉建议,国家应该加强对于交叉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教育方面,不同学科的交叉非常重要,高等学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加强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何把基础成果转化成产业,转化成新质生产力,需要配套运行机制,“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深入企业跟企业家们深入交流,为企业提供在转型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支撑。”